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太平圣惠方》,方书,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王怀隐、王祐等奉敕编写。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淳化三年(992年),历时14年编成。本书为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包括宋太宗赵光义在潜邸时所集千余首医方,及太平兴国三年诏医官院所献经验方万余首,经校勘类编而成。共分1670门。首叙脉法、处方用药,以下分述五脏病证、伤寒、时气、热病、内、外、骨伤、金创、妇、儿各科诸病病因证治,及神仙、丹药、药酒、食治、补益、针灸等内容。每门之前均冠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病因论述,其后分列处方及各种疗法。每方列主治、药物及炮制、剂量、服法、禁忌等。本书录方宏富,堪称“经方之渊薮”(《经籍访古志补遗》)。其伤寒、杂病部分,尚保存宋代政府校正医书局校正以前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原貌,即所谓“淳化本《伤寒论》”,足资研究者参考。其他临床各科亦多有阐发,如外科辨别痈疽之五善、七恶,为后世树立规范;儿科论急、慢惊风,为儿科著作中最早所见;眼科所载针拨内障术之全过程与注意事项,较《外台秘要》更为切实详尽。此书并载录多种古佚医书之内容,如《点烙三十六黄经》等。但本书之方不著出处,不如《外台秘要》体例之善,是其不足。
《灵枢》,医经著作。9卷,81篇。又有《黄帝内经灵枢》、《九卷》、《针经》、《灵枢经》等名。与《素问》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而非一人手笔。北宋林亿、高保衡等奉旨校正医书时虽将《灵枢》定为8种在校医书之列,实因其传本亡佚不全而未竟其事。现存最古版本系南宋史崧据家藏旧本《灵枢》9卷而编纂校订之24卷本。“灵枢”两字,始见于王冰《素问》序中。张介宾以“神灵之枢要”释此书名,适中肯綮。盖以《灵枢》之文多言针灸经腧之故。其1~9篇论述九针形制、十二原穴、五腧穴、根结穴、针刺方法、针法补泻、脏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系。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脉度、骨度、营卫气血、三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病、五脏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周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等。31~41篇论述脏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十二月及胀论、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等。47~55篇论述脏腑类型,人迎寸口脉诊、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体发育、标本、气街及刺禁。56~66篇论述25种类型、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五行五味、贼风、水胀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刺节及多种杂病。这些对祖国医学之发展影响弥深。其中尤以对人体体质、脏腑之大小坚脆等论述颇详。于人之神志思维活动、发梦以及邪正关系等亦具难得之见。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