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首页
疾病
症状
医院
医生
中药材
更多
保健品
化妆品
方剂
药膳食疗
针灸穴位
术语
典籍
古代医家
医疗美容
胆俞穴
- 穴位
胆俞,经穴名。出自《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斜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建里穴
- 穴位
建里,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第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横结肠。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水肿。直刺1-1.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水道穴
- 穴位
水道,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2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肋下神经,深部为小肠。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痛经、不孕。直刺1-1.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梁门穴
- 穴位
梁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主治腹胀、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直刺0.8-1.2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五虎
- 穴位
五虎,组合穴名。出自《奇效良方》。由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头高点的二个点组合而成。位于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头高点。主治五指拘孪。浅刺0.3-0.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大迎穴
- 穴位
大迎,经穴名。出自《素问·气穴论》。别名髓孔。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及颊神经。主治口角歪斜、颊肿、齿痛等局部病证。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角孙穴
- 穴位
角孙,经穴名。出自《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分支。主治头痛、项强、痄腮、齿痛、目翳、目赤肿痛。平刺0.3-0.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大肠俞穴
- 穴位
大肠俞,经穴名。出自《脉经》。别名裂结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4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4、5腰神经皮支,深层为第4、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腰腿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直刺0.8-1.2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手逆注穴
- 穴位
手逆注,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臂中、治瘫3。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腕横纹上6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包经郄门穴上1寸,左右计2穴。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主治癔病、狂痫、哭泣、前臂疼痛、上肢麻痹或痉挛、胸胁痛等。直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手踝穴
- 穴位
手踝,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别名手踝骨。位于手腕背侧桡骨背侧结节之高点处,即腕背手踝骨尖上,肺经经渠穴背侧,左右计2穴。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外背侧皮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内有起于手背静脉网外侧的头静脉起始部经过。主治手指挛急不得屈伸、上下齿痛等。不针。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