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首页
疾病
症状
医院
医生
中药材
更多
保健品
化妆品
方剂
药膳食疗
针灸穴位
术语
典籍
古代医家
医疗美容
肩髎穴
- 穴位
肩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在肩峰后下方,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布有腋神经的肌支。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直刺1-1.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提托穴
- 穴位
提托,经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别名归髎。位于下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关元穴),左右旁开4寸处,即脾经大横穴下3寸处,左右计2穴。布有髂腹下神经。主治子宫脱垂、肾下垂、腹胀、腹痛、痛经、疝痛等。为治疗子宫脱垂的经验效穴。直刺1-1.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大都穴
- 穴位
大都,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在(足母)趾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固有神经。主治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热病、无汗。直刺0.3-0.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督俞穴
- 穴位
督俞,经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别名高盖、督脉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6肋间动、静脉的分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6、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6、7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心痛、胸闷、寒热、气喘、腹胀、腹痛、肠鸣、呃逆。斜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老商穴
- 穴位
老商,经外奇穴名。出自《江西中医药》。位于拇指尺侧缘,平爪甲根,指腹尺侧缘线与爪甲尺侧角联线之中点,在拇指外侧去爪甲一韭叶处取穴,左右计2穴。皮肤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侧和桡神经浅支的第1、2指背神经分布。主治流行性感冒、咽炎等。点刺出血。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人迎穴
- 穴位
人迎,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天五会、五会。位于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喉结支,深层为颈动脉小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瘰疬、瘿气、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等病症。直刺0.3-0.8寸,避开颈动脉。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四神聪
- 穴位
四神聪,组合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由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的四个点组成。百会穴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四个点分别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有枕动脉、颞浅动脉、额动脉的吻合网,有枕大神经、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分布。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低智、痴呆。平刺0.5-1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心神
- 穴位
心神,组合穴名。由心俞、神门二穴组合而成。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主治呆滞如愚、精神恍惚、频频叹气、悲伤欲哭、胸闷急躁、虚烦不眠。斜向棘突针心俞0.5-0.8寸,得气后,用泻法持续运针2分钟,或用艾条悬灸5-10分钟。神门直刺0.3-0.5寸。或用艾条悬灸3-5分钟,留针30分钟。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八椎下穴
- 穴位
八椎下,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别名排气穴、疟疾穴。位于背部正中线,在第8、9胸椎棘突间凹陷中,即至阳穴与筋缩穴之间,计1穴。布有胸神经后支,肋间动脉后支。主治疟疾、胃痛、肝区痛、消化不良、呃逆、肋间神经通、腰背痛。针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大肠经穴
- 穴位
大肠经穴,推拿穴位名。出自陈氏《小儿按摩经》。别名大肠、大肠筋、大肠侧、小三关、指三关。位于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主治食积、泄泻、便秘、痢疾、脱肛、肛门红肿、腹痛等。一般用推法等。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