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首页
疾病
症状
医院
医生
中药材
更多
保健品
化妆品
方剂
药膳食疗
针灸穴位
术语
典籍
古代医家
医疗美容
天井穴
- 穴位
天井,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肘后区,肘尖上1寸凹陷中。在肱骨下端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有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主治耳聋、癫痫、瘰疬、瘿气、偏头痛、胁肋痛、颈项肩臂痛、肘劳。直刺0.5-1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乳根穴
- 穴位
乳根,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薛息。位于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主治乳痈、乳癖、乳少、咳嗽、气喘、呃逆、胸痛。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厥阴俞穴
- 穴位
厥阴俞,经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厥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心包之背俞穴。位于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4肋间动、静脉的分支,正当第4或第5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4、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主治心悸、心痛、咳嗽、胸闷、呕吐。斜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鼠蹊穴
- 穴位
鼠蹊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腹股沟部,腹股沟中外1/3的交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抬腿无力、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直刺2-3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中庭穴
- 穴位
中庭,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龙颔。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剑胸结合中点处,前正中线上。在剑胸结合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5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胸腹胀满、噎膈、呕吐、心痛、梅核气。平刺0.3-0.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命关穴
- 穴位
命关,经外奇穴名。出自《扁鹊心书》。别名食窦。位于侧胸部,以中脘与乳头连线为一边,向外作一等边三角形,其外角是穴,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第10、11肋间神经。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通、气喘不卧、呕吐翻胃、休息痢、大便失禁、脾疟、肋痛不止、黄黑疸等。针刺0.3-0.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天泉穴
- 穴位
天泉,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天温。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在肽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主治心痛、咳嗽、胸胁胀满、胸背及上臂内侧痛。直刺1-1.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阳溪穴
- 穴位
阳溪,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手腕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耳明耳穴
- 穴位
耳明耳穴,耳穴名。位于耳壳背部耳垂与耳甲隆起交界、近耳壳根部,左右计2穴。主治沙眼、耳鸣、耳痒、耳聋等。可用针法等。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额中穴
- 穴位
额中,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别名天心。位于头额部正中线,眉间(印堂)直上1寸处。在左右额肌交界处之中,布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的内侧支。主治头痛、头昏、心悸失眠、伤风、额窦炎、急慢性鼻炎、鼻塞、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麦粒肿、眼睑下垂、麻痹、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恶心呕吐、精神失常、癫痫、高血压等。直刺0.1-0.3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