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李湘云.《温病学辞海》: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年
2、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3、王富春、洪杰.《针灸对症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2、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3、王富春、洪杰.《针灸对症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应用领域
(一)病因病机
1、胃火挟风
外感风寒或风热失解,入里化热,热传阳明;或素嗜辛辣厚味,胃腑蕴热;足阳明胃经环唇,胃经实火循经上行,与外风相合,风火相煽,发为唇颤动。
2、脾虚血燥
感受秋季燥邪,或误服苦寒、温燥之品,耗伤阴血化燥所致。
(二)分型论治
1、胃火挟风
临床表现:初起嘴唇发痒,皮肤发红,局部有灼热感,继则出现嘴唇颤动,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弦滑。
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双解通圣散。兼大便秘结者,用调味承气汤。双解通圣散:防风、荆芥、当归、白芍、连翘、川芎、白术、薄荷、麻黄、山栀、黄芩、桔梗、石膏、甘草、滑石。调味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2、脾虚血燥
临床表现:初起下唇发痒,色红作肿,继而口唇干裂,痛如火烧,又似无皮之状,唇颤,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疏风养血。
方药:内服四物消风饮,外搽黄连膏、紫归油。四物消风饮:生地、当归、赤芍、川芎、荆芥、薄荷、蝉衣、柴胡、黄芩、甘草。
(三)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人中、地仓、承浆。
配穴:胃火夹风加内庭、风池;脾虚血燥加脾俞、足三里、血海。
操作:诸穴均按常规操作。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内庭针用泻法,风池向鼻尖刺入0.8-1.2寸,或向风府方向平刺,需严格掌握进针方向及深度,风池针用平补平泻;脾俞、足三里、血海补法,血海针用平补平泻。背部穴位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1、胃火挟风
外感风寒或风热失解,入里化热,热传阳明;或素嗜辛辣厚味,胃腑蕴热;足阳明胃经环唇,胃经实火循经上行,与外风相合,风火相煽,发为唇颤动。
2、脾虚血燥
感受秋季燥邪,或误服苦寒、温燥之品,耗伤阴血化燥所致。
(二)分型论治
1、胃火挟风
临床表现:初起嘴唇发痒,皮肤发红,局部有灼热感,继则出现嘴唇颤动,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弦滑。
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双解通圣散。兼大便秘结者,用调味承气汤。双解通圣散:防风、荆芥、当归、白芍、连翘、川芎、白术、薄荷、麻黄、山栀、黄芩、桔梗、石膏、甘草、滑石。调味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2、脾虚血燥
临床表现:初起下唇发痒,色红作肿,继而口唇干裂,痛如火烧,又似无皮之状,唇颤,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疏风养血。
方药:内服四物消风饮,外搽黄连膏、紫归油。四物消风饮:生地、当归、赤芍、川芎、荆芥、薄荷、蝉衣、柴胡、黄芩、甘草。
(三)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人中、地仓、承浆。
配穴:胃火夹风加内庭、风池;脾虚血燥加脾俞、足三里、血海。
操作:诸穴均按常规操作。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内庭针用泻法,风池向鼻尖刺入0.8-1.2寸,或向风府方向平刺,需严格掌握进针方向及深度,风池针用平补平泻;脾俞、足三里、血海补法,血海针用平补平泻。背部穴位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解读
口唇颤动是指口唇颤动而不能自制的症象。又称“唇瞤”、“唇风”,俗称“驴嘴风”。以下唇颤动较常见。多因胃火挟风,或脾虚血燥所致。好发于秋冬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