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

五治在《内经》中指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的正常气候,五治与人的生理病理有密切关系;五治在《此事难知》中指五种治病的方法,即和、取、从、折、属,适用于时病的治疗。
出处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唐雪梅,张同远主编.《素问白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3、方春阳主编.《中国医药大成》: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2、唐雪梅,张同远主编.《素问白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3、方春阳主编.《中国医药大成》: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应用领域
1、《素问》五治说明病因病机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是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而人体的五脏就是根据五行之气命名的。辩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会去侵犯它所不胜的一行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行的气。这种情况叫“气淫”。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而妄行,所生之气因无所养而受病,所不胜之气亦夹相迫,这就叫“气迫”。所说的求其至是指从时令推测气候到来的时候。谨慎地观察时令,可以推测气候的变化。如果违背四时气候的变化,分析清五运主气的旺时,邪气由内而生,就是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2、五种治法
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
二治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
三治曰从,为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为药气温也,味随所为,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
四治曰折,为病势极甚,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
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缘热深陷在骨髓间,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缘属之法,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经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成戌、金衰于辰之类是也。如或又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平川广野当清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发病时前;清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宜广服大药以养正。夫病在中外,治有缓急。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气微不和以调气法调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其次大者以平气法平之,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故经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治,其次平治,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
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是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而人体的五脏就是根据五行之气命名的。辩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已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会去侵犯它所不胜的一行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行的气。这种情况叫“气淫”。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而妄行,所生之气因无所养而受病,所不胜之气亦夹相迫,这就叫“气迫”。所说的求其至是指从时令推测气候到来的时候。谨慎地观察时令,可以推测气候的变化。如果违背四时气候的变化,分析清五运主气的旺时,邪气由内而生,就是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2、五种治法
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
二治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
三治曰从,为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为药气温也,味随所为,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
四治曰折,为病势极甚,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
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缘热深陷在骨髓间,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缘属之法,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经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成戌、金衰于辰之类是也。如或又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平川广野当清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发病时前;清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宜广服大药以养正。夫病在中外,治有缓急。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气微不和以调气法调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其次大者以平气法平之,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故经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治,其次平治,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
解读
1、《素问·六节脏象论》:“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本篇首先讨论了天体的运行以定候、气、时、岁,指出气运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继而论述了人体内脏的功能及其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五脏在人体的重要性。五治说的是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正常气候,五治不分,气候反常,则容易使人生病。
2、元朝王好古在《三法、五治论》中提出治病的基本准则,三法为初、中、末也,五治为和、取、从、折、属,用来阐明疾病的治则治法,三法应用较广,影响较大,适用于杂病,而五治则多适用于时病。
2、元朝王好古在《三法、五治论》中提出治病的基本准则,三法为初、中、末也,五治为和、取、从、折、属,用来阐明疾病的治则治法,三法应用较广,影响较大,适用于杂病,而五治则多适用于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