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百日咳(pertussis)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儿童,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止时可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常使用药物进行抗菌治疗,进行疫苗接种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疾病分类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突发面唇发绀、呼吸困难;
2、出现反复抽搐或休克昏迷;
3、出现其它危急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1、长期或持续存在痉挛性咳嗽;
2、伴鸡鸣样吸气吼声;
3、伴咳痰、呕吐、鼻出血等症状;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长期存在阵发性痉咳时,可根据情况于小儿科、传染科或呼吸内科就诊。
2、病情严重、症状危急时,应立刻于急诊科就诊。
1、外出就医时戴好口罩,避免发生疾病传播。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医生可能会对肺部进行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都有哪些不适症状?
2、这些症状是何时出现的?发生顺序是怎样的?
3、近期这些症状有减轻或加重吗?
4、最近有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亲密接触的经历吗?
5、既往有疫苗接种经历吗?何时接种的疫苗?
6、曾使用过某些药物进行治疗吗?哪些药?效果如何?
1、我为什么会得病?
2、我的病情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我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进行哪些治疗?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日常充分休息,合理饮食,适当进行自我隔离以防疾病传播,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监测病情变化,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1、心理特点
(1)本病病程较长,且可长期、频繁的发生痉咳不适,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精神紧张等消极情绪。
(2)本病具有一定的致死可能,因此年幼患儿的家属可能因过分担忧,长期处于恐惧、不安等不良状态。
2、护理措施
(1)患儿家属可多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疾病的相关情况和治疗措施,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对于年长患者,家属应多关注患者状态,及时给予安慰、支持,帮助缓解不良情绪。
(3)患者可适当进行自我调节,并认识到本病虽病程较长,但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同时还可通过适当运动、听歌、看书等方法进行放松,以保持平稳、乐观心态。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切不可擅自乱用药,药物治疗期间还应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如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1、适当进行自我隔离,必要时外出戴好口罩。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维持休息环境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烟雾刺激。
3、咳嗽时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同时注意勤洗手,并对痰液和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
4、对于年幼患儿,最好有家属实时陪护,以便及时发现窒息等危急情况。
注意观察阵发性痉咳症状是否逐渐减轻,年幼患儿有无烦躁不安、抽搐、面唇发绀、昏迷等异常表现,如有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关处理。
遵医嘱定期复查,如痉咳症状持续加重,或者出现发热、乏力等其他新发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检查
患者长期出现阵发性痉咳、高调鸡鸣样吸气吼声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机体一般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血象检查、血清检查、细菌学检查等,以详细明确病变情况。必要时还可能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医生会先观察患者有无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或发红、面唇发绀、皮肤或结膜出血、皮肤瘀斑等表现,之后可能会检查是否存在颈静脉怒张、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可初步推断疾病发展情况。有时还会对肺部进行检查,但一般无明显肺部体征。
1、血常规检查
淋巴细胞增多为本病特点。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达(20~50)×109/L,其中淋巴细胞占60%~80%,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
2、细菌学检查
目前常用鼻咽拭子培养法,培养越早阳性率越高,卡他期培养阳性率可达90%,发病第3~4周培养阳性率下降,仅50%左右。
3、血清学检查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特异性IgM,可作早期诊断。双份血清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递增4倍可确诊。
4、分子生物学检查
检测患者鼻咽分泌物的百日咳杆菌DNA,敏感度、特异度均高,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价值。
病情严重,怀疑或明确存在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进行X线、CT等检查,以明确肺、颅脑等部位有无病变,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治疗
本病主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达到清除鼻咽部病原体,减少传播的目的,但一般不能缩短病程。对于症状严重者,还可给予对症治疗缓解不适。
痉咳剧烈者可给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等;必要时还可试用沙丁胺醇减轻咳嗽。
突发窒息时应及时进行吸痰、给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1、需进行呼吸道隔离,同时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半岁以下婴儿常可突然发生窒息,应有专人守护。
3、进食较差或食欲不振患者,可酌情进行静脉补液。
百日咳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敏感,常用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药物。此外也可适当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其中红霉素常作为首选药物,但对新生儿患者可能有发生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故不推荐新生儿使用。
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沙丁胺醇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对于并发肺不张等疾病的患者,可酌情采用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方法治疗。
本病病程可长达2~3个月,甚至更长,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具有传染性。
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3周内传染性最强。
本病主要由呼吸道飞沫传播,间接传染的可能性小。咳嗽、说话、打喷嚏时带菌分泌物散布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被百日咳杆菌感染,故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
1、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也可以发病。
2、儿童经菌苗接种若超过12年,体内抗体水平下降,其发病率仍可达50%以上。
既往因计划免疫接种的推广,其发病率明显下降,但百日咳尚未能在全球得到控制,近年来有复燃趋势。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
温寒带气候地区多发,目前一般散发,但可在集体机构中发生流行。
百日咳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但较多见于冬春季节。
病因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该病原菌侵入呼吸道后能黏附于呼吸道的纤毛上皮,并产生毒素,且在毒素的作用下,可导致黏膜纤毛运动障碍,使炎症产生的黏稠分泌物难以排出,滞留的分泌物刺激呼吸道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连续痉挛性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为止。
在疾病恢复期或病初愈期患者,由于长期咳嗽刺激大脑皮质的咳嗽中枢,可能会形成持久的兴奋灶,一旦受到烟尘、蒸气、冷空气等因素影响,可引起痉挛性咳嗽发作。
症状
本病潜伏期2~21天,平均7~10天。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且在痉咳末期,由于吸入大量空气通过痉挛、狭窄的声门可发出高音调似鸡鸣样的吸气声。根据症状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
1、卡他期
是从起病到阵发性痉咳出现的时期,可持续1~2周。此期患者症状较轻,可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和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一般3~4天后热度消退,但咳嗽症状会逐渐加剧。
2、痉咳期
一般持续2~6周或更长。此期咳嗽加重,可出现特征性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简称痉咳。在成串、连续不断的痉咳后,伴一次深长吸气,并出现特殊的、高调鸡鸣样吸气吼声,之后再次痉咳,如此反复,直至排出大量黏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为止。痉咳在夜间更加明显,也可因情绪波动、进食、检查咽部等诱发。婴幼儿和新生儿由于声门较小,容易发生窒息,尤以夜间多见,若抢救不及时,常可导致死亡。
3、恢复期
一般持续2~3周。此时期阵发性痉咳次数和严重程度逐渐减轻,咳嗽后呕吐症状也逐渐缓解。若存在并发症,病情可迁延不愈,甚至持续数月。
由于痉咳频繁发作,可能会引起颜面水肿、呼吸困难、鼻出血、结膜下出血、皮肤瘀斑、尿失禁等症状。较小患儿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下降、窒息、抽搐、昏迷等。
最常见并发症是支气管肺炎,严重者可并发肺不张、肺气肿及皮下气肿和百日咳脑病等。由于诊断水平提高和抗菌药物的应用,近年来这些并发症已少见。
1、支气管肺炎
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为继发感染所致,可发生在病程中任何时期,但以痉咳期多见。发生支气管肺炎时,阵发性痉咳可暂时消失,而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浅而快,口唇发绀,肺部出现啰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X线胸片检查可见肺炎病变。
2、肺不张
肺不张是由支气管或细支气管被黏稠分泌物部分堵塞所致,多见于肺中叶和下叶,可能与中叶分泌物引流不畅有关。
3、肺气肿及皮下气肿
由于痉咳及分泌物阻塞,可导致肺气肿,当肺泡高压,肺泡破裂可引起肺间质气肿,通过气管筋膜下产生颈部皮下气肿,通过肺门可引起纵隔气肿,通过胸膜脏层可产生气胸。
4、百日咳脑病
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发生于痉咳期,表现为反复抽搐、意识障碍、高热,甚至出现脑水肿、脑疝而危及生命。发生机制是由于痉咳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氧,脑出血所致。
诊断
根据近期与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接触史,以及临床典型症状表现,如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等,再结合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分类明显增高的检查结果,可以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常需依据细菌学、分子生物学或血清检查。痉咳期患者较易诊断,但需与百日咳综合征、痉挛性支气管炎、肺门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1、百日咳综合征
是指一组在临床上难以与百日咳相区别的症候群,又称类百日咳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同样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呕吐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但引起本病最常见的原因为腺病毒感染,有时还可因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引起。通过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2、痉挛性支气管炎
过敏、感染等各种因素引起支气管炎性病变,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阵发性咳嗽等症状。血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3、肺门结核
即肺门淋巴结核,患者常有结核病史,若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支气管等组织,可引起痉挛性咳嗽。根据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和肺部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预后
预后情况与年龄、原有健康状况及有无并发症等有关,且通常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年长儿经治疗预后良好;新生儿和婴儿易并发肺炎及脑病,预后较差;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百日咳病情重,预后也较差。
1、本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会对人际交流沟通产生一定影响。
2、本病可引起长期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
3、对于较小患儿可能会发生窒息,甚至导致死亡。
通常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治愈。
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暂无确切治愈率。
若未能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可能因再次感染百日咳杆菌而致病。
预防
百日咳是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通过远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注射疫苗等方法进行预防。
1、疾病流行期少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防止受凉感冒,降低机体免疫力。
4、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主要使用“百白破”三联制剂疫苗,常进行DTP免疫程序,即出生后3、4、5月时基础免疫3剂,18~24月加强免疫1剂。但免疫持久性仅5~6年,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水平逐渐下降,因此应该注意对年长儿、成人以及孕前进行加强免疫,以提高抵抗力。
饮食
合理饮食,确保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充足摄入,对疾病的治疗和促进机体恢复均可产生一定积极作用。
1、规律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食、蛋类等。
2、适当增加饮水,也可多喝果汁和汤,有助于促进机体代谢,避免脱水情况的发生。
少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