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子午捣臼法

针刺手法。子午捣臼法是以捻转、提插为主,并结合徐疾补泻组成的复式手法。

出处

《金针赋》

名称

子午捣臼法

概念

以捻转、提插为主,并结合徐疾补泻组成的复式手法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参考文献

1、陆寿康.《中国针灸技术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4月

应用领域

(一)操作方法
下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三进二退,如此三度,计为九入六出。在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81次;退针时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64次。同时,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这样在每度行针时三进二退,要在5个分部内提插捻转371次,三度行针,共提插和捻转1113次。
(二)临床应用
导引阴阳之气,壮阳以制水,补阳兼泻阴,能消肿利水,用治阳气不行、水湿泛滥所致的水肿、鼓胀。在适用范围上,泉石心《金针赋》认为,此法仅适用于“水蛊膈气”的治疗。而临床实践证明,子午捣臼法对于一般新病、实证和体质相对壮实的患者均适用。
(三)注意事项
1、本法是在三进(徐进)二退(疾退)分五部操作基础上,进行频繁提插和捻转动作的针法,因此必须掌握穴位深浅,以确定分部。
2、本法由三补(徐疾补法、提插补法、捻转补法)和二泻(提插泻法、捻转泻法)构成,因此必须掌握进针三部以补、退针二部以泻的操作步骤。
3、本法与阳中隐阴法相似,以补阳为主,补中有泻,惟三补二泻作用更强。

解读

子午,即左右捻转;捣臼,即上下提插。子午捣臼法是以捻转、提插为主,并结合徐疾补泻组成的复式手法。其始见于泉石心《金针赋》,明代医家均承袭之,并认为有“导引阴阳之气”的作用,可治疗“蛊膈膨胀之疾”。现代有人强调本法操作当以频繁捻转、提插为要务,从而达到“针转千遭,其病自消”的要求。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