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如渎

基础理论名词。指下焦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的功能。
出处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邦、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王志平、邹学熹.《中医学谚语一百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王志平、邹学熹.《中医学谚语一百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应用领域
1、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即是指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的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渎”,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2、居于下焦的肾与膀胱,起到对水液的代谢作用。“渎”,指田间水道,既排水,也输送肥料,借以比喻下焦既有排水,又有气化行水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于膀胱焉。”即是对下焦功能及气化过程的概括。
2、居于下焦的肾与膀胱,起到对水液的代谢作用。“渎”,指田间水道,既排水,也输送肥料,借以比喻下焦既有排水,又有气化行水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于膀胱焉。”即是对下焦功能及气化过程的概括。
解读
出《灵枢·营卫生会》:“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渎”,小沟渠。下焦是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的场所,其作用在于决渎流通,像沟道排水一样,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