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焦裂

症状名。口唇干裂,或红肿,甚至裂口出血而表面干焦。多为脾胃积热、阴津不足或燥热伤津所致。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6月
3、王富春,洪杰.《针灸对症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2、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6月
3、王富春,洪杰.《针灸对症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应用领域
(一)病因病机
1、脾胃热盛
多因热邪入里或多食辛辣厚味,脾胃热盛,唇失滋养,产生口唇焦裂。
2、阴虚火旺
多因急性热病耗伤阴液,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药,导致阴虚火旺,火炎灼口。
(二)分型论治
1、脾胃热盛
临床表现:口唇红肿,有裂沟,伴见大渴饮引,多食易饥,或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沉实。
治法:清泄脾胃实热。
方药:清凉饮或滋唇饮。清凉饮:玄参、麦冬、菊花、青蒿、白芥子、生地、车前子。滋唇饮:生地、鲜石斛、竹茹、石膏、当归、白芍、生甘草。
2、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唇赤干裂,颧红,潮热盗汗,虚烦不眠,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滋阴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五味子、麦冬、当归、菊花、枸杞子、肉苁蓉、巴戟天。
(三)其他疗法
主穴:人中、地仓、承浆。
配穴:胃热津伤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
操作:诸穴均按常规操作。人中向鼻方向斜刺0.3-0.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承浆向舌部斜刺0.5-0.8寸,胃热津伤泻胃俞、脾俞,补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针用补法。背俞穴不得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1、脾胃热盛
多因热邪入里或多食辛辣厚味,脾胃热盛,唇失滋养,产生口唇焦裂。
2、阴虚火旺
多因急性热病耗伤阴液,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药,导致阴虚火旺,火炎灼口。
(二)分型论治
1、脾胃热盛
临床表现:口唇红肿,有裂沟,伴见大渴饮引,多食易饥,或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沉实。
治法:清泄脾胃实热。
方药:清凉饮或滋唇饮。清凉饮:玄参、麦冬、菊花、青蒿、白芥子、生地、车前子。滋唇饮:生地、鲜石斛、竹茹、石膏、当归、白芍、生甘草。
2、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唇赤干裂,颧红,潮热盗汗,虚烦不眠,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滋阴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五味子、麦冬、当归、菊花、枸杞子、肉苁蓉、巴戟天。
(三)其他疗法
主穴:人中、地仓、承浆。
配穴:胃热津伤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
操作:诸穴均按常规操作。人中向鼻方向斜刺0.3-0.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承浆向舌部斜刺0.5-0.8寸,胃热津伤泻胃俞、脾俞,补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针用补法。背俞穴不得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解读
口唇焦裂,《证治准绳》称“唇肿裂”;《张氏医通·唇》中有“唇裂”、“唇燥裂”之名。“唇焦”与“唇裂”病因病机相同,故本篇一并讨论,合称口唇焦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