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所伤

五味所伤是指偏嗜五味会伤及其相应的脏体,进而按照五行生克理论伤及它脏,然后伤及该脏相关联的五体,即偏嗜五味引起机体表面的伤害,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即皮厚而皱缩)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出处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张声生、朱培一、陶琳.《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
3、刘全坤主编.《要健康就要这样吃》: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
应用领域
五味所伤可说明人体病理。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各脏腑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对立统一,以平为期。若饮食五味偏嗜,则五味作用于人体太过或不及,就会造成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平衡受到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为线索,列举了不同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在发病方而各不相同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泪弛,精神乃央。”指出了虽然五脏的资生依赖于五味,但是过用五味却又能损害五脏的协调关系。
根据“同气相求”五味各走其所喜的理论,水能克火,若人体心气本虚,又摄咸过度,则可导致肾水太甚乘火,水气凌心;反之,若见心火亢盛证又为咸味所宜。故《黄帝内经》分别有“心病禁咸”与“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之说。又如《灵枢·五味》云:“脾色黄,宜食咸”,脾胃土为肾水之所不胜,若肾得谷味之咸,则可反克中焦脾胃之实积。根据这些基本的原则,执法以制方,才能圆活自如。类似的关于五味与人体病理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是很丰富的。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灵枢·五味》中不仅记载了五味所入和各有所走,各有所病,更详细解释了五味致病的病机,如在谈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时,解释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散,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濡,得酸则缩蜷,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其论从酸主收涩,影响气化运行入手,指出过食酸味,可产生膀胱约而不通的癃闭病,病变涉及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三焦、胃、膀胱诸腑。其余诸脏也各有较深刻分析,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宫,伤在五味”。《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即皮厚而皱缩)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由于五味各有所走,当对五味有所偏嗜时,就会出现阴阳偏性,所以,五味用之不当,必伤正气,先伤某味所入之脏,后伤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其他脏器及五脏联系的五体、五官中的相应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