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君药

君药,方剂学名词,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名称

君药

应用学科

中医方剂学

概念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类别

方剂学名词

英文名称

Principle Drug

参考文献

1、《中药八百种详解》侯士良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第22页

2、《方剂学》李冀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第18页

3、《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原一祥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第557页

应用领域

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原则,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使药物虽然多但不至于庞杂无序,而且主次分明。

1、麻黄汤中的麻黄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其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闭营郁,毛窍闭塞,肺气失宣。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为佐药,与麻黄相伍,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炙甘草调和药性,既能助麻、杏之宣降,又能缓麻、桂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2、桑菊饮中的桑叶和菊花

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苦桔梗6g,生甘草2.5g,苇根6g。方中桑叶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故共为君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解表之力;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二药相须为用,一宣降,以复肺脏宣降功能而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三者共为臣药。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降,则表证解,咳嗽止。

解读

1、君臣佐使理论的历史沿革

君臣佐使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另有“君一臣二”、“君一臣三佐五”、“君一臣三佐九”等记载。后世医家亦多有阐发。张元素云“力大者为君”。李杲《脾胃论》曰:”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何伯斋《医学管见》云:“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张介宾《类经·方剂君臣上下三品》谓:“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两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

2、君臣佐使理论的具体内涵

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药物通过有序的配伍以增强或改变其自身功用,调其偏胜,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发挥药物间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等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发挥更好的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作用。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就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者佐制即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使药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或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君臣佐使说明方中药物在方中的位置和治疗中的主次,协同拮抗关系,是药物配伍的基本原则。

3、君药在君臣佐使理论中的作用和要求

方剂中君臣佐使地位的确定,主要是根据药物在方中发挥作用的主次来区分的,此外还与药效的大小和用量的轻重有关。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而言,一首方剂中的君药是必备的,而臣、佐、使药并非齐备。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较为复杂,亦可用至一味以上。但君药味数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影响疗效。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