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

低血糖(hypoglycemia)又称低血糖症、低血糖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浆(或血清)葡萄糖水平降低,并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有心悸、焦虑、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多数患者在及时补充糖后,血浆葡萄糖浓度逐渐升高,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退。反复严重低血糖发作且持续时间长者,可引起不可逆转的脑损害,应及时防治。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根据低血糖发生与进食的关系分类
(1)空腹低血糖症:低血糖发生于空腹状态(胃肠吸收间期),又称吸收后低血糖症。临床上以饮酒和药物所致者多见。
(2)餐后低血糖症:多见于情绪不稳定或神经质女性,常为精神刺激或焦虑所诱发,多伴胃肠道功能异常,一般在早餐后1.5~3小时发作,午餐及晚餐后较少发作。虽反复发作而病情并无恶化。
2、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类
(1)轻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患者可自行处理。
(2)中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性低血糖症状,患者可自行处理、
(3)重度:血糖浓度<2.8mmol/L(<50mg/dl),可能出现意识丧失,需他人协助治疗。
就医指南
若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如苍白、手抖、出汗、心悸等,家人可以提供如下帮助:
1、若患者意识清楚,立即补充能快速提高血糖的碳水化合物,如1瓶果汁或1杯糖水(100~150毫升,约15克糖),等待15分钟,观察症状有无好转;
2、如仍有低血糖症状,再让其摄入糖水或果汁;
3、如有血糖仪,可自查血糖水平。
1、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或昏迷;
2、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1、反复出现心悸、焦虑、手抖;
2、伴认知损害、精神运动异常;
3、糖尿病患者家中测血糖发现血糖< 4mmol/L;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一般首诊科室为内分泌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
2、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原因会导致症状的发作、加重或减轻?
3、您有糖尿病病史吗?吃的什么降糖药治疗?
4、您在家监测过血糖吗?平时血糖情况怎么样?
5、您补充糖后症状是否会缓解?
6、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会大量饮酒吗?
7、您有其他疾病吗?
8、亲属中是否有人存在类似的症状或疾病吗?
9、您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1、我出现低血糖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现在情况严重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5、服药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8、我应该怎样预防低血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9、我需要监测血糖吗?多久一次?
日常
低血糖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当补充糖分,规律饮食,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并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以便能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及时就医处理。
1、心理特点
低血糖患者出现心悸、焦虑、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发生时还会有乏力、出汗等表现,患者可能因此会产生恐惧、不安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给予患者爱与关心,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等心理。
(2)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可通过听音乐、读书、散步等方式放松自己,减轻心理负担;可向医生咨询了解更多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内心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使用药物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应停止使用,咨询医生后再进行使用。
2、严格遵照医嘱使用药物,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正确记录使用药物的种类、方法、时间、剂量等,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1、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宜空腹运动,运动量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出现低血糖时立即停止运动并进食,随身携带糖块。
3、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如患有糖尿病,病人常因脱水和抵抗力下降,皮肤容易干燥发痒,也易合并皮肤感染,应定时给予擦身或沐溶,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袜紧、鞋硬。
低血糖者平时应注重自身血糖监测。具体方法如下:
1、采血前
用中性肥皂洗手,并用温水冲洗干净。可以向下垂手臂30秒,这样有利于血液集中到指尖。
2、采血时
最好在无名指、中指和小指的手指两侧。针牢牢地贴实指尖后,再按采血笔采血(血量不够应轻轻推压手指另一侧,不要用力挤压)。然后将试纸完全插到血糖仪的底部,注意试纸的方向不要插反,及时让指尖的血珠与试纸的测试反应区接触,血量要足。
检查
患者出现心悸、焦虑、震颤、精神运动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状态。之后会检查患者的血糖值,初步判断病情后,根据病人情况建议其行血浆相关激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检查、禁食试验、CT、MRI、超声等检查,以查找病因。
体格检查可见患者面色苍白和出汗,心率和收缩压上升,但上升幅度不会很大,严重的患者可表现为低体温、癫痫发作,甚至意识模糊。
1、血糖
血糖测定能够了解空腹血糖情况,有助于诊断低血糖。成人空腹血糖通常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通常低于3.9mmol/L。
2、血浆相关激素测定
为了进一步探寻低血糖病因,需要同时测定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发作时的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和β-羟丁酸水平以及胰岛素自身抗体,并且观察注射1.0mg胰高血糖素后的血糖反应。通过这些步骤可以鉴别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和可能的病因。
3、药物血浆浓度检查
检查降糖药血浆浓度,判断是否为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
4、禁食试验
检查发现空腹及发作时血糖大于2.8mmol/L,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病因。患者应在严密观察下进行48到72小时禁食试验,开始每6小时测血糖、胰岛素、c肽一次,一般禁食24小时约85%的胰岛素瘤质有低血糖发作。禁食48小时,95%有低血糖发作,另外5%需要禁食72小时。若血糖小于等于3.3mmol/L,应将血标本改为1小时一次。如果有低血糖症状或血糖小于3mmol/L升即可终止实验。禁食结束,再次取血标本测定血糖、胰岛素、c肽,β羟丁酸浓度,然后静脉推注胰高血糖素一毫克,每十分钟测血糖一次共三次。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症、血浆,β羟丁酸浓度应小于2.7mmol/L,若不是由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症,则见酮体形成增加而β羟丁酸浓度升高,饥饿实验期患者应活动,可饮不含糖和热卡的饮料。
腹部CT、MRI及超声检查能检测出大部分胰岛素瘤。检查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检查的可及性和当地的影像学技术。经腹超声检查常作为优先的初步检查。影像学检查阴性不能排除胰岛素瘤。如果初始影像学未查及胰岛素瘤,则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超声内镜或选择性动脉钙刺激试验。同位素标记的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对定位诊断有一定帮助。
治疗
低血糖的治疗应以解除神经供糖不足的症状,以及纠正导致低血糖症的各种潜在原因为目的。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补充糖,可口服或静脉注射,明确低血糖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若为药物引起低血糖,应立即停药并调整用药。
1、患者病情较轻或神志清楚,可立即进食糖果、糖水或含糖饮料。如果15分钟症状仍无缓解可重复服糖,仍反复发作立即送至急诊,静脉注射葡萄糖。
2、症状较重或神志不清者,应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液。
3、血糖上升不明显或数分钟内仍未清醒者,应重复注射,直至患者能进食淀粉类食物。必要时皮下或肌肉注射胰高糖素,但不宜用于肝源性低血糖症及酒精性低血糖症患者。
4、如血糖恢复正常而意识仍未恢复,必须按急性脑病进行重症监护和综合急救,除头部降温、护脑等措施外,静脉输注20%甘露醇,并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糖皮质激素适应于顽固性低血糖症和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的治疗,血糖稳定后逐渐减量并停药,慢性肾上腺功能减退者逐渐减至维持剂量。
5、神志不清者,切忌喂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
低血糖发作时可口服于葡萄糖片、含糖果汁、软饮料、牛奶、糖果、其他点心或进餐,以缓解症状,临床症状一般在15~20分钟内缓解。
1、葡萄糖
最为快速有效,轻者口服葡萄糖水或含糖食物即可;重者尤其是神志改变者需要静脉推注50%葡萄糖,必要时重复使用,并需继续静脉点滴5%~10%葡萄糖液并及时进食以维持血糖正常。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较轻者只需进食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如患者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进食单糖类食物以纠正低血糖。
2、胰高血糖素
低血糖昏迷抢救时用于升高血糖。可能出现血糖过高,使用时应监测血糖。
3、糖皮质激素
经补充葡萄糖或联合胰高血糖素治疗后低血糖纠正,但神志不清仍不能好转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4、抗癫痫药
出现癫痫的患者应选择癫痫药物治疗,如苯妥英钠。不良反应为头晕、共济失调等。
5、生长抑素
可抑制胰岛素瘤生长,治疗胰岛素瘤。
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生长抑素
根据引起低血糖的病因可酌情选择手术治疗。
低血糖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低血糖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表现,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低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较1型糖尿病患者低。
本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先天性酶代谢异常患者、青年女性、新生儿。
病因
低血糖可以发生在非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发生于糖尿病患者。其病因较为复杂,其中药物是最常见的低血糖病因。此外,肝衰竭、营养不足、β细胞肿瘤、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等也可以引起低血糖。
1、药物
(1)非糖尿病人群很少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可能由喹诺酮类、喷他眯、奎宁、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多种药物所致。
(2)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主要为治疗过程中所引起,外源性胰岛素和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会刺激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如果使用不当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是严重或致死性低血糖的发生。
2、疾病
(1)非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症常见于重症疾病患者,如肝衰竭、肾衰竭、心力衰竭、脓毒症或营养不足。与非胰岛细胞肿瘤引起内源性胰岛素的合成相应受抑,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或垂体肾上腺功能低下,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有关。
(2)胰岛素介导的低血糖症又称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当血浆葡萄糖浓度降至低血糖水平,而胰岛素的分泌速率不能相应降低时,就会发生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包括β细胞肿瘤、β细胞功能性疾病、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服用β细胞促泌剂而引起的内源性胰岛素增高。
3、遗传
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PHHI)或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是婴儿持续性低血糖的最常见病因。PHHI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失调为特征的遗传病。
1、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需应用胰岛素或具有相似降糖作用的药物治疗,给药过量、给药时间不当、剂型错误等都有可能导致血糖降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
2、不良的饮食方式
不良的饮食方式如未正常进食、隔夜禁食等均可以导致外源性葡萄糖摄入减少或延迟,容易发生低血糖。
3、过劳
过度劳累,如长时间跑步、登山等,会导致葡萄糖利用增加,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存在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4、大量饮酒
大量饮酒会导致内源性葡萄糖生成下降,容易发生低血糖。
症状
低血糖的症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低血糖症状和大脑神经元低血糖症状两方面。患者常表现出心悸、出汗、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改变。低血糖症状。持续性的严重低血糖(约>6小时)会引起意识丧失,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1、自主神经低血糖症状
患者常有震颤、心悸和焦虑,以及出汗、饥饿和感觉异常。这些症状在很大程度是由交感神经激活造成的,而非肾上腺髓质激活所致。
2、大脑神经元低血糖症状
大脑缺乏葡萄糖常表现为认知损害、行为改变、精神运动异常,以及血糖浓度更低时出现的癫痫发作和昏迷。
低血糖的伴随症状较少。在某些特殊病因导致的低血糖中,存在特征性的伴随症状,如糖原累积症,可出现肝脏增大、生长严重迟缓、肌肉萎缩、无法独立行走等症状。肝硬化,可出现腹水、水肿、食欲下降、黄疸等症状。
1、心血管疾病
低血糖发作时,因交感嗜铬系统兴奋,导致心率加快或窦性心动过速。但极少数患者反而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其他多种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等亦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通常被认为是低血糖的罕见的致死原因。
2、脑部疾病
低血糖若不能缓解,血糖浓度持续降低超过6小时,可引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如充血、多发性点状出血、脑组织受损,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可发生脑水肿,缺血性点状坏死、脑软化、痴呆、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3、其他
还可出现糖尿病病情恶化,甚至出现酮症。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减少低血糖发作的警觉症状,甚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诊断
一般糖尿病病人发生的低血糖,通过仔细询问糖尿病病史和降糖药应用情况,即可作出糖尿病相关低血糖的诊断。非糖尿病病人发生的低血糖,可根据低血糖典型表现(Whipple三联征)确定,即满足低血糖症状;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少数空腹血糖降低不明显或处于非发作期的病人,应多次检测有无空腹或吸收后低血糖,必要时采用48~72小时禁食试验。
1、2型糖尿病
多发生于肥胖及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症状类似于低血糖发作,但血糖检测值不一定低,可发现胰岛素升高。
2、贫血
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及老年人。症状同低血糖相似,可表现为头晕、苍白、心悸、无力,但苍白显著且症状持续。部分患者有月经过多或大便发黑等病史,抽血化验可发现血红蛋白下降。通过纠正贫血,症状可改善。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可有出汗、心慌、手抖等类似低血糖的症状,可以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进行鉴别。
预后
低血糖患者的预后与病因及治疗及时与否关系密切。低血糖发生后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长时间低血糖昏迷,可能会导致脑组织损伤,通常预后不良。糖尿病相关低血糖一般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等重症疾病导致的低血糖,治疗后效果较差。
1、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就可能造成脑损伤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的可能造成残疾,甚至死亡。
2、少数低血糖患者有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
3、血糖下降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心梗,甚至猝死。
部分患者补充糖分及时,可以自愈。
本病及时给予糖分等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预防
低血糖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具体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1、按时进食,生活规律化。不能延迟吃饭。若不得已延迟吃饭,应预先吃些饼干、水果或巧克力等食物。
2、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正确用药,避免造成血糖降低。
3、运动量保持恒定,避免空腹从事跑步等剧烈运动。
4、积极治疗可能引起低血糖的疾病,如营养不足、心力衰竭等。
5、顺产的产妇可在产程中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剖宫产的产妇可静脉补充葡萄糖。尽可能在产后30分钟给新生儿喂奶。重点关注早产儿、低体重儿等低血糖高危新生儿的血糖,不能经胃肠道喂养者可给10%葡萄糖静脉滴注。以预防新生儿低血糖。
饮食
低血糖患者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维持健康体重。给予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高脂肪膳食。每日除了三次正餐外,尚需3~5次加餐。
1、摄入含充足蛋白质和脂肪的动物性食物,如畜禽肉、鱼类、蛋类和豆制品等。
2、少吃多餐。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一天大约吃6~8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
3、均衡饮食。应包含碳水化合物、蔬菜、糙米、酪梨、魔芋、坚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等。
4、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例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
1、严格限制食用单糖、双糖等精制糖,如葡萄糖、果糖、砂糖、红糖及蔗糖制糕点,饮料及罐头甜食。
2、每日乳品用量不超过500g。
3、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例如速食米、马铃薯、白面粉等。
4、忌酒、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