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颔厌穴

颔厌,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主治偏头痛、眩晕、惊痫、耳鸣、目外眦痛、齿痛。平刺0.5-0.8寸。

主治

偏头痛、眩晕、惊痫、耳鸣、目外眦痛、齿痛

主要配伍

配悬颅穴治偏头痛

位置

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 交点处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功能

清泄肝胆,镇惊安神,止痛活络。

名称

颔厌穴

操作

平刺0.5-0.8寸

隶属

足少阳胆经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眩晕、耳鸣、鼻炎、牙痛、癫痫、小儿惊风、面神经麻痹等。


功能作用

清泄肝胆,镇惊安神,止痛活络。

名词释义

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厌,合也。穴在曲角颞颥上廉,嚼物时,颔下与颞颥俱动,因颔车与本穴处有牵合之状,故而得名。

定位

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 交点处。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 :“曲周《外台》作曲角颞颥上廉。”

2、《千金》:“曲周下颞颥上廉。”

3、《新针灸学》:“头维穴之下,当头维穴到悬厘穴的上1/3。”

4、《中国针灸学》:“在额角发际之后上部。”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详细主治

1、偏头痛、眩晕。

2、惊痫。

3、耳鸣、目外眦痛、齿痛。

详细操作

正坐仰靠或侧状,先定头维和曲鬓,从头维向曲鬓凸向前作一弧线,于弧线之中点定悬颅,再在头维与悬颅之间取颔厌。试作咀嚼食物状,其处随咀嚼而微动。平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1、配上关穴、下关穴、四白穴、百会穴、颅息穴、翳风穴、耳门穴、天窗穴、阳溪穴、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治耳痛鸣聋。

2、配前顶穴、后顶穴治风眩,偏头痛。

3、配飞扬穴、涌泉穴、后顶穴治颈项疼,历节汗出。

4、配悬颅穴治偏头痛。

附注

本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