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哀穴

腹哀,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肠哀、肠屈。属足太阴脾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脾胃肠腑病症。直刺1-1.5寸。
主治
主要配伍
位置
出处
别名
功能
名称
操作
隶属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脐周疼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肠出血等。
功能作用
消食导滞,清利湿热。
名词释义
哀,指哀鸣之声。意指由腹中痛剧而发出难忍之哀鸣,本穴概能除之,故名腹哀。
定位
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
2、《会元针灸学》:“腹哀者,穴居腹部,哀是乞求也,因足太阴磨胃助消化之工作,腹求胃之精谷气养脾润五脏,以助四肢之行动,语云:足得穴能行,手得血能舞,此之谓也。故名腹哀。”
3、《医宗金鉴》:“从大横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三寸半,横直中脘。”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
详细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脾胃肠腑病症。
详细操作
仰卧位,当脐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处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1、配太白穴治食不化。
2、配丹田穴、复溜穴、小肠俞穴、天枢穴治下痢脓血腹痛。
附注
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