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谷穴

漏谷,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足太阴络、太阴络。属足太阳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趾长屈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失精、下肢痿痹。直刺1-1.5寸。
主治
主要配伍
位置
出处
别名
功能
名称
操作
隶属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腹胀、肠鸣、消化不良、尿路感染、精神病、脚气、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功能作用
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名词释义
漏,渗漏也。谷,指凹陷处。功能为渗湿利尿,且穴性为谷,故名漏谷。
定位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相关论述
《针灸甲乙经》:“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趾长屈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详细主治
1、腹胀、肠鸣。
2、小便不利、遗精。
3、下肢痿痹。
详细操作
正坐或仰卧,当内踝高点直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炙5-10分钟。
配伍
1、配厉兑穴治腹胀。
2、配陷谷穴、温溜穴、复溜穴、阳纲穴治肠鸣。
3、配曲泉穴治冷气。
4、配中极穴、蠡沟穴、承扶穴治小便不利、失精。
5、配肾俞穴、脾俞穴治饮食不为肌肤。
6、配曲泉穴治血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