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特别是牛、马和羊。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临床上主要为皮肤炭疽,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及特异性黑痂。其次为肺炭疽和肠炭疽,进而可继发炭疽杄菌败血症和炭疽脑膜炎。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疾病分类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可以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就医指南
1、出现高热、寒战等情况。
2、出现剧烈头痛、神志模糊等情况。
3、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以上建议及时拨打120或送急诊处理。
1、皮肤出现损坏,比如丘疹、水疱、溃疡、焦痂等。
2、出现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
3、出现呼吸困难、咳血、胸痛。
4、出现腹痛、腹泻、呕血、黑便。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病情平稳的患者可在传染科或感染性疾病科就医咨询,病情危急的患者需要在急诊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皮肤进行检查,还会触摸淋巴结等,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最好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此次就医有哪些不适?
2、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有什么规律吗?
3、之前采取过什么治疗?吃过什么药?
4、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样?饮食、卫生等如何?
5、近期是否发生过感染?受过什么创伤?
6、您是做什么工作的?近期去过哪里?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病情严重吗?
3、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
4、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
5、药物治疗有效吗?可以用什么药?有哪些注意的?
6、日常生活中我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
良好的日常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适,还对促进疾病的好转及恢复有积极意义。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用药,做好个人卫生。
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私自减量或停药。若用药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伴皮疹、恶心呕吐、易疲劳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可采用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中度有氧运动。每次锻炼1小时,每周锻炼3~4次。
2、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裤,保持床单及被褥的干燥整洁。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3、避免挤压和损害皮肤,以免液体流出而感染其他部位。
检查
当患者出现斑疹、丘疹、水疱、黑痂、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X线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1、皮肤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寻找炭疽病的典型皮肤损害,如红斑、丘疹、水疱,以及随后形成的中心坏死和黑色焦痂。
2、胸部检查
对于疑似吸入性炭疽的患者,进行胸部的听诊和触诊,了解有无异常呼吸音、胸腔积液等。
3、腹部检查
对于疑似肠炭疽的患者,检查腹部是否有腹胀、腹痛、腹部压痛等体征。
1、血常规
白细胞增高,一般为(10~20)×109/L,甚至达(60~80)×109/L,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病原学检查
分泌物、水疱液、血液、脑脊液培养阳性是确诊依据。涂片染色可见粗大的革兰阳性、呈竹样排列的杆菌有助于临床诊断。
3、血清学检查
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炭疽抗体等以协助诊断,明确是否感染了炭疽杆菌。
X线检查:对于肺炭疽病例,肺部X线检查可能显示斑片状或片状模糊影或实变影,纵隔增宽,可能伴有胸腔积液。
治疗
炭疽的治疗需遵循早期诊断、及时抗生素治疗、联合用药、支持性治疗和免疫治疗原则。首选青霉素G,重症需增加剂量或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传播,同时进行环境消毒。
1、多饮水及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对呕吐、腹泻或进食不足者给予适量静脉补液。
2、对有出血、休克和神经系统症状者,应给予相应处理。
3、对皮肤恶性水肿和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如氢化可的松。
4、皮肤炭疽局部可用1∶20000高锰酸钾溶液温敷,切忌挤压和切开引|流。
炭疽属于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应做好隔离,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
1、抗生素
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青霉素G是治疗炭疽的首选药物。对于严重炭疽病例,建议使用两种或以上具有活性的抗菌药物,以确保覆盖炭疽杆菌的可能耐药性,并增强治疗效果。
2、免疫治疗
对于重症炭疽病例,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考虑加用抗炭疽血清中和毒素。
青霉素G、抗炭疽血清
重度颈部肿胀导致呼吸困难者,可考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有传染性。
主要为患病的草食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的皮、毛、肉、骨粉均可携带细菌。炭疽患者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可检出细菌,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少见。
1、接触传播
人因直接或问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以及染菌的动物皮毛、肉、骨粉等均可引起皮肤炭疽。
2、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
3、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和乳制品可引起肠炭疽。
我国年平均发病率为0.0288/10万。
皮肤型炭疽的病死率为5%~11%,肺炭疽的病死率在80%以上,肠炭疽的病死率为25%~75%。
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参与动物屠宰、制品加工、动物饲养以及兽医等为高危人群。
病因
本病是炭疽杆菌感染所致。炭疽杆菌是革兰阳性需氧芽胞杆菌,通过皮肤而侵入人体,一旦侵入皮下组织,炭疽芽胞迅速繁殖,产生并释放外毒素和抗吞噬作用的荚膜物质。毒素引起明显的细胞水肿和组织坏死,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局部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后使之播散至局部淋巴结,细菌经淋巴管或血管扩散,引起局部出血、坏死、水肿性淋巴结炎和毒血症,细菌在血液循环中繁殖引起败血症。
症状
感染途径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皮肤炭疽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为1~5天,也可短至几小时,长至2周左右,肺炭疽的潜伏期较短,一般都在几小时之内。
1、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90%以上。
(1)病变部位: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的皮肤。
(2)丘疹、水疱:初期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肿胀。第3~4天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而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
(3)溃疡、焦痂:第5~7天坏死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内有肉芽组织(即炭疽痈)。焦痂坏死区直径大小不等,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
(4)瘢痕:此后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疤。
(5)伴随症状:在皮损周围,患者有时可感到瘙痒,还可伴有轻至中度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2、肺炭疽
肺炭疽较少见,病初有短期、非特异流感样表现,2~4天后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高热、发绀、咯血、喘鸣、胸痛和出汗。
3、肠炭疽
肠炭疽极罕见。其症状包括高热、剧烈腹痛、腹泻、呕血、黑便,并很快出现腹水。腹部可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甚至腹肌紧张。
1、炭疽败血症
常继发于肺、肠道和严重皮肤炭疽。除原发局部炎症表现加重外,全身毒血症状更为严重,如高热、寒战、衰竭。易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和脑膜炎等,后者表现为谵妄、抽搐与昏迷,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
2、全身脏器迁徙性炎症
肺炭疽常并发出血性肺炎、胸膜炎、心肌炎、出血性心包炎和脑膜炎等,病死率极高。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与病畜接触史或从事与动物及其产品接触的工作),再结合斑疹、丘疹、水疱、黑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X线检查等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
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患者是否及时接受治疗有直接关系。如果不及时治疗,炭疽病死率较高。其中,未经治疗的皮肤炭疽的病死率约为20%~25%,炭疽败血症病死率为80%~100%。
本病若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在发病后短时间内死亡。
不会自愈。
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可获得临床治愈。但有少部分患者,比如肺炭疽或肠炭疽患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无法治愈。
预防
1、隔离病畜,并对病畜栏舍进行严格消毒,病死的动物要焚烧或深埋,不准食用。避免和生病的动物接触,如必须接触需做好自身防护。
2、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此类病人,对其衣物用具和分泌物,要严格消毒。
3、和宠物等小动物接触时避免被抓伤,受伤后要及时就医处理。
4、不吃来路不明的牛羊肉,不吃未加工的生肉。
饮食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应摄入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以支持身体的修复和免疫功能。
2、积极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它们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3、应多喝水,也可以适量摄入果汁和汤类,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1、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经检疫的肉类产品。
2、病情恢复期间,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肠炭疽患者应给予清淡少渣的饮食,避免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卷心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