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牙龈萎缩

牙龈萎缩(gingival recession)在医学上也称为牙龈退缩,是指牙龈缘位置退向牙根方向而使牙根暴露,在老年人中常见。与不正确的刷牙方法、牙周炎、牙齿位置异常、生理结构因素、受力过大、不良习惯、不良修复体等因素有关。牙龈萎缩治疗要去除相关的刺激因素,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牙周炎等疾病引起的牙龈萎缩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主要病因

与不正确的刷牙方法、牙周炎、牙齿位置异常、生理结构因素、受力过大、不良习惯、不良修复体等因素有关

其它名称

牙龈退缩、牙周萎缩

发病部位

口腔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常见症状

牙龈缘位置退向牙根方向而使牙根暴露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

英文名称

gingival recession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目前认为牙龈萎缩通常都存在刺激因素,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牙龈萎缩会伴有局部原因,而不是单纯的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的生理变化,应及时寻找原因并处理。

临床分类

Miller分类是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法:

1、Ⅰ类

牙龈缘有退缩但未达到膜龈联合处,邻面没有牙槽骨或者软组织的丧失。

2、Ⅱ类

牙龈缘退缩达到或者超过了膜龈联合处,邻面没有牙槽骨或者软组织丧失。

3、Ⅲ类

牙龈缘退缩达到或者超过了膜龈联合处,邻面牙槽骨或者软组织有丧失,位于牙釉牙骨质界的根方,但仍位于唇侧退缩牙龈缘的冠方。

4、Ⅳ类

牙龈缘退缩超过膜龈联合,邻面骨丧失已达到唇侧退缩龈缘的水平。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当您发现牙龈萎缩严重、进展较快;

2、您出现牙齿松动、牙龈变色等牙周炎症状时;

3、当您出现牙间隙变大影响进食、牙龈红肿、充血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当您出现以上症状时,可及时去口腔科就诊。

就诊科室

通常您可以去口腔科就诊,如果您去的是口腔专科医院,也可以去牙周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对您的口腔进行检查,请您做好心理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自觉感受吗?您怎么发现的牙龈萎缩?症状出现后有加重的吗?

2、您刷牙习惯如何?你使用何种方式刷牙?

3、您是否有过去不正规诊所接受治疗的经历?

4、您有牙龈炎吗?

5、您近期情绪如何?是否长时间的处于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中?

6、您是否有患有其他的疾病?

7、您是否使用过成分不明的药物?

8、您既往进行过哪些治疗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的疾病还会再加重吗?

3、治疗大概要持续多久?

4、我的牙龈还能恢复正常吗?

5、我可以选择哪些方法遮盖暴露的牙龈吗?

6、我的饮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吗?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比较合适?

日常

总述

牙龈萎缩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可能加重牙龈萎缩的病因,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去除不良修复体等因素。外观影响较大的患者也无需焦虑,可通过手术覆盖暴露的牙根面。

心理护理

部分牙龈萎缩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外观改变而在社交中产生自卑、忧虑等心理,甚至回避正常的社交活动。患者可以在网上查阅疾病的相关资料或是主动和医务人员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的知识,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当了解到外观可以恢复后,也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生活管理

1、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巴氏刷牙法),不要使用横向的刷牙方式。

2、学会使用牙线,不要过度使用牙签。

3、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按时刷牙。

4、正确的使用假牙,减少对牙龈的刺激,注意卫生。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牙根暴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选择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寻找牙龈萎缩可能的病因、排除其他的口腔疾病,然后通过专业的设备测量牙龈萎缩的具体程度,并通过X线观察牙槽骨的情况。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观察患者口腔,初步评估牙龈萎缩的严重程度,此外医生还会通过专业的设备测量牙龈萎缩的距离。

影像学检查

医生通常通过口腔X线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判断疾病的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

治疗

治疗原则

牙龈萎缩的治疗以防止加重为主,寻找牙龈萎缩的病因,通过治疗或生活习惯的改变消除这些病因,对于有外观要求的患者,可以选择膜龈手术覆盖暴露的牙根。

一般治疗

1、无症状、轻度、均匀的牙龈萎缩可以暂不处理,牙龈萎缩不断进展、症状明显则应予以处理。

2、改正刷牙方式及工具,对磨损不均匀的牙齿和创伤性咬合关系等进行调(牙合)。

3、牙齿位置异常的患者应矫正牙齿。

4、可用弹性义龈恢复正常的牙龈形态,适用于牙龈萎缩明显但有外观要求的患者。

手术治疗

对于上、下颌前牙严重的牙龈退缩,牙根暴露而影响美观,而邻牙的龈缘和骨高度正常者,可用各种膜龈手术方法覆盖暴露的牙根面。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定,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不会传染。

好发人群

老年人发病的可能更高。

病因

总述

引起牙龈萎缩的因素较多,常见的引起牙龈退缩的因素有不正确的刷牙方法、牙周炎、牙齿位置异常、生理结构因素、受力过大、不良习惯、不良修复体等。

基本病因

1、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可引起牙龈萎缩,大幅度横刷法及使用刷毛过硬的牙刷,洁牙剂的颗粒太粗等。多见于牙弓弯曲区,如尖牙、前磨牙部位,因这些部位牙根较突出,唇侧骨板薄,易受到机械刺激而发生牙龈退缩。

2、患有牙周炎的牙齿,由于牙周袋的形成,上皮附着位置已迁移至根方,但由于袋壁的炎症、肿胀,根缘的位置仍较高。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及手术,或患者改善了口腔卫生,牙周袋壁的炎症消退,即可发生龈缘位置的退缩,牙根直接暴露于口腔中。

3、牙齿位置异常,如偏向颊或舌侧,则该侧牙槽骨板较薄,甚至缺如,其表面的牙龈极易因食物摩擦等机械性因素而发生退缩。

4、唇、颊系带附着位置过于靠近龈缘,或唇、颊肌肉的牵拉作用,可对牙龈发生“剥离"作用,引起退缩。

5、(牙合)创伤及过度或不恰当的正畸力使受力侧的骨质发生吸收,也可出现牙龈退缩,正畸扩弓过程中如果将牙齿推至牙槽突以外,则易发生牙龈退缩。

6、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地用指甲,小刀等器物自伤牙龈,造成个别牙的牙龈形状奇特而不规则的退缩或缺损,甚至骨质暴露。

7、不良修复体可能会压迫牙龈,引起牙龈萎缩。

危险因素

1、年龄大。

2、患有牙周炎等疾病。

3、佩戴不良修复体。

4、牙齿位置异常。

5、曾有正畸治疗。

6、不良生活习惯,如不正确的刷牙及使用牙签的方式。

症状

总述

牙龈萎缩是指牙龈缘位置退向牙根方向而使牙根暴露,此外还会引起牙冠较长、牙根暴露、龋齿、楔形缺损、牙本质敏感、牙髓充血变性、食物嵌塞、菌斑堆积等。

典型症状

1、位置

牙龈退缩可发生在个别牙齿或全口牙龈。唇、颊侧多于舌、腭侧。但上颌磨牙的腭根面也较易发生严重的牙龈退缩,可能因牙根倾斜度较大,咬合面的重度磨耗使牙冠倾向颊侧,腭根更倾向腭侧,而使腭侧骨质吸收所致。

2、症状

牙龈退缩如不合并炎症,除了造成临床牙冠较长,影响美观外,本身并不构成疾病。但暴露的根面容易发生龋齿;根面上较薄的牙骨质被机械地磨去后,易发生楔状缺损或牙本质敏感,甚至因长期刺激而引起牙髓充血和变性;牙间乳头的退缩使邻间隙增大,易造成食物嵌塞和菌斑堆积,前牙区还会造成影响美观的“黑三角”。

伴随症状

当牙龈萎缩是由于牙周炎引起时,还会伴有牙周炎的症状,如牙龈颜色改变、口腔异味、牙齿松动等。

并发症

当牙龈萎缩伴随严重的牙周支持组织损坏时,牙齿可能因外力而产生病理性移位;此外若牙周炎不断进展,还可能出现根分叉病变。

诊断

诊断原则

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不正确的刷牙方式、牙齿不齐等可能的病因,明确患者既往是否有牙周炎等疾病,观察患者症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判断。

鉴别诊断

牙龈萎缩的症状明显、诊断明确,通常无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对于已经发生的广泛的牙龈萎缩,较难使牙龈和牙槽骨再生而恢复到原有高度。部分牙龈萎缩如不积极,可能引起更严重的病变,甚至导致牙齿丧失。

危害性

1、牙龈萎缩可能使得牙间隙变大,牙本质敏感,影响患者正常进食。

2、部分牙龈萎缩患者有外观改变,可能会影响患者人际交往的信心。

3、牙周炎等原因导致的牙龈萎缩可能会导致牙齿丧失等严重后果。

治愈性

一般广泛发生的牙龈萎缩无法再恢复到原有高度,只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防

预防措施

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使用正确的刷牙方式,学会使用牙线。

2、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口腔治疗,避免不当医疗等因素造成的损伤。

3、定期清理牙石,定期去医院检查,积极地治疗牙周炎,避免牙周炎引起牙龈萎缩。

4、少喝碳酸饮料,戒烟,少喝烈性酒。

饮食

饮食调理

牙龈萎缩的饮食应减少摄入对牙齿、牙龈有刺激的食物,比如碳酸饮料、酒类等,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饮食建议

1、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比如牛奶、奶制品等。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补充充足的维生素。

3、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选择鸡胸肉、三文鱼等含脂肪较少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少喝碳酸饮料,少喝烈酒。

2、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过冷、过热的食物。

3、食用含骨、海鲜等食物时应谨慎,避免对牙龈产生损伤。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