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汗疱疹

汗疱疹,是一种发生于掌跖、指(趾)侧的复发性非炎症性水疱病,常伴有手足多汗。多发于夏季,易复发。常与个人体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或抑郁有关。属于中医学蚂蚁窝、田螺疱的范畴。本病男女均可发生,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多于夏季发病。

主要病因

夏季易感风、热、湿邪,郁于皮肤

发病部位

掌跖、指(趾)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中医疾病

汗疱疹

治疗

其他治疗

1、土茯苓6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黄柏30g,苡仁30g,白矾30g,生地榆30g,水煎约1500-200ml,待温稍凉,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每天2次,两天用药1剂。

2、三黄洗剂:黄连、生大黄、黄芩、苦参、苍术、白鲜皮各20g,白芷、地肤子各15g,土茯苓25g,薄荷、藿香各10g;皮损以水疱明显者加明矾、五倍子各15g;皮损以脱屑为主者加生地、首乌、当归各20g;皮损部以脱屑后暴露新鲜皮者加白及15g,白蔹20g。每日1次,每次15-25分钟,1剂中药可用3天,3剂共9天1疗程。

3、明矾10g,王不留行30g,煎液浸泡。

4、麻黄根、瘪桃干、糯稻根、煅牡蛎各30g,乌梅10g。水煎取汁湿敷患处。

5、生地30g,银花45g,黄芩、连翘各30g,防风50g,白鲜皮、野菊花各30g,水煎取汁湿敷患处。

6、王不留行、白鮮皮、白及各30g,明矾(后下)10g,水煎取汁浸泡患处。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认为本病因夏季易感风、热、湿邪,郁于皮肤而发疹。

诊断

诊断原则

1、好发部位病变累及双手指侧,部分累及手掌、手指末节及趾侧。

2、皮损特点粟粒大的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周围无红晕,对称分布,均伴有轻至中、重度瘙痒。水疱多无自行破裂,于干枯后形成脱屑。汗疱疹大多发生于夏季,常伴手足多汗。在手指间、掌心或者手指末节背部的皮肤深部出现小水疱、水疱粟粒或米粒大小,半球形,初起为透明液,以后逐渐混浊。水疱部位有瘙痒感或烧灼感。

3、病程特点周左右可以自愈,疱液吸收后局部会出现领口状脱屑。

4、本病与季节、局部多汗、精神紧张及某些重金属的接触有关。

诊断依据

1、好发部位病变累及双手指侧,部分累及手掌、手指末节及趾侧。

2、皮损特点粟粒大的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周围无红晕,对称分布,均伴有轻至中、重度瘙痒。水疱多无自行破裂,于干枯后形成脱屑。汗疱疹大多发生于夏季,常伴手足多汗。在手指间、掌心或者手指末节背部的皮肤深部出现小水疱、水疱粟粒或米粒大小,半球形,初起为透明液,以后逐渐混浊。水疱部位有瘙痒感或烧灼感。

3、病程特点周左右可以自愈,疱液吸收后局部会出现领口状脱屑。

4、本病与季节、局部多汗、精神紧张及某些重金属的接触有关。

鉴别诊断

1、花斑癣

黄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分布于颈、面、胸、背上部,表面有微细鳞屑,易找到真菌。

2、白色糠疹

多见于儿童,春天明显,苍白色斑片,上有小量细小灰白色鳞屑。

3、贫血痣

摩擦局部,淡色斑本身不红而周围皮肤发红。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的情绪。

2、多食蔬菜、水果。

3、禁滥用外用药物,应正规治疗。

4、避免洗衣粉、肥皂等理化刺激。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