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Damp Heat Constitution),是中医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是指人体由于湿热内蕴而导致体质偏颇,以面部和鼻尖油光发亮、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形成多与先天禀赋、饮食不节、长期饮酒、情志失调、过度安逸等因素相关。湿热体质人群应积极调理,缓解不适症状;若调理不当,容易产生疮疖、黄疸、热淋等疾病。

主要病因

先天禀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安逸、外邪侵袭

发病部位

胃,脾脏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症状

面垢油光、口苦口干、眼睛红赤、心烦、四肢沉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血常规

英文名称

Damp Heat Constitution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重要提醒

若发现面垢油光、口苦口干、眼睛红赤、心烦、四肢沉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调理,出现疮疖、黄疸、热淋等疾病。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出现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常感到肢体发酸发重、不轻松,疲倦乏力等表现。

2、或伴有大便黏滞不畅或干燥,小便短少色黄等症状。

3、或男性伴见阴囊潮湿,女性伴见带下增多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常感到肢体发酸发重、不轻松,疲倦乏力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大便黏滞不畅或干燥,小便短少色黄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

9、平时有偏食肥腻、过甜等食物的习惯吗?有酗酒的习惯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面油、口干口苦、心烦、身体困倦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湿热体质的人群应高度重视起居方面的调理和保养,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天顺时,做好调养,有利于体质的改变。

心理护理

1、湿热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可通过听音乐、读书、下棋等活动,使心情保持平和。

2、湿热体质的人耐冬不耐夏,尤其是长夏季节,应注意调整情绪变化,化解或释放不良情绪,舒缓情志,稳定心态,减少或避免烦躁情绪的发生,达到平衡状态。

用药护理

1、遵医嘱规律用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2、湿热体质者不宜服用温热、燥湿的中药,如肉桂、干姜等。

生活管理

1、居室宜通风,阳光充足。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

2、保持衣被清洁干燥,汗多者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3、不宜直接吹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

4、湿热体质的人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等,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5、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加重不良表现。

6、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全身状况以及伴发症状,如有反常现象,并及时报告医生。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血常规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通过观察是否有尿蛋白及尿胆红素等,可了解肝肾等脏器是否正常。

2、肝功能检查

观察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这些指标,有助于医生的判断。

3、血常规

观察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

治疗

治疗原则

湿热体质的调养原则是清肝健脾、化湿清热,分消走泄。湿热体质的药饵保健从总体上讲,应选用具有清热化湿功效的药物,但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几个类型,湿热在程度上有一定差异的状态,所以,用药可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热重明显,可加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芩、黄连、山栀、厚朴、葛根等。

2、若湿重明显,可加用滑石、白豆蔻、紫苏梗、白茅根等。

药物治疗

湿热内蕴

1、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药物: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相关药品

甘露消毒丹、六一散、清胃散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刮痧疗法

可取中脘、天枢、气海、大椎、脾俞、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刮痧治疗,使湿热邪气排出,缓解不适表现。

2、针刺疗法

湿热体质的人群,经络调理重在清热利湿,可取足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取穴可选肺俞、膈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阴陵泉、足三里、中脘,进行针刺治疗。

治疗周期

湿热体质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湿热体质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好发于久居湿地的人群,也好发于中青年身体健壮的人群。

好发地区

多见于潮湿、炎热的东南地区。

病因

总述

湿热体质的形成,中医认为主要从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两部分来考虑。先天禀赋是决定湿热体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长期饮酒、情志失调、过度安逸等。以上因素影响脾胃,运化食物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水湿滞留体内,再遇外界的湿热侵袭而致火热内蕴,形成湿热体质。

基本病因

1、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内在基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湿热体质者越来越多,后代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一出生就形体丰厚,湿热内蕴。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的不良饮食习惯及高脂、高糖膳食结构,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胃运化食物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水谷精微物质不能转化成精血,聚而形成痰湿,阻滞气机,日久生热,形成湿热体质。

3、情志失调

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或长时间处于焦虑、喜怒无常的状态,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可导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影响脾胃的运化和津液的输布,体内痰湿聚集,日久形成了湿热,形成湿热体质。

4、过度安逸

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壮,气机通畅,气血调和,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过度安逸,长期养尊处优,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机能减退,体内痰湿聚集,日久形成了湿热,容易形成湿热体质。

5、外邪侵袭

久居湿地,感受湿热熏蒸,日久湿热内蕴,形成湿热体质。

症状

总述

湿热体质人群以面部和鼻尖油光发亮、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的气候较难适应。

典型症状

1、形体特征

形体偏胖或偏瘦。

2、心理特征

性格烦躁易怒。

3、常见表现

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常肢体发酸发重、不轻松,疲倦乏力,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女性常带下量多。

病情发展

体质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平常患病容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病证,或易患疮疖等。

1、疮疖

湿热体质者多表现为皮肤油腻,由于皮脂壅塞毛孔会导致皮肤发生多种慢性炎症,而出现疮疖。

2、黄疸

感受湿热之邪,失治、误治而致余邪未完全消退,或病久损伤脾胃,湿郁化热,或反复感受湿热之邪引起肝胆疾病。湿热体质的人群不仅易于患肝胆疾病,而且患肝胆病后容易转为慢性疾病。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常感到肢体发酸发重、不轻松,疲倦乏力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表现的痰湿体质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主要表现

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常感到肢体发酸发重、不轻松,疲倦乏力,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女性常带下量多。

2、辅助检查

尿常规、肝功能检查、血常规等,有助于医生的判断。

鉴别诊断

痰湿体质与湿热体质

二者都有身体沉重、困倦乏力等湿证表现。痰湿体质主要表现为体型肥胖、面部皮肤油膩多脂,容易出汗,经常自感胸闷、痰多,喜欢吃肥腻,或过甜的食物。有的还可见到淡黄、暗淡,容易犯困,常感到肢体发酸发重、不轻松大便无明显异常,小便微浑浊。

预后

一般预后

湿热体质人群若积极调理,可缓解不适症状;若调理不当,容易导致疮疖、黄疸、热淋等疾病的发生。

危害性

湿热体质的人群容易心情烦躁,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调理,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疾病。

治愈性

若积极调理,坚持治疗,可改变不适症状,改变体质状态。

复发性

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引起湿热的因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形成湿热体质。

预防

预防措施

湿热体质的形成与环境、饮食、情志等因素相关,故预防应避免潮湿的居住环境,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护、生活起居规律等,可有效防止湿热体质形成。

1、避免久居湿地而感受邪气,应保持室内干燥,阳光充足。

2、衣被等应勤晒,以保持干燥。劳动或运动后避免汗出当风,不可立即用冷水洗浴。

3、日常饮食宜搭配合理,避免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4、平时应加强生活调摄和精神调养,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心情舒畅。

5、平时可参加轻松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如散步、下棋等,培养乐观、愉快的心情。

6、可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

饮食

饮食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群应合理饮食,祛湿清热,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清肝利胆,避免湿热内蕴。既不能食用太多辛辣温燥,大热大补的食物,又不能多吃肥甘厚腻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可多食用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扁豆、绿豆、鸭肉、鲫鱼、鲤鱼、海带、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荠菜、卷心菜、莴笋、莲藕、空心菜、萝卜、豆角、绿豆芽等。

2、可多食强碱性的食物,如葡萄、茶叶、海带、柑橘类、柿子、黄瓜和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不宜过食生冷之品,如雪糕、冰淇淋、冷冻饮料等。

2、少食甜食甜饮,如奶油、奶酪、巧克力等。

3、少吃辛辣食物,如姜、葱、蒜和辣椒等。

4、少吃肥腻、大补,或海鲜类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狗肉、鹿肉、羊肉、蟹黄、鱼子等。

5、忌暴饮暴食、酗酒,克服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