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树皮

刺楸树皮,中药名。为五加科刺楸属植物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的树皮。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杀虫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癣。
中文名称
别名
性味归经
拉丁文名
药材分类
临床应用
1、治风湿腰腿筋骨痛:鲜刺楸茎皮9g,桑寄生30g,鸡血藤12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2、治腰膝疼痛:刺楸皮30g,五加皮15g。白酒适量,浸10d,饮酒,每次1酒盅,日服3次。(《吉林中草药》)
3、治疥癣:海桐皮、蛇床子等量。研末,凡士林或猪油调膏外敷。(《安徽中草药》)
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活血,杀虫。
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癣。
抗炎作用:茎皮提取物刺揪皂苷A和pictoside A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口服剂量为50mg/kg时,明显抑制小鼠血管透性。
1、《江苏省植物药材志》:治霍乱,赤白痢,并用于风湿痹痛,脚气,腰膝痛,有收敛镇痛作用。外用于皮肤疥癣及牙痛等。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祛风行血,除湿杀虫。
3、《长白山植物药志》:化痰止嗽。治慢性气管炎咳嗽。
加工炮制
植物学信息
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1、种子繁殖:春季将种子用30℃温水浸4h,捞出与湿沙层种催芽,10d左右,有30%的种子破胸裂口,即可播种,培育2年,高1m左右时移栽。
2、根插繁殖:11月从毒株周围挖取1-2cm粗的根,剪成15-20cm长的小段,层积贮藏在阴凉处,第2年月2月扦插,当苗高66-100cm时,于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发芽前移栽,按行株距各约3m开穴,每穴栽苗1株。
3、田间管理:种子繁殖的,当苗出齐后,要浅薅,追肥1次,以后在6、8、11朋各再中耕除草1次,11有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第2年3、5月各中除1次,并在3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根插的,在4、6月各耕除草追肥1次。
药材鉴别
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孤状弯曲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3-3.5mm。外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粗糙,有灰黑色纵裂隙及横向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不明显;皮上有钉刺,纵向延长呈椭圆形,先端扁平尖锐,钉刺脱落可露出黄色内皮。内表面棕黄以或紫褐色,光滑,有明显细纵纹。千周坚韧,不易折断面外部灰棕色,内部灰黄色,强纤维性,呈明显片层状。气微香,味苦。以质干燥、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