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

疝气(hernia)又称疝,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的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邻近部位。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疝、股疝等。疝气的部位不同,主要表现也不一样,治疗原则也不一样。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根据疝内容物是否突出体表,疝气可分为内疝和外疝。
2、根据发生部位不同,疝气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膈疝、脑疝等。
就医指南
1、出现向外突出的肿块,持续不退。
2、伴腹痛、恶心、呕吐、便秘。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一般首诊科室为普通外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您家里人有出现类似情况吗?
7、平时您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情况吗?
8、您经常搬运重物吗?是否有举重物?
9、您平时吸烟吗?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如果不治疗会怎么样?
3、我为什么会得病?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您建议怎么治疗?
6、需不需要做手术?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合理休息,对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因疝块反复突出影响工作和生活而感到焦虑不安,部分患者还会对手术存在顾虑,出现害怕、担忧的心理。家属需要多和患者沟通,耐心进行疏导,缓解患者的压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需要多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身体恢复。
1、术后取平卧位,第2日可半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及减少腹内压,有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伤口疼痛。一般术后3~5日可离床活动。
2、切口敷料要保持清洁干燥,如果出现渗湿、污染或脱落,需要及时更换。
1、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减少弯腰。
2、适度运动,但不要久站或长时间行走,避免剧烈运动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避免咳嗽、打喷嚏。
4、规律作息,合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检查
患者出现身体某部位肿块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超声、CT、磁共振(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医生会让患者站起来咳嗽,观察体表是否存在向外突出的肿块,还会检查肿块的大小、软硬程度,按压肿块是否能变小或消失。
1、超声
对腹外疝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肿块的结构和内容物,并提示肿块是否能回到腹腔。
2、CT、磁共振(MRI)
明确肿块的具体情况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治疗
不同部位的疝气,治疗原则也不一样。腹外疝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疝块可逐渐增大,最终将加重腹壁的损伤,影响日常生活,如果发生嵌顿或绞窄,还可能会危及生命。婴儿、年老体弱、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可不进行手术。
目前暂无特殊治疗药物。如果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可适当使用镇痛药;可能存在感染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菌药。
暂无。
腹股沟疝绝大多数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治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1、手术方法
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传统的疝修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但是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等缺点。
(2)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无张力情况下,利用人工高分子材料网片进行修补,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是目前外科治疗最主要的方法。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扯感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双侧腹股沟疝的修补,尤其是多次复发或隐匿性疝,经腹腔镜疝修补术更具有优势。但是手术费用一般较高。
2、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可能出现伤口血清肿或血肿、尿潴留、膀胱损伤和浅表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晚期可能出现持续性腹股沟区疼痛及疝修补术后神经痛、睾丸并发症、深部切口或补片感染、疝复发、补片移位和侵蚀等并发症。
1、婴儿的腹肌可随身体的生长逐渐强壮,疝气可能自行消失。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手术的患者,白天可在疝内容物回纳消失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但是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并可能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
治疗周期一般为7~1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1、腹股沟疝多发生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2、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妇女。
病因
疝气的主要病因是组织结构薄弱、缺损和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身体某部位挤压薄弱或缺损的地方,从而进入人体的其他部位。
1、腹壁强度降低
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
(1)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
(2)腹白线因发育不全。
(3)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
(4)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成分之一的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
(5)遗传因素、长期吸烟等可能与腹外疝的发生有关。
2、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搬运重物、举重、妊娠婴儿经常啼哭、腹水、腹膜透析腹内、腹腔内较大肿瘤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正常人虽然常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果腹壁强度正常,足以对抗增高的腹压,则不会发生疝气。
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生疝气的部位出现隆起或肿块,可能会伴有疼痛。疝气发生的部位不同,主要表现也不一样,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和股疝。
1、腹股沟疝
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有一个突出的肿块,在站立、行走、咳嗽、负重、儿童哭闹时更加明显,如果用手按压或平卧,肿块可变小或消失。起初肿块较小,仅表现为轻微的坠胀感,随着肿块的增大,可出现腹部胀痛或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表现。
2、股疝
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因为疝囊外有很多脂肪堆积,平卧后疝块有时不能完全消失。肥胖患者因为脂肪本身比较厚,更容易忽视股疝的发生。在发生嵌顿或引起肠梗阻时,会发生剧烈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诊断
医生根据病史、典型症状,结合相应检查结果,即可作出诊断,需要注意和脂肪瘤、淋巴结肿大、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等疾病进行鉴别。
1、脂肪瘤
脂肪瘤和疝气都可出现向外突出的肿块,但是脂肪瘤基底不固定而活动度较大,股疝基底固定而不能被推动。
2、淋巴结肿大
嵌顿性股疝常误诊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但是嵌顿性股疝会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的症状,而淋巴结炎没有这些症状。
3、睾丸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积液和腹股沟疝都可出现腹部肿块。但是睾丸鞘膜积液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透光试验检查透光(即透光实验阳性),而腹股沟疝块不透光。睾丸鞘膜积液的肿块周围均呈囊性,睾丸在积液中间,所以不能触及睾丸;但腹股沟疝可在疝块后方,能够触及睾丸。
4、交通性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和腹股沟疝类似,患者晨起或站立活动时会阴部肿块缓慢出现并增大,平卧或挤压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但交通性鞘膜积液透光试验为阳性,而且彩超也有利于辨明内容物。
5、精索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和腹外疝都可出现腹部肿块。但是精索鞘膜积液的肿块较小,穿行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时肿块可以移动,而腹股沟疝牵拉睾丸疝块不移动。
预后
不同部位的疝气,预后也不一样。多数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1、体积较大的疝块可损伤腹壁,出现疼痛感,可影响正常生活。
2、如果发生嵌顿或绞窄,还可能会发生肠梗阻,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不影响日常生活。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防
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疝气无有效预防方法,但是可通过以下措施,增加腹壁肌的力量强度或减小腹内压力,预防后天因素引起的疝气:
1、不要搬运重物、举过重的物体。
2、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避免便秘,少吃胃肠胀气的食物。
3、戒烟,并避免二手烟。
4、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5、积极治疗可引起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难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等。
饮食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有助于身体尽快恢复。
1、手术后6~1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质,第2日可进食半流质,如无不适逐步进食普食。但嵌顿疝后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患者需等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食。
2、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升高。
3、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奶等。
1、少吃容易引起便秘、肠胃胀气的食物,如红薯、豆类等
2、不要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如冷饮、辣椒、生蒜等。
3、避免暴饮暴食。
4、戒烟,尽量不要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