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

肠息肉(intestinal polyps)是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大肠息肉多见,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男性多于女性。无并发症的小息肉常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黑便或血便等症状,大肠息肉较早出现大便黏液增多、黏液血便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当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称为肠息肉病(intestinal polyposis)。目前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活检是诊断和鉴别肠息肉的最佳手段。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1)小肠息肉:小肠息肉的发生率远比大肠低,多见于十二指肠,息肉大小不等。
(2)大肠息肉:大肠息肉占肠道息肉的80%,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
2、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类
(1)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的类型,为腺上皮增生形成的真性息肉,此类还包括乳头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
(2)炎性息肉:为肠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而增生而成,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等疾病中发生的息肉样病变。
(3)错构瘤息肉:幼年型息肉、黑斑息肉病的息肉等属于此类。
(4)其他:如黏膜肥厚增生所形成的增生性息肉,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而致的息肉,某些源于类癌的息肉等。
就医指南
1、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
2、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大便的颜色出现改变。
3、患者大便中带有血、黏液等。
4、患者反复出现腹泻、便秘等。
5、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6、体检发现肠道有异物。
7、出现其他异常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病情平稳者应就诊于消化内科。
2、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就诊于胃肠外科、普通外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肠镜检查,注意检查前根据医嘱提前进行肠道清洁准备。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大便平时正常吗?有没有黑便或大便性状改变?
4、您饮食习惯规律吗?是否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喜欢吃蔬菜水果吗?
5、您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6、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7、您有消化道疾病的家族史吗?
8、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肠息肉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4、我需要做肠镜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5、可以吃药吗?用开刀吗?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日常
良好的日常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适,还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定期复查。
1、心理特点
肠息肉的患者,医生有时会建议其进行手术切除。内镜手术通过人体原有腔道进入肠腔进行操作,患者对手术手术不了解,会存在一定的恐惧、焦虑等心理。此外,患者由于反复出现不适,往往会对自身病情过于担忧,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及患者可向医生仔细了解内镜手术的方法、过程和目的。对手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会减轻对内镜手术的恐惧、焦虑。医生和家属向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对内镜手术的信心。日常恢复期间,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后续的治疗及相应的生活护理。
1、饮食指导
手术后应禁食禁饮,时间由手术医生决定,遵医嘱执行。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h,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稠米汤、清稀饭等,避免饮用牛奶或豆制品。术后第2个24h可进食菜泥、蛋糕、烂面条等。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
2、活动与休息
术后患者遵医嘱卧床休息24h,24h内可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息肉较多或者较大患者卧床休息2~3d,避免腹部压力增高、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者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增高,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3、卫生护理
手术后,家属注意做好患者修养区域里的卫生,同时患者注意保持创口卫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
1、增加体育运动,肥胖的患者则适当减重。
2、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肠息肉患者复查次数多为1~2次。多发性结肠息肉以及息肉直径>1cm的患者首次复查间隔时间多在12个月以内,随着息肉数目的增多、息肉直径的增大,复查次数也应增多,术后首次复查间隔时间应根据医嘱有所缩短,复查项目也应以内镜检查为主。实际生活中,复查严格要求医嘱进行。
检查
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潜血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医生会借助肠镜、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来观察肠道情况。
医生对患者腹部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当发现有腹部膨隆、肿块等异常情况时,可能提示患者并发了肠梗阻或肠套叠。有时医生还会对患者进行肛门指诊,如果患者息肉位置较低,医生可扪及圆形柔软肿物,表现光滑,活动度大,息肉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如果患者息肉多发,则可触及直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医生检查所用的指套会有染血或附有血性黏液。
1、便常规+潜血试验
医生对患者进行该项检查,可明确患者是否有肠道等部位的出血。
2、血常规检查
医生采集患者的血液进行分析检查,可评估患者是否出现贫血以及贫血的严重程度。同时还能判断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
肠道X线钡餐造影:患者在检查前遵医嘱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然后在X线下进行检查,较大的小肠息肉可被小肠X线钡餐造影发现。结肠钡剂灌肠可显示大部分的结肠息肉。
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肠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医生会在内镜检查下,从病变处取少部分组织,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评估是否为息肉,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病理组织学分类,确定病变的类型。
内镜检查: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检查,检查前患者需要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药物或灌肠等进行肠道清洁。内镜检查为肠息肉的主要检查和复查手段,镜下可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对于可疑恶变的息肉,于镜下取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治疗
本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一般主要采取内镜下微创治疗。这种方法具有安全、痛苦少、简单等优点,成为临床首选的方式。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遵医嘱密切随访观察,如有异常及时治疗。
肠息肉的患者,一般都会建议其纠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和红肉的高摄入。
肠息肉的患者,无特殊的药物治疗。临床上医生有时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药物治疗,如有胃肠道的感染时可能会给予抗生素治疗。
1、无禁忌证的肠息肉可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
2、距肛缘30cm以内的息肉可经乙状结肠镜切除。有蒂者可用圈套器套扎蒂部后切除;基底部较宽者则需使用电灼。较高部位的结肠息肉可经纤维结肠镜切除。
3、有症状的小肠息肉、可疑恶变的结肠息肉以及难以经内镜处理的结肠息肉应剖腹手术,作息肉单纯切除或肠段切除。
本病发现后常应及早切除治疗,根据病情辅以中药辨证内服。对于息肉多发的患者,医生还会使用具有收敛、软坚散结中药药液进行灌肠治疗。
1、风伤肠络证
(1)症状:便血鲜红,滴血,带血;息肉表面充血明显,脱出或不脱出肛外;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止血。
(3)方药:槐角丸加减。常用槐角、槐花、槟榔、黄芩、刺猬皮。便血量多者,加牡丹皮、生地黄、侧柏炭。
2、气滞血瘀证
(1)症状:肿物脱出肛外,不能回纳,疼痛甚,息肉表面紫暗;舌紫,脉涩。
(2)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3)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常用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官桂、赤芍、炒五灵脂、生蒲黄、当归。息肉较大或多发时,可加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3、脾气亏虚证
(1)症状:肿物易于脱出肛外,表面增生粗糙,或有少量出血,肛门松弛;舌质淡,苔薄,脉弱。
(2)治法:补益脾胃。
(3)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白扁豆、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出血量多时,可加阿胶、鸡血藤等。
肠息肉治疗所需的时间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均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恢复时间。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暂无证据表明肠息肉具有传染性。
小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结直肠息肉是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但确切的发病率尚无准确的数据可供参考。
近年来肠息肉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4]。
高龄(年龄>5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不同,其病因有所差异。目前关于肠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共识。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与肠息肉的发病存在密切的关系。
1、炎症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等疾病,以及便秘等不良排便习惯导致肠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而增生成炎性息肉。
2、遗传因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肠息肉病。
1、有家族肿瘤史,或家族中有肠息肉患者,患病的风险会增高。
2、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日常生活中高脂肪饮食、红肉(如牛、羊、猪肉)的高摄入、低纤维饮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3、肥胖、高脂血症、尿酸异常、2型糖尿病者出现肠息肉的风险增高。
4、年龄大的人群,患肠息肉的风险较高。
症状
息肉较小时患者可无明显的不适症状,较大的息肉可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黑便或血便。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大肠息肉较早出现大便黏液增多、黏液血便及排便习惯改变等。
1、便血
息肉较大时,由于粪便压迫或刺激,可导致息肉表面出现糜烂或溃疡,进而导致出血。患者粪便内可有血和黏液。血多附在粪便表面,色鲜红,量不多,有时会有较大量的出血。
2、排便习惯改变
患者可表现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患者排便次数增多,或者会有里急后重感(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
3、腹痛
小的息肉,患者可无明显的症状,息肉渐大后,常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较大的息肉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肠梗阻、肠套叠,此时患者腹痛明显,且可表现为持续性的腹痛。
病程长的患者,由于长期出血,会出现皮肤黏膜苍白、消瘦等贫血表现。部分患者息肉可能会压迫临近的器官组织,如压迫胆总管时,可导致患者出现黄疸表现。
肠息肉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感染、癌变。较大息肉因导致患者肠道蠕动异常,可诱发肠套叠或肠梗阻。
诊断
临床上对于肠息肉的诊断主要靠内镜直视及活组织病理检查检查,但对较小的息肉有一定的漏诊率。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注意排除痔疮、肠癌等疾病。
1、长期反复发作腹部隐痛,便血或黏液血便史。
2、肛诊或内镜检查发现息肉。
3、钡剂灌肠见充盈缺损。
4、病理诊断排除癌变。
1、痔疮
位于直肠的息肉与位于直肠末端的痔疮会混淆。内痔多见于成年人,呈圆形或椭圆形,患者便血量多,多为点滴而下。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鉴别。
2、肠癌
肠癌与肠息均可有大便习惯的改变,肠癌患者大便变细变扁,便血,色紫暗,气味恶臭,伴里急后重。直肠癌直肠指检可触及基底不平、质硬、推之不移的肿块。肠息肉患者内镜下新生物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一般较小,肠癌病变处表面粗糙、质地较硬、体积较大。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内镜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诊断。
3、肛乳头肥大
肛乳头肥大发生在齿线肛窦部附近,常单个发生,质较硬,呈灰白色,光面光滑,多无便血,活检可以明确性质。
预后
单发的肠息肉经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腺瘤性息肉有较大的癌变风险。有家族肿瘤史和遗传倾向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警惕肠癌的发生。
1、部分肠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肠息肉常并发出血、感染,长期失血易导致贫血。
3、息肉过大时还易诱发肠梗阻或肠套叠。
4、大肠腺瘤是最常见的大肠息肉病之一,被公认为大肠癌癌前病变,息肉大于2cm、特别是广基、腺瘤性息肉恶变率明显增高,大肠腺瘤通常需5~15年发展为腺癌,可发于全结肠各个部位[8]。
肠息肉一般无法自愈,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定期随访观察。
本病可通过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剖腹手术,作息肉单纯切除或肠段切除治愈。
尚无确切的数据可供参考。
部分研究资料显示,肠息肉通常采取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将其摘除,但术后随访发现其复发率最高达60%。
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不酗酒吸烟。
2、积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原发病。
3、具有家族肿瘤史和遗传倾向者应积极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应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检查。
饮食
饮食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可控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可刺激肠道,进而导致息肉的出现。但低蛋白饮食、蔬菜水果摄入增多、体力运动增加等生活饮食习惯,可降低肠息肉的发生。
1、多吃蔬菜、水果、肉类等,注意食物间搭配的合理性,确保营养均衡。
2、多吃苹果、鱼肉、橘子等富含钾的食物,有利于促进恢复。
3、进食应以温食为宜,有利于保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
4、患者吃清淡的面条、包子等食品,这些食物不会对患者的胃肠道造成刺激,有利于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5、肠息肉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可多吃粥类,在煮粥的过程中可适当的添加一些蔬菜、水果,如红豆、萝卜、苹果等,这样既能确保食物清淡,又能确保其营养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体力恢复。
1、日常中尽量不要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2、戒烟限酒,做到不抽烟不喝酒,保持排便通畅。
3、患者不可进食放置时间较久、偏冷的面条、牛奶、蛋汤等食物,更不要吃坚硬、生冷的食物。
4、少吃糖类和牛奶,豆类,紫薯等容易发酵的食物。
5、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自己对各类食物的适应能力,如若进食一些食物出现不适,就不要再吃。
6、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总是到外面吃饭,少吃路边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