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指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失调时,人体内的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侵入细胞,从而引起疾病。可累及皮肤及黏膜,偶见累及脑膜、肺脏。在免疫缺陷或抑制的病人中,该菌能引起局部念珠菌病。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瘙痒、白色疹子的脓疱及界限清楚的皮肤红斑等。

主要病因

机体抵抗力低下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妇科、口腔科

常见症状

皮肤瘙痒、皮肤红斑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真菌培养、脑脊液检查、分泌物镜检、直接镜检、肠镜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念珠菌感染可引起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病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红斑、小水疱、丘疹、脓疱等皮肤损害,伴指(趾)甲周围肿胀、甲板肥厚等;

2、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出现白色、高出周围组织的覆膜等;

3、唇部或口角反复糜烂;

4、女性阴道黏膜有灰色假膜,分泌物呈白色凝乳状或豆渣样,伴性交痛;

5、男性阴茎龟头包皮潮红,冠状沟处有白色乳酪样斑片等;

6、伴局部瘙痒、灼痛;

7、出现发热、咳嗽、咳嗽、进食不适、吞咽困难、尿频、尿急等系统性症状;

8、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可到感染科性疾病科、皮肤科就诊。

2、如果白色念珠菌侵犯口腔黏膜、阴道、包皮可到口腔、妇科、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为了确保就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建议患者提前采取一些简单的准备措施。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处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就诊时患者不要涂抹异物以免影响医生观察。对于患处在身体隐蔽处的患者,为了方便检查建议患者着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此次就医主要是哪里不适呢?不适症状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2、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3、您身体哪些部位发生了感染呢?

4、感染部位有瘙痒、发热、疼痛等症状吗?

5、您平时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吗?

6、您近期有接触什么不洁净的东西吗?有接触其他患者吗?

7、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8、您的家人亲属有没有类似的症状?

9、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感染白色念珠菌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需要我怎么配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日常

总述

注意个人卫生,合理作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维持自身免疫力,有助于促进机体恢复。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念珠菌病常可引起多组织、器官及系统损害,容易使患者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烦躁等情绪。

(2)有时念珠菌病可传染给他人,可能需适当隔离,在隔离期间,患者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关注患者情况,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摆脱不良心理,保持乐观心态,正确面对疾病。

(2)患者可多向亲友倾诉,以缓解消极情绪,同时还可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措施,了解病情发展情况,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医治。

用药护理

1、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和用量。

2、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以防影响治疗效果。

3、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旦用药后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关处理。

生活管理

1、保持休息环境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4、注意皮肤和黏膜保护,避免外伤或感染等不良情况发生。

5、病情严重时卧床休息,病情严重者,可适当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

6、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受寒感冒,影响机体免疫力。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情,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真菌培养、脑脊液检查、分泌物镜检、直接镜检、肠镜等检查,以便于明确患者的诊断。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口腔有无白斑,双侧口角是否湿白色,有无糜烂或溃疡;阴道分泌物是否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者脑膜刺激征多阳性。

实验室检查

1、真菌培养

是检查有无真菌感染的常用方法。

2、脑脊液检查

革兰染色阳性、着色不均匀的圆形及卵圆形体以及牙生孢子和假菌丝。

3、分泌物镜检

分泌物镜检可帮助医生可确诊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医生会取患者的分泌物涂片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泌物中是否有芽孢和假菌丝。

4、直接镜检

对于皮肤念珠菌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直接镜检,可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孢,菌丝的存在表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具有诊断意义。但是如果只发现芽孢,则无诊断价值。

其他检查

肠镜:可观察消化道的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的情况。

治疗

治疗原则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诊断,找到病因,然后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还需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强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对症治疗

1、去除诱因

如粒细胞减少患者应提高白细胞总数;免疫低下患者可酌情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等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大面积烧伤患者应促进伤口的愈合等。

2、清除局部感染病灶

(1)如果为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应拔除或更换导管。

(2)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节段性静脉切除术。

(3)对于并发念珠菌心内膜炎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需行瓣膜置换术。

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方式,以及患者的自身免疫状况,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给药方式和治疗疗程。

2、给药方式

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

(1)局部用药适用于部分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可用念珠菌药物软膏、霜剂等外用于患处皮肤、黏膜;也可使用栓剂、洗剂等用于泌尿生殖道感染。

(2)全身用药适用于局部用药无效的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以及部分黏膜、系统性念珠菌病的治疗。包括口服或静脉滴注。

3、药物选择

皮肤黏膜真菌感染一般采取经验治疗,通常使用吡咯类药物,相对安全且有效。因不同念珠菌种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系统性真菌感染患者常根据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和感染部位来选择药物。

4、常用治疗药物

(1)局部用药:主要用于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如制霉素软膏、洗剂或栓剂,克霉唑、咪康唑、噻康唑、布康唑、三康唑等栓剂,酮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克霉唑、咪康唑、硫康唑、奥昔康唑等霜剂,有时还可使用两性霉素B冲洗等。

(2)全身用药:主要用于系统性念珠菌病。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

5、治疗疗程

系统性念珠菌病疗程相对较长,至少1~2周,严重感染患者疗程可能延长至1~2月。

(1)念珠菌菌血症患者应治疗至症状、体征消失,培养转阴后,继续治疗2周才可停药。

(2)心内膜炎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后继续治疗6周以上。

(3)眼内炎患者术后继续治疗6~7周。

6、预防用药

对于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液等防止念珠菌感染。

相关药品

制霉素、克霉唑、咪康唑、噻康唑、布康唑、三康唑、酮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克霉唑、咪康唑、硫康唑、奥昔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手术治疗

不同部位的念珠菌病,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相关手术治疗,以改善病情。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感染类型、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具有传染性。

传染源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医院等环境贮源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包括两方面途径:

1、内源性途径

较为多见,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由于定植体内的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引而起自身感染。常发生于消化道和呼吸道。

2、外源性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包括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也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发病趋势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管、插管、化疗及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新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加上肿瘤、移植、糖尿病、艾滋病等高危人群的逐年增多,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好发人群

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及机体免疫力低下患者:

1、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如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系统性红班狼疮、大面积烧伤、粒细胞少症、腹部疾病需大手术治疗等,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及幼儿。

2、应用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

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用患者。

3、广谱抗生素过度应用或不当应用患者

如长期、大剂量、多种抗菌药物使用,引起呼吸、胃肠道菌群失调者。

4、长期留置导管患者

如长期中央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介入性治治疗等。

好发地区

念珠菌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遍及全球。

好发季节

全年均可患病。

病因

总述

白色念珠菌感染多是由于机体免疫功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所引起,另外,一些药物应用不当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失调也可导致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基本病因

1、机体抵抗力低下是念珠菌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或滥用是念珠菌病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

3、广泛使用的侵入性诊疗措施,破坏了患者的正常免疫屏障。

症状

总述

念珠菌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可侵犯机体多个组织、器官及系统,致病菌还可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各处。不同部位的感染表现的症状有所差异。

典型症状

1、口咽部念珠菌病

又称鹅口疮,典型表现为,舌头和口腔黏膜表面有乳白色、凝乳样斑块物覆盖,刮去斑块后可显露出新鲜出血的创面,有疼痛。

2、食管念珠菌病

表现为食管痉挛、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痛感,少数患者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

3、阴道念珠菌病

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白而黏稠,也可稀薄,甚至脓性,典型者伴有豆渣样白色小块。累及外阴时,可见红斑、糜烂、溃疡和皲裂,病变可扩展至肛周,甚至整个会阴部。外阴部红肿、烧灼感和剧烈瘙痒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时间久了,可因搔抓刺激而产生湿疹样变。

并发症

念珠菌感染可引起多组织器官损害,因此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具体情况常与病变部位有关,如呼吸系统病变可并发肺炎,消化道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泌尿系统可并发肾衰等。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特点及相关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间擦疹等疾病。

鉴别诊断

1、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间擦疹:又名擦烂红斑,是最为常见的皮肤念珠菌病,多见于健康体胖的中年妇女或儿童。念珠菌感染皮肤皱褶处(间擦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肛门周围,自觉瘙痒,表现为界限淸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散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

(2)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多发于手足经常泡水者,如水产工人、洗衣工和足浴工等,为念珠菌侵犯甲沟、甲床所致,表现为甲沟红肿化脓,可伴有糜烂及渗出,指(趾)甲变厚,呈淡褐色。

(3)念珠菌性肉芽肿:好发于婴幼儿面部、头皮、指甲、甲沟等,为念珠菌感染皮肤所致组织增生、结节、溃疡或肉芽肿形成,特点为富含血管的丘疹,上覆黄棕色痂,刮除痂皮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

(4)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儿童好发,常伴有多种全身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及甲沟的复发性持久性念珠菌感染。

2、黏膜念珠菌病

(1)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鹅口疮最为常见,好发于新生儿,系白念珠菌的菌丝及孢子组成的灰白色薄膜附着于口腔黏膜上,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散在或融合成块,擦去假膜可见红色湿润面,也可累及喉、食管、气管等。成人如发生该病多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减退,并常同时伴有消化道念珠菌病甚或播散性念珠菌感染,应予重视。

(2)念珠菌性唇炎: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唇慢性炎症,多见于下唇,可分为糜烂性及颗粒性。前者于唇红的中央呈鲜红糜烂,周边角化过度,表面脱屑类似黏膜白斑;后者于下唇出现弥漫性肿胀,唇红及与皮肤交界处的边缘有小颗粒,微凸于皮肤表面。

(3)念珠菌性口角炎:好发于儿童或体弱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口角浸渍发白,麋烂或结痂,若长期不愈可发生角化增殖及皲裂。

(4)念珠菌性阴道炎:孕妇好发,阴道黏膜附有灰色假膜,形似鹅口疮。阴道分泌物浓稠,黄白色凝乳状或乳酪样,有时杂有豆腐渣样白色小块,但无恶臭。局部可红肿、瘙痒、麋烂甚至形成溃疡。皮损可扩展至外阴及肛周。

(5)念珠菌性包皮炎:多无自觉症状,常表现为阴茎龟头包皮轻度潮红,龟头冠状沟处白色乳酪样斑片,以及鳞屑性丘疹,严重者可局部红肿、糜烂及渗出,出现尿频及刺痛,注意与慢性包皮炎鉴别。

3、系统性念珠菌病

(1)呼吸系念珠菌病:念珠菌从口腔直接蔓延或者经血行播散,引起支气管和肺部感染。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患者常出现低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甚至咯血,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致密阴影或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改变。用气管镜获取支气管分泌物作真菌培养结果较为可靠。

(2)消化系念珠菌病:以食管及肠道感染多见,多为鹅口疮下行感染。食管念珠菌病以进食不适、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内镜可见食管壁下段充血水肿,假性白斑或表浅溃疡;肠道念珠菌病多发于儿童,以长期腹泻多见。肝脾念珠菌病及腹腔念珠菌病多继发于播散型念珠菌病。

(3)泌尿系念珠菌病:原发感染多由于导尿管留置后念珠菌上行感染引起,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血尿等膀胱炎症状。肾脏感染则多发生于血行播散,肾皮质和髓质均可受累,局部坏死、脓肿,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腰痛和腹痛。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直接镜检可发现菌丝和芽胞,培养阳性有助确诊。

(4)念珠菌菌血症:多为局灶感染发生血行播散所致,多个器官同时日被念珠菌侵犯,又称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病死率高。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以肾脏和心内膜损害多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以及多脏器如心脏、肾、肝等受累表现确证有赖于血培养,但阳性率不到50%。

(5)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常继发于心脏瓣膜病变、人工瓣膜、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术后,临床表现似其他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通常较大,栓子脱落易累及大动脉,预后差。

(6)念珠菌性脑膜炎:少见,主要为血行播散所致,预后不佳。感染可波及大脑皮层、小脑及脊髓,表现为头痛、失明、谵妄及脑膜刺激征。但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不明显。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多,糖含量正常或偏低,蛋白含量升高,需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脑脊液早期检查不易发现真菌,需多次真菌培养。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常预后良好。通常因局部念珠菌感染如黏膜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食管炎、泌尿道念珠菌病等感染较为局限,预后尚好;但若为ICU患者,或安置中央静脉插管、广谱抗菌药物长期应用,糖尿病或血液透析等患者,则极有可能发生全身性播散,预后差。

危害性

1、念珠菌感染可发生于身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严重影响机体健康。

2、念珠菌具有传染性,可传染他人。

3、部分免疫力低下者容易发生播散性感染,若治疗不及时,还可能会导致死亡。

治愈性

经过积极、正规、合理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

治愈率

目前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防

预防措施

易感人群定期检查,并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1、注意皮肤、口腔等部位的卫生,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外伤。

2、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对于高危人群,必使用要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氟康唑等药物。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无其他饮食特殊禁忌或推荐。日常可合理膳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机体营养物质摄入充足。

饮食建议

1、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2、适当增加饮水,可促进机体代谢,有助于机体恢复。

饮食禁忌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其他注意

由于白色念珠菌系条件致病真菌,因此对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器官移植以及患有重症消耗性疾病(如血液病、癌症、结核、艾滋病等)的人尤应注意,一旦发现应迅速确定其病原意义,以免延误治疗。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