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患者血清不止一次出现抗磷脂抗体。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
(1)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有磷脂综合征表现,但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2)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常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2、根据抗体分类
(1)狼疮抗凝因子血栓综合征
伴狼疮抗凝因子(LA)持续阳性,主要引起静脉血栓。
(2)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伴抗心磷脂抗体(ACA)持续阳性,主要引起动脉血栓。
(3)混合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指LA、ACA同时阳性,伴有血栓、流产和血小板减少。
日常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做好相应的护理调整,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本病起病突然,常伴有多脏器损伤,患者可出现恐惧心理,又因原发病的存在,深感焦虑。家属应多关心和鼓励患者,帮助其可服不良的情绪。同时通过与医生沟通,了解疾病的一般情况,增强治疗的信心。
遵医嘱正规用药,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等指标,有妊娠需要的育龄期妇女,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不可盲目停要,以免引起流产。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
2、躁动不安的病人应加床栏以防坠床;抽搐的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用舌钳将舌拉出,防止舌后坠影响呼吸,并用牙垫置于口中以防舌咬伤。
3、病人下床活动时,动作要缓慢,防止碰撞及外伤。
4、大便不可用力,以防脑出血或心肌梗死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5、加强口腔护理,饭前、饭后漱口,刷牙选择软毛牙刷,动作忌粗暴。
1、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温度降低、肢体发凉、颜色发白发绀,动脉搏动有无减弱。
2、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痛、烦躁不安、意识不清、肢体偏瘫等表现。
3、注意观察病人有无黑便。
4、注意患肢是否有麻木、酸胀、疼痛,有无温度感知异常。
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应及时告知医生。
遵医嘱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抗磷脂抗体检测;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影像学检查等。
1、检查全身是否存在溃疡或网状青斑等。
2、观察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明显异常表现。
3、妊娠期患者还需要评估是否存在妊娠期高血压、子痫等异常表现。
1、抗磷脂抗体(APL抗体)检测
如狼疮抗凝物质(LA)、抗心磷脂抗体(ACL)、IgA、IgG、IgM等抗体阳性或滴度增高(至少发现2次阳性,每次间隔至少6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2、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红细胞等有无异常改变,本病多伴血小板减少(通常<100×10⁹/L)。
1、MRI检查
可发现小面积的T₁、T₂信号增加。
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有助于判断有无血栓形成。
3、深静脉造影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诊断意义。
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脏器供血,恢复其正常功能,可采用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1、抗凝药物
常用的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等,妊娠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同时,还应辅以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2、其他药物治疗
(1)γ球蛋白
对肝素无效或副作用较明显者,可使用γ球蛋白治疗。
(2)维生素D和钙剂
长期使用肝素进行治疗,有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此时可给予维生素D和钙剂进行预防。
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γ球蛋白、维生素D
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即通过手术的方式,将滤器置入下腔静脉,从而达到防止下腔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实现预防肺动脉栓塞的目的。适用于复发性肺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经药物及其他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者。
对于恶性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进行化疗。
寻找病因,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人群。
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等有关。
1、感染因素
细菌免疫动物可诱发抗磷脂抗体的产生,进而推断感染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
2、遗传因素
有研究报道HLA-DR7及DR4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中出现的频率增高;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HLA-DR53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症状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以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妊娠女性还可见习惯性流产等表现。
1、动静脉血栓
动静脉血栓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血栓可形成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最常累及的是外周、心、脑、肺、肾等处的血管。静脉血栓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最常见于脑血管。
2、皮肤表现
最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为网状青斑,除此之外,还可见皮肤溃疡、红斑、紫癜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皮肤坏死。
3、血液系统表现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虽有血小板减少的表现,但很少出现出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4、心脏表现
出现心瓣膜损害表现,如心瓣膜增厚和赘生物形成等。
5、肺部表现
以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最常见,此外,还可出现肺泡出血、肺毛细血管炎、肺静脉血栓等表现。
6、妊娠表现
妊娠的主要表现为习惯性流产,可能与胎盘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胎盘功能不全有关。除此之外,患者还可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子痫、胎儿生长发育迟缓、胎儿窘迫及早产等异常妊娠表现。
1、间歇性跛行或坏疽
下肢动脉栓塞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或坏疽。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舞蹈病、癫痫发作、多发性硬化性痴呆等。
3、眼部并发症
如视神经炎、视网膜缺血/坏死等。
4、肝脏并发症
肝坏死、门静脉高压、Budd-Chiari综合征(由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而引起的,临床可见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等表现)。
5、恶性血管闭塞综合征
一种罕见、突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短期内中小动脉出现广泛的血栓形成,引起3个或3个以上器官、组织、系统受累。
6、其他并发症
如微血管病性胰腺炎、小肠梗死及出血等。
诊断
根据症状表现及体格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抗磷脂抗体及狼疮抗凝物质检测、血小板、MRI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等辅助检查手段,即可明确诊断。
预后
经早期、积极治疗之后,症状一般可以得到缓解,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也有一些重症病人预后较差。
治疗不及时,症状迁延不愈,可能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舞蹈病、肝坏死及恶性血管闭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一般不能自愈。
本病很难治愈,但是经过积极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治愈率很低,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本病很难根治。
部分患者可复发。
预防
1、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以便于及早发现原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治疗。
2、平日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加强身体锻炼等。
饮食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合理膳食,选择营养丰富且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
1、避免辛辣刺激及粗糙的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
2、妊娠期患者,尤其是有过习惯性流产病史者,勿食螃蟹、甲鱼等有活血作用的食物。
妊娠期患者,尤其是有过习惯性流产病史者,勿食螃蟹、甲鱼等有活血作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