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可归属于中医“脱疽”或“筋疽”范畴。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治疗
外治法的原则是减压,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畅通引流,控制局部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再生修复。
1、切开减压
急性湿性坏疽,脓液潴留,组织炎性肿胀,加之足部的腔隙结构,局部压力高且无法向外传导,压迫本已病变的血管,导致缺血坏死加重,此时切开减压并通畅引流是首务。
2、清创
如为干性坏疽,坏死界限清楚,可采用鲸吞清创术,在麻醉下尽可能彻底地清除坏死组织。术后创面以祛腐生肌的油纱(如湿润烧伤膏)换药。如为湿性坏疽,且切开减压后,可采用药刀结合蚕食清创方法。其原则是:先清除远端坏死组织,再清除近端的坏死组织;液化的坏死组织应先清除,未液化的坏死组织后清除;坏死皮肤、肌腱等软组织先清除,死骨后清除;炎症完全消退或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后再做彻底清除,但应注意局部的血液供应状况。如为混合性坏疽,则鲸吞清创方法和药刀结合蚕食清创方法同用。
3、通畅引流
糖尿病足坏疽期形成的III度、IV度溃疡创面,因创面深达皮下组织或骨骼,往往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潜腔或窦道,宜用祛腐生肌的油纱条(如湿润烧伤膏)引流换药,换药时油纱条一定要放置到创面潜腔或窦道的基底部,不要留死腔,引流要充分,必要时可多处对穿引流。另外,创腔基底部引流条不要压力过大而留有肉芽生长的余地,且外口要压紧,防止形成死腔,每8-12小时换药1次。
4、收敛解毒
创面渗出物和分泌物多、臭秽时,应收敛解毒,以三黄熏洗剂(黄连、黄柏、黄芩、十大功劳、虎杖、地榆)煎汤浸渍或湿敷。
5、生肌收口
创面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后,要保护新鲜创面,促进创面快速再生复原或愈合。可继续采用祛腐生肌药膏换药,也选用药液(如康复新液等)湿敷,每日换药2次,直至愈合。
6、植皮术
III度、IV度溃疡创面,如创面面积大,坏死组织清除后,为缩短病程,可行植皮术。
7、截肢术
适用于感染难以控制,肢体血运无法重建者。
病因
诊断
1、除糖尿病本病的临床表现外,糖尿病足还表现为以下临床特点。
(1)缺血
早期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胼胝,弹性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皮色苍白或紫红或色素沉着。趾甲生长缓慢、变形、肥厚、脆裂,失去光泽。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缩,肌张力差。患足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在寒冷季节或夜间加重,趺阳脉明显减弱或不可触及,肢体抬高试验为阳性。可首先出现间歇性跛行,缺血加重出现静息痛,严重者出现干性坏疽。
(2)感染
足部或肢体远端局部软组织皮肤糜烂,初为水疱或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腱和肌层,破坏骨质,组织坏死腐烂,形成脓腔和窦道,排出秽臭分泌物,周围呈增生性实性肿胀,以湿性坏疽为主。
2、根据局部表现,坏疽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坏疽。
(1)干性坏疽
足部皮肤苍白、发凉,足趾部位有大小与形状不等的黑色区足趾疼痛,常发生于足及趾的背侧,有时整个足趾或足变黑、变干。此型在糖尿病足中最少见。
(2)湿性坏疽
多以皮肤外伤、烫伤、穿不合适鞋袜、感染等为诱因,早期病位多在足底胼胝区、跖骨头、足跟、足背等足部压力支撑点和易摩擦处。病变程度不一,由浅表溃疡至严重坏疽。局部皮肤充血、肿胀。严重时伴有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心悸、尿少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现的全身症状,此型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类型。
(3)混合性坏疽
同一肢端的不同部位同时呈现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此型病情较重,临床上也不多见。
3、周围神经病变
主要包括运动障碍足、无痛足和灼热足综合征。运动障碍足表现为某一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障碍和运动减弱或消失。无痛足是指袜套型感觉迟钝和麻木,震颤感觉和精密触觉减弱。灼热足综合征表现为痛觉敏感,患处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
4、骨损
主要为夏科关节和骨质疏松。夏科关节好发于足和踝关节,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轻微疼痛、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关节半脱位畸形,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
1、除糖尿病本病的临床表现外,糖尿病足还表现为以下临床特点。
(1)缺血
早期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胼胝,弹性差,汗毛脱落,皮温降低。皮色苍白或紫红或色素沉着。趾甲生长缓慢、变形、肥厚、脆裂,失去光泽。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缩,肌张力差。患足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在寒冷季节或夜间加重,趺阳脉明显减弱或不可触及,肢体抬高试验为阳性。可首先出现间歇性跛行,缺血加重出现静息痛,严重者出现干性坏疽。
(2)感染
足部或肢体远端局部软组织皮肤糜烂,初为水疱或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腱和肌层,破坏骨质,组织坏死腐烂,形成脓腔和窦道,排出秽臭分泌物,周围呈增生性实性肿胀,以湿性坏疽为主。
2、根据局部表现,坏疽可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坏疽。
(1)干性坏疽
足部皮肤苍白、发凉,足趾部位有大小与形状不等的黑色区足趾疼痛,常发生于足及趾的背侧,有时整个足趾或足变黑、变干。此型在糖尿病足中最少见。
(2)湿性坏疽
多以皮肤外伤、烫伤、穿不合适鞋袜、感染等为诱因,早期病位多在足底胼 胝区、跖骨头、足跟、足背等足部压力支撑点和易摩擦处。病变程度不一,由浅表溃疡至严重坏疽。局部皮肤充血、肿胀。严重时伴有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心悸、尿少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现的全身症状,此型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类型。
(3)混合性坏疽
同一肢端的不同部位同时呈现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此型病情较重,临床上也不多见。
3、周围神经病变
主要包括运动障碍足、无痛足和灼热足综合征。运动障碍足表现为某一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障碍和运动减弱或消失。无痛足是指袜套型感觉迟钝和麻木,震颤感觉和精密触觉减弱。灼热足综合征表现为痛觉敏感,患处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
4、骨损
主要为夏科关节和骨质疏松。夏科关节好发于足和踝关节,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轻微疼痛、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关节半脱位畸形,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
1、脱疽相关疾病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发病年龄为20-40岁,可表现为游走性浅静脉炎,极少有高血压,无冠心病,血脂基本正常,血糖、尿糖正常,受累血管为中、小动、静脉。
(2)动脉硬化闭塞症
发病年龄为40岁以上,无浅静脉炎,大部分有高血压,有冠心病,血脂升高,血糖、尿糖正常,受累血管为大、中动脉;
2、雷诺综合征(肢端动脉痉挛症)
雷诺综合征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多与免疫功能缺陷有关。多有寒冷、情绪波动及其他诱发因素。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3、其他神经病变
当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症状时,要区分是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多数为对称性、从远端开始,其他神经病变则常为非对称性、区域性。
预防
1、 戒烟,并远离吸烟环境,少食辛辣炙馎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避免足部的外伤或感染。
3、患侧肢体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形成,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45°-60°, 保持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但坏疽感染时禁用。
4、调节饮食,控制血糖。
5、做好足部的护理及保护。每日温水泡脚,检查足部。建议使用专为糖尿病人设计的用 于减压的鞋子,穿鞋前要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避免压迫。保持皮肤润滑,及时处理胼胝。 足部外伤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