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瘕

㿂瘕(abdominal mass)是指妇女下腹有结块且胀满、疼痛或伴有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妇科杂病。形成多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癥和瘕是有区别的,癥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聚散无常,推之移动,痛无定处。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有长期情志抑郁或其他不良刺激,也有恶变可能。西医学内生殖器官良性肿瘤、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气滞血瘀
主要表现为下腹包块质硬,下腹或胀或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经色暗夹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伴有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闷,乳房胀痛,面色灰暗,肌肤不润,舌质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2、寒凝血瘀
主要表现为下腹包块质硬,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月经延期,月经量少,经行腹痛,色暗淡,有血块,伴有面色灰暗,不光泽,肢体发凉,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紧。
3、痰湿瘀结
主要表现为下腹有包块,触按不坚硬,固定不移,小腹胀满,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月经后期或闭经,经质黏稠,夹血块,伴有身体肥胖,胸部胃脘胀满,肢体困倦,头晕嗜睡,舌暗淡,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
4、气虚血瘀
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有结块,下腹空坠感,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淡红,有血块,经行或经后下腹痛,伴有面色无华,气短,不爱说话,声音低微,肢体倦怠,嗜睡,饮食减少,大便溏稀,舌质暗淡,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5、肾虚血瘀
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有积块,下腹或胀或痛,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血块,伴有面色灰暗,婚久不孕,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小便色清量多,夜尿多,舌质淡暗,边见瘀点或瘀斑,苔白润,脉沉涩。
6、湿热瘀阻
主要表现为下腹有积块,小腹或胀或痛,带下量多色黄,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暗,有血块,质黏稠,经行小腹疼痛,伴有发热,咽干口渴,烦躁易怒,便秘,尿少色黄,舌暗红,边见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数。
就医指南
1、若妇人出现下腹部肿块。
2、或伴有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等。
3、或有异常带下;或有小腹胀满、疼痛,或经期小腹疼痛等。
出现以上症状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通常患者需要到中医科、妇科、肿瘤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一些CT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1、有没有下腹部肿块?发现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带下过多、月经不调?
3、家属是否有类似疾病?
4、平时饮食是否有偏食,或过度饮酒的习惯?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5、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是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进行保持乐观情绪、注意清洁卫生、防寒保暖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多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如恼怒、忧虑等,调畅情志,以利养病。
1、中药汤剂宜空腹热服,注意观察药后不良反应。
2、血瘀者服用化瘀消癥药后,不可随意外出,以免阴道突然出血发生意外。
3、专科用药中药汤剂(桂枝茯丸加减)宜温热服,药后观察疗效。
1、周围环境宜安静、舒适,以及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保持通风、干燥,定时开窗换气。
2、经期内保持外阴的清洁,勤换清洁内裤和消毒经垫,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禁用盆浴。
3、如汗出较多,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大便通畅。
4、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
1、注意观察肿块的大小、性质、压痛及活动度。
2、注意体温、脉搏、血压及面色、神志、带下等情况。
3、若突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或局部压痛明显者,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4、伴有月经过多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月经的色、质、量,根据失血量的多少,及时纠正贫血。
5、当痛经剧烈发作,出现面色晄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脉细弱,应立即采取平卧位,告诉医生,及时处理。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B型超声、CT、MRI检查、腹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妇产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B型超声、CT、MRI、腹腔镜检查或宫腔镜检查、病理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月经色质量、神态、面色、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以及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腹部、四肢、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以及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腹部包块的软硬、大小、活动度、压痛的情况,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肿瘤标志物检查
CA125、CA199、CA153、CEA、AFP、β-HCG对判断下腹部肿块良、恶性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用于病情监测。
1、B型超声
为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检测到肿块的形态、大小、部位、性状,对鉴别肿瘤的性质有一定的意义。
2、CT、MRI检查
可清晰显示肿块,对判断肿块良恶性以及有无侵犯周围脏器具有指导意义。
病理检查
对宫、腹腔内液体及组织进行活检取样,行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测,通过活检有助于确定肿块性质。
1、腹腔镜检查
需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时,可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肿瘤生长部位,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2、宫腔镜检查
在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有助于黏膜下肌瘤的诊断。
治疗
㿂瘕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及病程长短,酌情用攻补治法。新病体质较强的患者可行攻破;久病体质较弱的患者,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1、气滞血瘀
(1)若月经量多或月经淋沥不尽的患者,可加用炒蒲黄、五灵脂、三七。
(2)月经延期而量少的患者,可加用丹参、香附。
(3)行经期腹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乌药、延胡索。
2、寒凝血瘀
(1)若腹部包块坚硬的患者,可加用穿山甲。
(2)有月经量多的患者,可加用血余炭、花蕊石。
(3)月经淋漓不尽的患者,可加用三七。
(4)月经过少或闭经的患者,可加用泽兰、牛膝。
(5)行经期腹部冷痛的患者,可加用艾叶、吴茱萸。
3、痰湿瘀结
(1)若腹部积块不硬,但病程已久,可加用鸡内金、浙贝母、三棱、莪术。
(2)若带下量多,可加用芡实、乌贼骨。
(3)脾虚气弱的患者,可加用党参、白术、黄芪。
4、气虚血瘀
(1)若月经量多,经期可加用阿胶、炮姜。
(2)若月经淋漓不尽,经期可酌情加用三七、炒蒲黄。
(3)若下腹包块较硬,可酌情加用鸡内金、荔枝核、浙贝母、橘核、川芎等。
5、肾虚血瘀
(1)若包块较硬,可加用三棱、莪术、血竭。
(2)若积块不硬,可加用浙贝母、鸡内金。
(3)若经行腹痛明显,经期可加用艾叶、吴茱萸、延胡索。
(4)若月经量多,经期可加用三七、炒蒲黄、五灵脂。
6、湿热瘀阻
(1)若经血淋漓不尽,经期可加用三七、炒蒲黄、地榆炭。
(2)若行经期腹痛,可加用延胡索、莪术、五灵脂、蒲黄。
1、气滞血瘀
(1)方药:香棱丸。
(2)常用中药:木香、丁香、三棱、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莪术。
(3)中成药:大黄䗪虫丸、宫瘤消胶囊、宫瘤清胶囊、丹鳖胶囊、宫瘤宁胶囊、红金消结胶囊、桂苓消瘤丸、消结安胶囊。
2、寒凝血瘀
(1)方药:少腹逐瘀汤。
(2)常用中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3)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
3、痰湿瘀结
(1)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2)常用中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川芎;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
(3)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小金丹胶囊。
4、气虚血瘀
(1)方药:四君子汤合桂枝茯苓丸。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桂枝、桃仁、丹皮、芍药。
(3)中成药:止痛化癥颗粒、妇科回生丸。
5、肾虚血瘀
(1)方药: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
(2)常用中药: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肉桂、牡丹皮、山药;茯苓、桂枝、赤芍、桃仁、牡丹皮。
6、湿热瘀阻
(1)方药:大黄牡丹汤。
(2)常用中药: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3)中成药:夏枯草口服液。
大黄䗪虫丸、宫瘤消胶囊、宫瘤清胶囊、丹鳖胶囊、宫瘤宁胶囊、红金消结胶囊、桂苓消瘤丸、消结安胶囊、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小金丹胶囊、止痛化癥颗粒、妇科回生丸、夏枯草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1、适应证
(1)月经过量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子宫肌瘤体积大或引起膀胱、直肠等压迫症状。
(2)能确定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病因是肌瘤.
(3)疑有肉瘤变。
2、手术方式
(1)肌瘤切除术
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或腹腔镜下切除肌瘤。黏膜下肌瘤可经阴道或宫腔镜下切除。术后有50%复发,约1/3患者需再次手术。
(2)子宫切除术
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子宫次全切除或子宫全切术。术前应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恶性病变。处于围绝经期的子宫肌瘤患者应注意除外子宫内膜癌。
(3)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阻塞子宫动脉及其分支,减少瘤体的血流,从而延缓肌瘤的生长,缓解症状。但该法有可能引起卵巢功能减退并增加潜在的妊娠并发症的风险,故有生育要求的妇女不建议应用。
(4)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月经量多、没有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子宫或不能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
㿂瘕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㿂瘕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常见于30~50岁妇女。
病因
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气滞、瘀血、痰湿、湿热等病理产物聚结于冲任胞宫,日久积聚而形成癥瘕。
1、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长期抑郁,忧愁思虑过度,影响肝脏,肝疏泄调控气机的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或暴怒伤肝,肝郁气滞,血行受阻,瘀滞冲任胞宫,日久形成癥瘕。
2、饮食不节
平时偏食肥腻的食物,或过甜、过咸的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食物和水湿的功能失常,痰浊内生,痰湿阻滞冲任胞宫,痰血搏结,逐渐形成本病。
3、劳倦内伤
(1)房事太过频繁,或者平时劳累过度,损伤肾气,肾虚推动和激发其他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减退,故血运行无力,停滞脉中形成瘀血,瘀滞冲任胞宫,日久形成本病。
(2)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损伤脾胃,脾气虚,控制统摄血液在血管正常运行的作用减弱,血液运行无力,停滞为瘀,瘀滞冲任胞宫,日久形成癥瘕。
4、感受外邪
(1)经期、产后,或感受寒邪,血脉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积累成块,日久形成癥瘕。
(2)行经期间或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入侵,与气血相搏,血行受阻形成瘀血,湿热瘀血互结于冲任胞宫,日久形成癥瘕。
5、正气不足
素体气虚,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气血运行无力,血行不畅,停滞脉中形成瘀血,日久积而成块,形成癥瘕。
症状
癥瘕以妇女下腹有结块为主要表现。妇人可有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等,或有异常带下,或有小腹胀满、疼痛,或经期小腹疼痛等。亦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1、疾病初期、肿块较小、胀痛明显;中期包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明显、月经异常、面色欠润;后期包块继续增大、胀痛持续、坚硬如石、体倦乏力、全身虚弱。
2、肿块发展缓慢、触按柔软、可移动,而精神如常,多为善证;若肿块迅速增大、疼痛剧烈、触按质地坚硬,或伴有五色带下、形体消瘦、面色灰暗,多为恶证。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诊断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下腹有结块且胀满、疼痛或伴有出血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此外需要与妊娠子宫、尿潴留加以鉴别。
1、病史
有情志抑郁、经行产后感受外邪、月经不调、带下异常等病史,亦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病史。
2、临床表现
妇人可有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等,或有异常带下,或有小腹胀满、疼痛,或经期小腹疼痛等,亦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3、检查
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异常包块,或子宫附件大小、质地、活动度异常改变。
1、妊娠子宫
患者有停经史,下腹胀满,伴有恶心呕吐,尿妊娠试验提示妊娠,B型超声可明确子宫大小及胎儿发育情况。
2、尿潴留
患者多有尿道梗阻病史,表现为尿不能排出或不能完全排空、膀胱胀满。通过耻骨上部的视诊和叩诊以及B型超声检查和导尿以明确诊断。
预后
中医药治疗良性肿瘤大多有效,预后良好。当然也应注意,有少数患者有长期情志抑郁或其他不良刺激,有恶变可能。
少数患者有长期情志抑郁或其他不良刺激,有恶变可能,常有长期出血,或五色带下且有臭气,形体消瘦,预后不良。
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改善症状、控制或缩小瘤体、调经助孕、孕后安胎等有较好效果。
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再次发作。
预防
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劳倦、调护不当、情志失调有关,因此平时调畅情志,注意防寒保暖,定时妇科检查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防寒保暖,可参加轻微活动,禁止剧烈运动。
2、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3、调畅情志,避免劳累和情绪刺激,节制房事,禁止饮酒。
4、35岁以上妇女,定期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5、若腹部有包块,应定期复诊,注意观察肿块物的生长速度及性质变化。
饮食
饮食宜富含蛋白,如瘦肉、禽蛋类食物,以增强体质;忌食生冷、肥腻、辛辣及海腥发物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1、气滞血瘀证宜多食活血化瘀、消积除瘕的食品,如海带、木耳、山楂等食物。
2、痰湿瘀结证可进食利湿的食品,如莲子肉,或用陈皮、枳壳煎汤代茶饮。
3、湿热瘀阻证宜多食扁豆、芹菜以及新鲜水果。
4、肾虚血瘀证可选食甲鱼等清养的食品。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