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或称高血脂、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同时增加肿瘤的风险。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本病的预后良好。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根据升高的脂蛋白分类
1、高CH血症:总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正常。
2、高TG血症:总胆固醇正常,高油三脂增高。
3、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高。
4、低HDL-C血症:总胆固醇正常,甘油三酯正常,HDL-C降低。
就医指南
1、体检发现血脂异常。
2、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3、家族中有高脂血症者。
4、皮肤有黄色瘤者。
当您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1、体检发现血脂异常、有黄色瘤等相关典型症状者,可考虑内分泌科就诊。
2、有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胸闷、气短等心脑血管疾病症状时,可选择心血管内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您之前有过高血脂吗?
3、你是否有其他疾病?怎样治疗的?治疗效果如何?
4、您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
5、您家里有亲人高血脂吗?
6、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锻炼吗?
1、我出现高脂血症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不会有并发症?
5、您建议尝试什么治疗?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6、治愈的概率大吗?
7、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高脂血症受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影响较大,合理锻炼、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础,同时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避免因懒惰、自暴自弃等心理放弃良好的生活习惯。
1、高脂血症的病程较长。有资料说,降低血脂的心理暗示在整个降低血脂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患者应对降血脂充满信心,如对自己说“我有决心用相应的疗法降低体内过高的血脂”。
2、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身体状况选择娱乐活动项目,如唱歌、跳舞、下棋、打牌、听音乐、写诗、绘画、弹琴等,通过这些娱乐活动,增进人际关系,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性情,消除紧张忧虑状态,而达到改善高脂血症病症的目的。
3、家属可引导患者适当发泄,倾诉积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限制每日饮食中的脂肪含量,饱和脂肪酸小于总能量的7%,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300mg/d。
2、坚持运动,尽量保持每天30分钟的运动时间,每周5天以上。
3、戒烟限酒,减少二手烟的吸入。
1、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如达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12个月复查1次。
2、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于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达标且无不良反应,逐步减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不良反应每3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血脂仍未达标,应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均需在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
检查
医生会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和饮食、运动情况,然后进行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此外还可选择基因检测及脂代谢相关酶学检查。
血脂异常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及评估病情。基本检测项目为血浆或血清TC、TG、LDL-C和HDL-C,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意义。血脂异常的诊断主要依靠的是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TG、TC、HDL-C和LDL-C,其他如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等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对于原发性高脂血症,医生会通过基因检测及脂代谢相关酶学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治疗
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继发性血脂异常则需以原发疾病的治疗为主,高脂血症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同时还可以选择药物及手术治疗。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控制
改善饮食结构,根据病人血脂异常的程度分型以及性别、年龄和劳动强度等制订食谱。减少总能量摄入,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和总能量的基础上,限制CH摄入量(<300mg/d),补充植物固醇(2~3g/d),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总能量比例一般人群<10%,高CH血症病人<7%),脂肪摄入优先选择富含n-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10~25g/d)。
2、增加运动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每周5~7天,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BMI20.0~23.9kg/m)。对于ASCVD病人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其他
戒烟、限盐、限制饮酒、禁烈性酒等。
1、他汀类
可显著降低血清TC、LDL-C,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G,并轻度升高HDL-C。适用于高CH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ASCVD。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他汀主要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大多数病人对他汀类耐受性良好。少数接受大剂量治疗的病人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肌痛、肌炎、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极少数可发生横纹肌溶解而致急性肾衰竭。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准备生育的妇女不宜服用。
2、肠道CH吸收抑制剂
如依折麦布。适用于高CH血症和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常见不良反应有一过性头痛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禁用。
3、普罗布考
适用于高CH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家族性高CH血症和黄色素瘤病人。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偶见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低血钾者禁用。
4、胆酸螯合剂
在肠道内与胆汁酸不可逆结合,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促使胆汁酸随粪便排出,减少CH的重吸收。适用于高CH血症和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主要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和考来维仑等。与他汀类联用可明显提高调脂效果。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
5、贝特类
适用于高TG血症和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此类药物包括非诺贝特和苯扎贝特等,常见不良反应与他汀类药物类似,禁用于肝肾功能不良者以及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6、烟酸类
也称维生素B,适用于高TG血症和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烟酸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面部潮红、瘙痒等,偶见肝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等。慢性活动性肝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和痛风者禁用,糖尿病病人一般不宜使用。烟酸类衍生物阿昔莫司副作用较少。
7、高纯度鱼油制剂
适用于高TG血症和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不良反应少见。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8、新型调制药物
(1)ApoB100合成抑制剂:如米泊美生,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肿痛、瘙痒。
(2)微粒体TG转移蛋白抑制剂:洛美他派主要用于治疗纯合子型家族性高CH血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转氨酶升高和脂肪肝。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普罗布考、考来烯胺、考来替泊、考来维仑、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烟酸、阿昔莫司
1、对极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如纯合子型家族性高CH血症或对药物无法耐受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部分回肠末段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和肝脏移植术等。
2、如果患者同时还是重度肥胖者,医生可能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术式的减重手术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是脾、肾、肝等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气机淤滞、痰浊化生、瘀阻脉络。治疗基本原则是化痰、活血、理气。具有调脂作用的中药有山楂、苦丁、绞股蓝、石菖蒲等,可选用具有降脂作用的中成药有血脂康、脂必妥、蒲参胶囊等。中药可与其他调脂药物联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近年来,高脂血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1、高脂血症可见于不同年龄及性别的人群,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发病高峰在50~69岁。
2、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
病因
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因素,均可导致血脂异常,按照发病原因,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血脂异常
原发性血脂异常占血脂异常的绝大多数,原因不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存在单一或多个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肥胖、年龄、吸烟及酗酒等。
2、继发性血脂异常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肝肾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2)过量饮酒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3)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部分抗肿瘤药物等长期应用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4)雌激素缺乏也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症状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或出现并发症时检查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眼底改变以及乏力等症状,高脂血症还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炎、急性胰腺炎以及糖尿病等疾病。
1、黄色瘤
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由脂质局部沉积引起,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柔软,最常见于眼睑周围。
2、早发性角膜环
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的浑浊区,由角膜脂质沉积所致,常发生于40岁以下。
3、眼底改变
严重的高TG血症可出现脂血症眼底改变。
4、乏力
在血脂升高早期,患者可出现肢体乏力或活动后疼痛,可与脂肪代谢紊乱及循环障碍有关。
高脂血症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出现以下表现:
1、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时可能会出现胸闷、胸痛、头晕、跛行等症状。
2、引起糖尿病时可能出现多饮、多尿症状。
3、合并多种代谢障碍时,患者可出现肥胖。
1、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某些家族性血脂异常可于青春期前发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
2、关节炎
严重的高CH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
3、急性胰腺炎
严重的高TG血症(>10mmol/L)形成栓子阻塞胰腺毛细血管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4、糖尿病
高脂血症可通过脂毒性导致糖耐量受损及糖尿病。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相关病史、引起血脂异常的用药史以及家族史。体格检查需注意有无黄色瘤、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等。首次发现血脂异常时应在2~4周内复查,若仍异常,即可确立诊断。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甲减病人常伴发血脂异常,甲减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降低。
2、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也可引起血脂异常,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如向心性肥胖、紫纹、毛发增多、性功能障碍等。实验室诊断包括血皮质类固醇升高并失去昼夜变化节律等,可以帮助鉴别。
3、肾病综合征
高脂血症是肾病综合征临床特征之一,其特点是几乎所有血脂和脂蛋白成分均增加,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大量蛋白尿(>3.5g/d)和低白蛋白血症(<30g/L)。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引起的血脂异常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自身抗体与肝素结合,抑制脂蛋白酶活性,减慢VLDL清除。鉴别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自身抗体检查、皮肤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预后
高脂血症患者经过饮食习惯的改善、坚持运动以及适当的治疗,血脂可以恢复正常,需要患者将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直保持,以免再次出现高脂血症。
1、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ASCVD、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高脂血症还可能引起脂肪肝等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差等症状,降低生活质量。
预防
1、均衡饮食,保持低脂低盐饮食,控制能量摄入,少吃烧烤、油炸的食物。
2、戒烟限酒,避免劳累,及时排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
3、坚持规律科学的运动,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坚持执行,保持理想体重。
4、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肥胖、高脂血症家族史的患者应关注血脂水平,定期检查。
饮食
高血脂患者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一天供给能量1500~2000kcal。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饱和脂肪酸小于总能量的7%,膳食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以1:1:1为宜,建议摄入胆固醇<300mg/d。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防止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者需将BMI控制在24kg/m2以内,减重的速度通常以每周0.5~1.0kg为宜。
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多选择海鱼、植物性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含植物固醇)和菌藻类蛋白质。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提倡食用全麦、粗粮、杂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薯类。
3、适量吃坚果。
4、成人每日6~8杯水。
1、禁食肥肉、人造黄油、奶油点心等,应选择植物油,少吃动物油。
2、食盐摄入量应低于每天6g。
3、戒烟、限制饮酒,包括啤酒、果酒及低度酒在内。
4、对糖敏感的部分患者还要避免糖和甜食,包括糖果、巧克力、蜂蜜、果酱、糕点、含糖饮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