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简称尿感,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感染。患者可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坚持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可避免部分致病菌在尿路中生长、繁殖。

主要病因

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感染

其它名称

尿感

发病部位

尿道,盆腔,腰部,输尿管

就诊科室

肾内科、泌尿外科、妇科、男科

常见症状

尿痛、尿频、尿急、排尿灼热感、发热、腰痛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B超

相关中医疾病

热淋、血淋、劳淋、腰痛

英文名称

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遗传性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女性可能遗传有尿路感染的易感基因

重要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女性的尿道口距离肛门较近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清洁。

临床分类

1、根据感染发生部位

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指肾盂肾炎,感染部位包括输尿管、肾盂和肾实质;后者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

2、根据患者有无基础疾病

复杂性尿路感染指病人同时伴有尿路功能性或结构性异常或免疫低下。单纯性尿路感染主要发生在无泌尿生殖系统异常的女性,多数为膀胱炎,偶然可为急性肾盂肾炎。

3、根据发作频次

分为初发/孤立发作性和反复发作性。反复发作性尿感指一年发作至少3次以上或6个月发作2次以上,可为复发或再感染。复发指病原体一致,多发生于停药2周内。再感染指病原体不同,多发生在停药2周以后。  

4、根据有无症状

分为有症状尿路感染和无症状细菌尿。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2、尿液颜色出现异常改变,伴有血尿等。

3、下腹部、腰背部等部位出现疼痛不适。

4、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

5、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就诊科室

1、患者可在肾内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就诊。

2、女性患者可在妇科就医咨询,男性患者可在男科就医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腹部、腰区、会阴等相关部位进行检查,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最好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此次就医有哪些不适?

2、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有什么规律吗?

3、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样?饮食、卫生等如何?

4、近期是否发生过感染?

5、以前有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吗?

6、是否为复发?

7、之前采取过什么治疗?吃过什么药?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病情严重吗?

3、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

4、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

5、药物治疗有效吗?可以用什么药?有哪些注意的?

6、日常生活中我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道,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注意做好会阴等相关部位的局部卫生,以免加重感染。症状严重,起病急的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注意定期复诊,由医生评估疾病的恢复情况。

心理护理

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日常生活中可从事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听轻音乐、欣赏花草、读小说、看电视、聊天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

用药护理

患者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不可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使用过程必须足量、足疗程,这样才能够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如果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耐药菌,要由专业医师及时重新进行细菌的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其他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此外,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痛、尿急)明显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可遵医嘱口服碳酸氢钠,该药物可碱化尿液,减轻尿路刺激征。

生活管理

1、急性发作期应注意卧床休息,宜取屈曲位,尽量勿站立。

2、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加强个人卫生,增加会阴清洗次数,减少肠道细菌侵入尿路而引起感染的机会。女性月经期间尤需注意会阴部的清洁。

3、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膀胱区热敷或按摩,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自身病症变化情况,如尿液状态、体温、腰痛程度等。如果出现持续性的高热状态,并伴有腰部剧烈疼痛,则考虑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复诊,由专业医师对患者进行尿液等相关检查,判断感染的恢复情况。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医生首先会嘱患者收集尿液,再对其尿液进行化验、细菌培养等检查。为了明确诊断及评估有无并发症还会进行血常规、肾功能测定等检查。此外,医生会对患者进行B超、腹部X线、CT、肾盂造影等影像学的检查,以此来了解尿路的具体情况。

体格检查

对于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医生会进行一些基本的体格检查。

1、如会进行相应的体温测量,还会对腹部、腰区等部位进行检查,判断有无压痛等异常现象。

2、对于女性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会对其进行一些相应的妇科检查,观察阴道等临近尿道的部位有无异常情况。

3、对于男性患者,一般都会进行前列腺的检查,医生戴上手套,直肠做好润滑后,医生手指进入直肠触摸前列腺,判断有无前列腺肥大等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的因素。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常规:尿液常混浊,可有异味。尿液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部分病人会有血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为白细胞尿,几乎所有尿路感染都有白细胞尿,对尿路感染诊断意义较大。

(2)白细胞排泄率:准确留取患者3小时尿液,立即进行尿白细胞计数,所得白细胞数按每小时折算,正常人白细胞计数<2x105/h,白细胞计数>3x105/h为阳性,介于(2~3)x105/h为可疑。

(3)尿细菌学检查:尿涂片检查可初步确定致病菌的大体类型,对及时选择抗生素有重要参考价值;尿细菌培养检查对诊断尿路感染有重要价值。医生会采用清洁中段尿、导尿及膀胱穿刺尿做细菌培养。细菌培养菌落数≥105CFU/ml(菌落形成单位/ml),为有意义菌尿。如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会对患者做两次中段尿培养,细菌菌落数均≥105/ml,且为同一菌种,可诊断为尿路感染。在有典型膀胱炎症状的妇女,中段尿培养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102CFU/ml,也支持尿路感染。耻骨上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即为真性菌尿。需要注意是,尿细菌培养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因此检查时需要多加注意。

(4)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见于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弓|起的尿路感染,该检查对诊断尿路感染有很强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可作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

(5)白细胞酯酶试验:正常情况下为阴性,尿路感染时为阳性。

2、血液检查

(1)血常规:感染发生在肾盂,急性肾盂肾炎时血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可增快。

(2)肾功能:感染发生在肾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功能受损时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B超、腹部X线片、CT、IVP(静脉肾盂造影)、排尿期膀胱输尿管反流造影、逆行性肾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来了解尿路情况,及时发现有无尿路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有:

1、尿路感染急性期不宜做静脉肾盂造影,可做B超检查。

2、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急性尿路感染治疗7~10天无效的女性,应行影像学检查。

3、男性病人无论首发还是复发,在排除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之后,均应行尿路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尿路解剖和功能上的异常。

治疗

治疗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消除感染、预防复发、预防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如肾损伤和败血症)为治疗目的。

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相应的不适症状,口服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钾碱化尿液,必要时可用盐酸黄酮哌酯或抗胆碱能类药物,以缓解膀胱痉挛、减轻膀胱刺激症状。此外,膀胱区热敷、热水坐浴等也可减轻膀胱痉挛。

急性期治疗

1、急性期患者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2、对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医生有时会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以争取初步控制感染。此为经验性用药治疗,具体操作视实际情况而定。

3、尿路感染属于感染性疾病,假如扩散至全身,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导致出现高热、寒战、休克等危急情况,就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但不排除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还是需要注意。

一般治疗

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注意休息,同时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促进疾病的恢复。对于反复出现尿路感染的患者,要及时就医咨询,寻找病因,及时去除不良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

对于尿路感染的患者,医生一般会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用药原则包括根据尿路感染的位置,是否存在复杂尿路感染的因素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及疗程;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无病原学结果前,一般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尤其是首发尿路感染。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应按药敏结果调整用药;选择在尿和肾内浓度高的抗生素;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少的抗生素;单一药物治疗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出现时应联合用药。由于尿路感染的部位、发病的人群、病情严重程度、发作的规律等有所不同,所用的药物有一定的差异。

1、急性膀胱炎

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给予第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磷霉素治疗。治疗1周后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不推荐喹诺酮类中的莫西沙星,因为该药不能在尿中达到有效浓度。

2、肾盂肾炎

(1)病情较轻者:可口服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常用药物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治疗14天后,通常90%可治愈。如尿菌仍阳性,应参考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继续治疗4~6周。

(2)严重感染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需住院治疗,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等,必要时联合用药。需要注意的是氨基苷类抗生素肾毒性大,应慎用。经过上述治疗若好转,可于热退后继续用药3天再改为口服抗生素,完成2周疗程。治疗72小时无好转,应按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疗程不少于2周。经此治疗仍有持续发热者,应注意肾盂肾炎并发症,如肾盂积脓、肾周脓肿、感染中毒症等。

(3)慢性肾盂肾炎治疗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急性发作时治疗同急性肾盂肾炎。

3、反复发作尿路感染

医生会区分患者尿路感染为再感染,还是复发来进行用药治疗。

(1)再感染患者治疗方法与首次发作相同。对半年内发生2次以上者,可用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即每晚临睡前排尿后服用小剂量抗生素1次,常用的有复方磺胺甲噁唑、呋喃妥因、氧氟沙星等,每7~10天更换药物一次,连用半年。

(2)对于复发且为肾盂肾炎者,特别是复杂性肾盂肾炎,在去除诱发因素(如结石、梗阻、尿路异常等)的基础上,应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强有力的杀菌性抗生素,疗程不少于6周。反复发作者,给予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4、复杂性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除了抗菌药物治疗外,还需要纠正泌尿系统的解剖或功能异常以及治疗合并的其他潜在性疾病,若有必要,还需要营养支持治疗。

5、无症状性菌尿

对于是否需要治疗目前有争议,一般认为不需治疗,但有下述情况者应予治疗,一般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主张短疗程用药:

(1)妊娠期无症状性菌尿。

(2)学龄前儿童。

(3)出现有症状感染者。

(4)肾移植、尿路梗阻及其他尿路有复杂情况者。

6、妊娠期尿路感染

妊娠期妇女的用药要格外注意,应该选用毒性小的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头孢菌素类等。孕妇的急性膀胱炎治疗时间一般为3~7天。孕妇急性肾盂肾炎应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可用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疗程为两周。反复发生尿感者,可用呋喃妥因行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下列药物在妊娠期避免使用:

(1)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或明显毒性作用的药物:如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四环素类药物,以及喹诺酮类药物,妊娠期避免应用。

(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萘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以及万古霉素等,妊娠期也应避免应用。

相关药品

阿莫西林、呋喃妥因、磷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呋辛

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存下尿路畸形、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包皮过长、包茎等可以引起或加重尿路感染的不良因素,建议在感染控制后根据实际情况行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对于尿路感染的患者,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患者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采取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此外,目前很多中成药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如三金片、清淋颗粒等。

治疗周期

尿路感染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能够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因有很多,部分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比如性传播疾病。

传染源

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被污染的衣物等都可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在引起尿路感染的众多因素中,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间接接触而进行传播,导致泌尿生殖系统发生感染病变。

发病率

女性发病率高,一半以上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症状性尿路感染,每年2%~10%的女性患至少一次尿路感染,其中20%~30%病人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死亡率

尿路感染致休克而死亡者在所有感染致死中居第3位。

好发人群

1、成年女性的尿路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比例约8:1。

2、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此病。

3、婴儿中,因男性先天性尿路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高。

病因

总述

多种病原体可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累及尿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临床上以细菌感染多见。此外,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性活动、医源性泌尿系检查等一系列因素可增加患病的风险。

基本病因

病原菌可经由尿道上行,引起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等部位感染,此种感染途径约占尿路感染的95%。此外,其他部位的病原菌还可通过血液运输、直接侵入、淋巴道感染等途径累及尿道。

1、细菌感染

(1)革兰阴性杆菌为尿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占非复杂尿路感染的75%~90%,其次为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柠檬酸杆菌属等。大肠埃希菌最常见于无症状性细菌尿、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或首次发生的尿路感染。

(2)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占5%~15%,主要是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3)医院内感染、复杂性或复发性尿路感染、尿路器械检查后发生的尿感,多为肠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其中变形杆菌常见于伴有尿路结石者,铜绿假单胞菌多见于尿路器械检查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常见于血源性尿路感染。

2、其他病原体

腺病毒可以在儿童和一些年轻人中引起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甚至引起流行。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衣原体、真菌等也可导致尿路感染。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性尿感增多,耐药甚至耐多药现象呈增加趋势。

危险因素

为了更好的了解哪些因素可增加尿路发生感染的风险,可以先了解机体泌尿生殖系统正常的防御机制,再来明确危险因素是如何对该病产生影响的。

1、正常机体防御功能

机体存在防御功能,一般情况下,进入膀胱等部位的病原体能够被及时清除,以免发生感染。机体的防御机制包括:

(1)排尿的冲刷作用:机械性冲洗。

(2)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抗菌能力:抑制细菌生长。

(3)尿液高浓度尿素、高渗透压、低pH值:抑制细菌生长。

(4)男性前列腺液含抗菌成分:抑制革兰阴性杆菌。

(5)出现感染后白细胞很快进入膀胱和尿液:清除细菌。

(6)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活瓣结构:防止尿液、细菌进入输尿管。

(7)女性阴道的乳酸杆菌菌群:对限制致病病原体的繁殖有重要作用。

2、损害防御功能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良刺激可导致上述正常的防御机制受到损害,从而增加尿路发生感染的风险。

(1)尿路梗阻:可由尿路解剖或功能异常引起,如结石、前列腺增生、畸形、肿瘤、异物等,导致尿流不畅,细菌不易被冲洗而清除,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感染。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是中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及膀胱开口处的黏膜形成阻止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的屏障,其功能或结构异常时尿液可发生反流,膀胱内细菌随之逆行至肾盂,引发肾盂肾炎。

(3)免疫缺陷:机体免疫力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长期卧床、严重的慢性病和艾滋病等。不仅增加尿路感染发生的概率,而且可使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4)神经源性膀胱: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所致者。因长时间尿液潴留和(或)长期使用导尿管致感染。

(5)妊娠:妊娠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约2%~8%妊娠女性可发生尿路感染,与孕期输尿管蠕动功能减弱、暂时性膀胱输尿管活瓣关闭不全及妊娠后期子宫增大致尿液引流不畅有关。

(6)性别、性活动:女性尿道较短(约4cm)而宽,距离肛门较近,开口位于阴唇下方,是易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性生活时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易被挤压入膀胱而引起尿路感染。

(7)医源性因素:导尿或留置导尿管、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逆行性尿路造影等可致尿路黏膜损伤,易引发尿路感染。

(8)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肾发育不良、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移植肾、多囊肾等。

(9)其他因素: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尿路感染的易感性与宿主基因有关,如尿路上皮细胞P菌毛受体数目增多可降低尿路黏膜局部防御感染的能力。

症状

总述

大体上来说,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痛等不适症状。也有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仅在尿液检查时发现。

典型症状

尿路感染可累及泌尿系的多个部位,其中上尿路感染主要为肾盂肾炎(有及急、慢性之分),下尿路感染主要为膀胱炎。

1、膀胱炎

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

(1)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2)可有耻骨上方疼痛或压痛,部分病人出现排尿困难。

(3)尿液常浑浊,约30%可出现血尿。

(4)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

2、急性肾盂肾炎

患者起病较急,患者临床表现与感染的程度有关。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育龄女性最多见。

(1)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以上。

(2)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部分患者泌尿系统症状不典型、不明显。

(3)腰痛: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体检时可发现助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3、慢性肾盂肾炎

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均可不典型。

(1)一半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史,可伴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

(2)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

(3)部分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4、无症状细菌尿

患者有真性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病人可长期无症状,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白细胞增加,但尿培养有真性菌尿。

5、复杂性尿路感染

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为多样,从轻度的泌尿系统症状,到膀胱炎、肾盂肾炎,严重者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

病情发展

尿路感染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述提到的一些泌尿系统症状,轻微感染的患者有时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大多数尿路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后能够治愈,但由于感染位置、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的不同,治疗感染所需的时间会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感染严重或不经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病情反复发作,持续进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的肾脏损害、败血症等不良情况。

并发症

尿路感染如及时治疗,并发症很少,但伴有糖尿病和(或)存在复杂因素的尿路感染,特别是急性肾盂肾炎者,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时,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1、肾乳头坏死

指肾乳头及其邻近肾髓质发生缺血性坏死,常发生于伴有糖尿病或尿路梗阻的肾盂肾炎患者,属于严重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剧烈腰痛、腹痛和血尿等,有时可出现肾绞痛。

2、肾周围脓肿

为严重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致,常存在糖尿病、尿路结石等易感因素。除原有症状加剧外,常出现明显的患侧腰痛,且在向健侧弯腰时疼痛加剧。治疗主要是加强抗感染治疗和(或)局部手术引流。

3、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多见于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尤其是接受膀胧镜检查或长期留置导尿管者。该并发症病情凶险,突起寒战、高热及休克,死亡率可高达50%。

4、尿路结石与梗阻

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等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使尿液碱性化,尿中磷酸盐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结石常为双侧性,结石的小裂隙内可藏致病菌,易致抗感染治疗失败。感染合并尿路梗阻时,导致肾盂积液、反流性肾病等,会加速肾功能损害。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发热等不适症状,结合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可初步做出诊断。此外,由于尿路感染可能发生于泌尿系统的不同部位,发病的规律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医生还会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检查,进行尿路感染的定位等,做出更加细致的诊断。

诊断依据

尿路感染的分型多,可能累及到的部位也较多,下面简述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的几种情况:

1、尿路感染的诊断依据

有尿路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尿路刺激征(尿频、尿痛、尿急),耻骨上方疼痛和压痛,发热,腰部疼痛或叩击痛等,尿细菌培养菌落数均≥105/ml,即可诊断尿路感染。如尿培养的菌落数不能达到上述指标,但可满足下列指标一项时,也可帮助诊断:

(1)硝酸盐还原试验和(或)白细胞酯酶阳性。

(2)白细胞尿(脓尿)。

(3)未离心新鲜尿液革兰染色发现病原体,且一次尿培养菌落数均≥103/ml。

2、无症状性细菌尿的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尿细菌学检查,病人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两次尿细菌培养菌落数均≥105ml,均为同一菌种。

3、复杂性尿路感染的诊断依据

(1)伴有泌尿道结构/功能异常(包括异物)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发生尿路感染。

(2)对治疗反应差或反复发作。

4、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依据

除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之外,尚需结合影像学及肾脏功能检查。具备下面第(1)、(2)条的任何一项再加第(3)条可诊断慢性肾盂肾炎:

(1)肾外形凹凸不平,且双肾大小不等。

(2)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

(3)持续性肾小管功能损害。

鉴别诊断

医生不但会注意鉴别尿路感染的部位,同时还会与其他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

1、尿路感染部位的鉴别

医生在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时,同时会对发生的部位进行鉴别。凭借下面所说的临床表现难以区分上、下尿路感染时,会结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来帮助诊断。

(1)一般来说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常以尿路刺激征为突出表现,一般少有发热、腰痛等。

(2)上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常有发热、寒战、甚至出现毒血症症状,伴明显腰痛,等,伴或不伴尿路刺激征。

2、尿道综合征

常见于女性,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适等尿路刺激症状,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菌尿。部分可能由于逼尿肌与膀胱括约肌功能不协调、妇科或肛周疾病、神经焦虑等引起,也可能是衣原体等感染造成。

3、肾结核

本病膀胱刺激症状更为明显,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尿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而普通细菌培养为阴性。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实质虫蚀样缺损等表现。部分患者伴有肾外结核,正规抗结核治疗有效可帮助鉴别。需要注意的是肾结核常可能与尿路细菌性感染并存,如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残留尿路感染症状或尿沉渣异常者,应髙度注意肾结核的可能性。

4、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路感染中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当岀现肾功能减退、高血压时应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相鉴别。后者多为双侧肾脏受累,且肾小球功能受损较肾小管功能受损突出,并常有较明确蛋白尿、血尿和水肿病史;而前者常有尿路刺激征,尿细菌学检查阳性,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双肾不对称性缩小。

5、全身感染性疾病

急性肾盂肾炎的全身症状明显时易被误诊为流行性感冒、疟疾、脓毒症、伤寒等。但这些疾病有各自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异常,通过病史询问,注意有无尿路刺激征、肾区叩击痛,结合尿沉渣及尿细菌学检查等可鉴别。

6、邻近器官炎症

(1)女性阴道炎、宫颈炎等,可通过妇科检査及分泌物检验等鉴别明确。

(2)男性患者需与前列腺炎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相鉴别,中老年男性需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相鉴别。一般通过直肠指诊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可鉴别。

(3)部分尿路感染可表现腹痛、发热、血白细胞升高等,需与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等鉴别,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必要时影像学检查等可鉴别。

7、其他

对于部分出现不适症状,但无充分感染证据的患者,需要注意与膀胱原位癌、膀胱过度活动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非复杂性急性尿路感染经抗菌等治疗后,90%可治愈,而复杂性尿路感染临床治愈率较低,容易复发,持续性细菌尿或反复发作者超过半数。临床一般认为症状消失,尿菌阴性,疗程结束后2周、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为治愈。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治疗后尿菌阴性,但2周或6周复查尿菌转为阳性,且为同一种菌株时,可认为治疗失败。

危害性

尿路感染可累及泌尿系统多个部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败血症、肾衰竭等疾病,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此外,尿路感染还可能加重患者原有的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自愈性

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但是少数轻微感染的患者,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习惯等可自愈。

治愈性

单纯的尿路感染可通过药物治疗等方法而治愈,但是复杂性尿路感染临床治愈率较低,容易复发。

治愈率

单纯的尿路感染治愈率可达90%。

复发性

患者存在复发可能,且当患者再次接触病原体时,还会有再次感染可能性。

转移性

尿道感染可累及泌尿系统的多个部位,其病原体是有可能经过血液、淋巴道等途径转移到机体的其他部位的。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全身多个部位发生感染,从而引起败血症,这种现象虽然很少见,但是不可忽略。

预防

预防措施

合理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尿路感染有一定帮助:

1、尿路感染重在预防。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每2~3小时排尿1次),避免细菌在尿路繁殖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注意会阴部清洁,以减少尿道口的细菌群。

3、尽量避免尿路器械的使用,必须使用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4、对于因其他疾病必须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尽可能减少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前3天给予抗生素可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

5、与性生活有关的尿路感染,应于性交后立即排尿,并口服一次常用量抗生素。

6、对于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者,推荐“二次排尿”,即每次排尿后数分钟再排尿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尿路感染的患者,一般都会建议其多饮水,勤排尿来冲刷尿道,促进疾病的恢复。

饮食建议

患者日常生活中宜多吃一些清淡利尿食物,如梨、西瓜、香蕉、冬瓜、黄瓜等。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富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多饮水,促进排尿,坚持2000~3000ml/日的饮水量。

饮食禁忌

1、尿路感染患者不宜食用“发物”,如带鱼、螃蟹等。中医认为,带鱼、螃蟹等发物可以促使尿路感染患者的炎症、发热等症状加重,加剧其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而且带鱼等属于性温之品,多食可积温成热,助长尿路、膀胱的湿热之邪,从而会加重局部炎症。

2、羊肉、狗肉等性热食物,以及葱、韭菜、蒜、胡椒、生姜等辛辣刺激而且性温热的食物在进入人体后,均可刺激炎症部位,使其充血、肿痛,加剧尿频、尿急、尿痛的等尿路刺激症症状。此外,醋等酸性食物会助长细菌的生长以及降低抗菌药物的活性,从而加重尿路感染患者的病情以及影响尿路感染患者的病情恢复。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