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

天疱疮,中医病名。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大疱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火赤疮、天疱等。本病以皮肤或粘膜上出现大疱、自觉瘙痒为临床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相关中医疾病
治疗
本病多因心火旺盛,脾湿内蕴所致,治疗方法应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心火脾湿证,治宜泻心凉血、理脾利湿;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1、水疱较小未破,面积广泛者,选用青黛散、石珍散等,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敷。
2、水疱破裂,糜烂渗出者,以地榆、银花、野菊花各30g,秦皮15g,水煎湿敷。渗出减少后,外涂黄连膏和生肌象皮膏。
3、鳞屑、结痂多且厚者,外涂湿疮膏、甘草油或紫草油。
4、口腔粘膜破溃或糜烂,选用养阴生肌散、锡类散、珠黄散等,外吹或外涂。
病因
心火旺盛,脾湿内蕴,复感风湿热毒之邪,以致火毒夹湿,内不得泄,外不能出,流溢肌肤之间而成。久病湿热毒邪化燥,耗气伤阴,则致气阴两伤。
症状
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四个类型。
1、寻常型
好发于全身而以受压及摩擦部位为主。在正常的皮肤上,出现豌豆至黄豆大或更大的水疱,初起疱液清亮,继而混浊。水疱初起紧张丰满,很快松弛、破裂,形成红色湿润的糜烂面,易出血,结黄褐色痂,常有腥臭。用指压水疱顶部,其疱向四周扩展,或用手指轻擦疱周正常皮肤时,表皮发生剥离,即尼氏征阳性。粘膜损害较皮肤损害出现为早,一般不形成水疱,多呈大片糜烂面,以口腔最常见,其次为口唇、眼结膜、鼻、咽、喉、外阴等处。
病程缓慢,在病程中,新的损害不断出现,而旧的损害又不易愈合,互相融合扩大,严重者表皮呈大面积剥离。愈合后遗留色素沉着而不形成疤痕。
自觉瘙痒和疼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因慢性消耗,易继发感染,并发肺炎、败血症等。
2、增殖型
好发于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乳房下、脐窝等处。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同,但其特点为糜烂面上出现蕈状及乳头状增殖,周围绕有炎性红晕,表面结污秽厚痂,散发腥臭气味。周围常出现新水疱。粘膜损害与寻常型相同:尼氏征阳性。病严缓慢,自觉症状轻微,经过中常有长期缓解。
3、落叶型
皮损初发多在颜面、头部、胸部及背上方,皮损日渐扩大,逐渐遍及全身。皮损开始为小而松弛的水疱,疱壁薄,易破裂,破后形成浅在性糜烂面。以后水疱较少发生,主要以表皮浅分离和剥脱为特征。表面有叶状鳞痂,中央粘着,边缘游离,基底潮红湿润。粘膜损害较少见,多呈浅在性糜烂面,症状轻微。自觉灼热疼痛,间有严重瘙痒。损害可长期存在而不影响健康,也有缓解期,但可复发。尼氏征阳性。
4、红斑型
皮损主要发生在头、面、躯干及上肢等处,粘膜及下肢一般不受侵犯。鼻及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表面被有角化及脂溢性鳞屑,类似红蝴蝶疮或面游风,除去痂皮可见浅在性糜烂面。胸、背、四肢等处可见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薄壁小疱,破裂后形成鳞屑。病程缓慢,可自然缓解,但常复发,一般不影响健康。
诊断
1、疱疹样皮炎好发于躯干、胸背等部位,皮损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结痂,可同时出现,典型者有小水疱,排列呈环状,四周有红晕。疼痒剧烈,粘膜损害较少。尼氏征阴性,血中嗜酸性细胞明显升高。
2、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幼年发病,水疱多发生于受撞击或摩擦部位,如手、足、膝,或为血疱,数天后糜烂、结痂,有色素沉着或萎缩、疤痕。粘膜损害少,常因受机械性损伤后出现皮损。
3、大疱性多形红斑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皮损为在红斑上出现大疱及血疱,可累及全身皮肤或粘膜,有瘙痒或疼痛感,伴高热等全身症状。尼氏征阴性。发病急,病程短。
预防
1、应及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盐饮食,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2、局部皮损应及时处理,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3、久病卧床者,应经常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