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breast hyperplasia)又名乳腺腺病、乳腺囊性病、乳腺纤维囊性改变、乳腺增生病,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本病多发于30~50岁女性,病因尚未明确,以乳腺疼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乳腺结节或肿块,少数还有乳头溢液。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其它名称

乳腺腺病、乳腺囊性病、乳腺纤维囊性改变、乳腺增生病

发病部位

乳房,胸部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常见症状

乳腺疼痛、乳腺结节或肿块、乳头溢液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乳管镜、磁共振、CT、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相关中医疾病

乳癖

英文名称

breast hyperplasia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本病属于良性病变,但常迁延不愈,且易反复发作,极大影响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乳腺疼痛、乳头溢液。

2、乳腺结节或肿块。

3、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出现以上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就诊科室

需要去乳腺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最好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乳房有什么不舒服吗?症状大概持续多久了?

2、症状出现在单侧乳房还是双侧乳房?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是否有进行治疗?具体治疗项目是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5、近来您的心情如何?饮食是否规律?

6、您是否有月经紊乱、痛经?

7、以前您是否有怀孕?怀孕过多少次?近来是否有哺乳?

8、您是否有过流产?流产了几次?

9、您近来是否有服避孕药?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如何治疗?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需不需要做手术?

6、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7、平时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日常需要保护乳房、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生活规律,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同时还需按时复诊。

心理护理

乳腺增生症患者大多存在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又会加重病情。家属需要耐心的疏导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患者需要向医生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自我放松,舒缓压力。

生活管理

1、选择合体、舒适的胸罩,穿胸罩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8个小时。

2、晚上睡觉前,用热毛巾敷在乳房上3~5分钟。然后把双手搓热后,再对乳房周围进行按摩。

3、保持作息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内分泌失调。

4、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做好避孕措施。

5、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身体免疫力。

复诊须知

患者需要每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超声、X线、乳管镜、磁共振、CT、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1、观察乳房是否存在肿物和分泌物,检查肿物的大小、颜色、质地、有无压痛,以及乳头分泌物的颜色、性质。

2、检查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包块、红肿、溃疡、瘘管和瘢痕等,检查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压痛等。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对于怀疑为乳腺增生症的患者,乳腺超声检查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乳腺超声检查对致密腺体中的结节和囊、实性肿物的分辨率远优于乳腺X线检查。

2、X线检查

对诊断乳腺增生症没有特异性,但是可发现早期癌和微小癌,有助于鉴别诊断。

3、乳管镜

对部分乳头溢液的患者,可进行乳管镜检查,以明确乳头溢液的原因。

4、磁共振、CT检查

有助于乳腺增生症的定性及分型。

病理检查

对可疑恶性病变者,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针吸细胞学检查、空芯针穿刺活检以及开放手术活检)。该检查是判断乳腺疾病良恶性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变性质,指导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充分的个体化治疗及药物干预,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

一般治疗

对于伴随轻至中度疼痛的患者,主要是进行心理疏导及改变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

对于持续存在的严重乳腺疼痛,可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但由于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逆转乳腺增生症的病理学改变,因而不能起到根治作用。常用药物如他莫昔芬,该药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因其对子宫内膜及卵巢有不良影响,不宜长期服用。

相关药品

他莫昔芬

手术治疗

乳腺肿块切除术:乳腺增生症病变多弥漫,局部手术切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而该病本身并无手术治疗的指征。乳腺肿块切除术仅适用于可疑病变者,避免其继续发展为乳腺癌。

中医治疗

使用中药逍遥散可以疏肝解郁,缓解症状。

其他治疗

对于超声提示的薄壁囊肿,首选的治疗方式是细针穿刺抽吸。抽吸液呈血性者时应警惕乳腺恶性病变,需要对血性抽吸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周期

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多发于30~50岁女性。

病因

总述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基本病因

1、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恢复不全。

2、乳腺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腺各部分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3、催乳素升高,影响乳腺生长、发育和泌乳功能,同时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危险因素

任何导致性激素或其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症的患病风险。年龄、月经紊乱、痛经、妊娠次数、流产次数、服避孕药、不规律饮食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抑郁、焦虑等状态)等皆为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则为保护因素。

症状

总述

常以乳腺疼痛为首发症状,还会有乳腺结节或肿块,部分可合并乳头溢液。

典型症状

1、乳腺疼痛

周期性疼痛多为生理性,可能与月经周期相关;非周期性疼痛多数可能伴有神经源性、药源性以及乳腺外其他疾病等因素的干预,乳腺囊性增生病常为定位明确的非周期性疼痛。

2、乳腺结节或肿块

乳腺结节常为多个,可累及双侧乳腺,也可单发,可表现为颗粒状结节、条索状结节、局限性或弥漫性腺体增厚等。肿块一般较小,形状不一,可随月经周期性变化而增大、缩小,或者变硬、变软。

3、乳头溢液

伴乳头溢液者占3.6%~20%,常表现为淡黄色、无色或乳白色浆液,血性溢液则较少见。

伴随症状

常伴焦虑或抑郁:有研究显示,约85.9%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存在焦虑,约81.63%的患者存在抑郁。

并发症

可并发乳腺肿瘤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典型症状,结合相应检查结果,在排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相关疾病后,即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1、乳腺癌

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症都会出现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但是乳腺癌的肿块生长迅速,且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好发于中老年女性。肿块常常单发,质硬,不规则,活动度差,还会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中晚期会出现恶病质表现,如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等。可通过超声、X线、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2、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症都会出现乳腺肿块、乳房疼痛,容易混淆。但是乳腺纤维腺瘤多为无痛性肿物,常为单侧发病,肿块表面光滑、实质有弹性(如硬橡皮球)、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容易推动,偶尔伴有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超声常可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虽属良性病变,但易反复发作。乳腺增生症的病理学表现不同,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也有所不同。其中,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癌变率为1%~5%,非典型增生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但约有80%的乳腺增生症终生都不会发展成乳腺癌。

危害性

1、如果持续存在严重的乳腺疼痛,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本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心理健康。

3、少数可出现癌性病变。

自愈性

症状较轻者,以心理疏导及改变生活习惯为主,不需要治疗。

治愈性

经过治疗可缓解症状,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复发性

常迁延不愈,而且容易反复发作。

预防

预防措施

乳腺增生症的病因尚未明确,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以下方法可减少患病的风险:

1、乳腺增生对人体的危害莫过于对心理的损害,患者因缺乏对此病的正确认识,易产生过度紧张、忧虑、悲伤等情绪,不良的心理因素会造成神经衰弱,从而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故应解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对心理承受差的人更应注意少生气,保持情绪稳定,活泼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改变饮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等,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如蘑菇、黑黄豆、黑芝麻、黑木耳、核桃等。

3、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有助于内分泌的调节,从而减轻乳房胀痛。

4、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等。

6、避免人流,产妇要多喂奶。

7、做好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应坚持乳房自查,一般于每月的月经干净后进行;3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到乳腺专科进行1次体检,40岁以上的女性每半年请专科医生体检1次,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新鲜水果等。

2、多吃含碘食物,如紫菜、海带等。

3、尽量吃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如瘦肉、酸奶等。

4、保持饮食均衡,三餐规律。

饮食禁忌

1、避免高脂、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韭菜、花椒、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等。

2、忌食咖啡、可可、巧克力等食品。

3、尽量不要饮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