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血虚

血虚,中医病机,是指人体血液不足,不能充分濡养脏腑、经络、形体,亦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多因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所致。血虚与心、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及维持人体精神活动的功能,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会出现头晕眼花、面色白或黄而无光泽、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症状;血不能维持人体精神活动时,会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等症状。中医常见于头痛、眩晕、胸痹、心痛、虚劳、便秘、月经不调、癌病等疾病。现代医学常见于贫血、心律失常、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高血压、排卵障碍、便秘、神经性头痛以及急、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主要病因

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症状

头晕眼花、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失眠、多梦、烦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

重要提醒

应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临床分类

心血虚证、肝血虚证。

就医指南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日常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心理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

2、心态放松,适度用脑,不可过于劳心费力。

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随意调整药物用量。

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居住环境应安静,远离噪音,注意躲避风寒。

2、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特殊护理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穴位按摩。

1、心血虚证

按摩内关、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2、肝血虚证

按摩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血常规等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血虚患者面色多淡白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唇舌爪甲色淡。

2、切诊:脉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4.0~5.5)×10¹²/L,血红蛋白120~160g/L;成年女性红细胞(3.5~5.0)×10¹²/L,血红蛋白110~150g/L。低于正常值则具有诊断价值。

治疗

治疗原则

血虚患者治疗以养血宁心、补血养肝为主。

药物治疗

1、中药方剂治疗

(1)心血虚证

养心汤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酸枣仁、茯神、肉桂等。

(2)肝血虚证

四物汤加减,常用中药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等。

2、中成药治疗

(1)心血虚证

可服用归脾丸进行治疗。

(2)肝血虚证

可用四物颗粒进行治疗。

使用前需认真阅读说明书或向专业医师咨询。

相关药品

归脾丸、四物颗粒

其他治疗

患者可进行针灸治疗,具体取穴方法如下:

1、心血虚证

针刺心俞、郄门、内关、神门、血海、膻中、脾俞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肝血虚证

针刺百会、血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血虚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女性多见。

病因

总述

本病多因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或失血过多所致。

基本病因

1、先天体质差

天生体质差,肾精不足,不能化生出充足的气血,日久血虚。

2、久病

慢性疾病不断损耗人体正常气血,日久引起血虚。

3、思虑过度

思考过多,劳心费力,不断损耗心血,日久引气血虚。

4、脾胃虚弱

脾胃吸收功能减弱,不能将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之气转化为人体自身的气血,气血得不到充足的补充,日久血虚。

5、失血过多

吐血、便血等急、慢性出血导致血液丢失引起血虚。

症状

总述

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烦躁等。妇女月经量少,且色淡。严重者还可出现闭经。

典型症状

1、心血虚证

心慌心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容易受惊,健忘,面白苍白,唇舌色淡白,脉细弱或结代。

2、肝血虚证

头晕,眼花,胁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或肌肉不自主抽动,女子月经不调,严重者闭经,面色没有光泽,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并发症

中医认为,气与血相辅相生,故血虚常可引起气虚,甚至气血两虚等表现。

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症状(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干枯、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等)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体格检查及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危害性

血虚若长期不能治愈,可发展为气血两虚、气随血脱,甚至是亡阳(即大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重症,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治愈性

病情较轻者,经及时诊断并治疗,一般恢复良好,甚至可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治疗可能棘手,治愈困难。

治愈率

多数轻症患者经过治疗调理,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过度劳累、思虑过度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血虚。

预防

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2、均衡饮食,避免挑食或节食,保证每天的营养摄入。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心血虚证

应多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食用补气益血的食品,如红枣、蛋类、鱼类。平日可用适量桂圆、红枣、粳米一同煮粥服用,或使用适量红枣、黑木耳,根据个人习惯加入葱蒜等调味料,煮汤服用。

2、肝血虚证

宜多吃青菜,如菠菜、芹菜、油菜等,多食用滋阴补血之品,如乌鸡、红枣。平日可适当选用乌鸡、虫草、当归、枸杞等食材做乌鸡汤服用。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2、禁烟酒、咖啡、浓茶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