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褚玉霞

褚玉霞,女,河南省信阳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师承于庞氏妇科六代传人庞清治先生,曾任河南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兼妇产科主任。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出生日期

1943年10月

姓名

褚玉霞

性别

教学职称

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河南中医学院

籍贯

河南省

主要论文

1.赵洁,褚玉霞.褚玉霞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4):25-26.

2.褚玉霞.闭经论治八法[J].中医研究,2015,28(12):48-51.

3.褚玉霞.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经验[J].中医研究,2014,27(06):48-50.

4.褚玉霞.先兆流产与习惯性流产诊治经验[J].河南中医,2013,33(01):90-91.

5.褚玉霞.对崩漏治疗的思考[J].河南中医,2012,32(01):24-26.

6.褚玉霞.排卵障碍性不孕治验3则[J].中医研究,2010,23(11):62-64.

7.褚玉霞.《金匮要略》妊娠病篇学术思想浅析[J].河南中医,2009,29(02):111-112.

8.褚玉霞.经带胎产病的特殊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J].河南中医,2008(08):1-4.

9.李潇,褚玉霞.褚玉霞教授治疗经断前后诸症验案举隅[J].河南中医,2007(12):16-17.

10.褚玉霞,宋晓婕.周期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168例[J].中医研究,2007(01):31-33.

11.褚玉霞,王瑞杰.二紫胶囊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症60例[J].中医研究,2006(12):27-29.

传承图谱

庞清治→褚玉霞。

出版著作

主编、参编出版《女科新书》、《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黄河医话》、《中西医病名汇通》、《乡村中医临证大全·妇科学》、《中医妇科学》(协编教材)等著作10余部。

学术兼职

河南省中医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中医生殖医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河南省药品评审专家

河南省医师协会理事

河南省保健品协会食疗与养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

学术思想

1、补肾培脾,养阴清热。肾主生殖,肾藏精,为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肾藏精有两种含义:一为男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所谓“人始生,先成精”;一为“后天水谷之精”,是人体赖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藏于肾,需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使肾精逐渐趋于充盛。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对于生殖的重要作用是基于肾藏精的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因此,肾精又被称为元阴、元精,是生命的根本,肾气的盛衰是人体生殖、发育和衰老的根本。她安胎以补肾为主的思想即源于此,她认为胎元的坚固依赖于肾脏的封藏,肾的封藏正常,胎元方能坚固。因胎儿处于胞中,《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可见肾的封藏对于胎元的坚固举足轻重。另外,她认为肾以载胎,肾气的盛衰,不仅关系到能否受孕,而且影响到整个妊娠期的始终。《傅青主女科》曰:“夫妇人受妊,本于肾气之旺也。”又曰:“夫胎也者,本精与血之相结而成,逐月养胎,古人每分经络,其实均不能离肾水之养,故肾水足而胎安,肾水亏而胎动。”近代医学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肾旺自能荫胎也。”又《女科经纶》说:“女之肾脉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这是“肾以载胎”的根据。安胎重在补肾以固胎元,是以固摄之法制动以静,使之恢复封藏之功。她认为胎孕之形成、胎元之坚固,主要在于先天的肾气,而滋养胎儿又赖母体后天脾胃生化的气血。妇人妊娠之后,气血流注胞宫以养胎,脾健则生化有源,气血充足以养胎,故有“胎气系于脾”之说。《医部全录·妇科》曰:“有妊之人经水所以断者,壅之养胎,若血尽则人毙也。”可见,胎儿的生长赖母血的滋养。若胎元失去血液的供养,最终必导致妊娠的终止。她非常重视中焦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胎儿正常发育的作用。脾胃在肺肾之间,居于中州,为上下之枢纽,其升清降浊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为造化之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健则血源足,脾又能统血,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以血为主。脾气健运则血循常道,气血充沛,胎有所养,胎元自固。脾胃功能不足,则必然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气血功能不能得以正常发挥,势必致胎元失养,胞胎难固。正如《邯郸遗稿》中曰:“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若栋柱不固,栋梁必挠。”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又言:“夫阳施阴化,故得有胎。营卫调和,则经养周足,故胎得安,则能成长。若血气虚损者。不能养胎,所以数堕胎也。”强调了母体虚弱、气血不足从而导致胎失濡润,甚或以堕。她主张“补肾培脾”,尤其强调脾肾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对胎元稳固正常的重要性,补肾之中不忘培脾,培脾之中寓有固肾,脾肾兼顾的辨治思想。她认为胎儿居于胞宫之内,赖母血以供养,与脾肾两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补肾而不补脾,则肾之精无以生,是补后天之脾,正所以补先天之肾也。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脏腑之本。命门为阳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此不能生。”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论述妊娠期疾病时亦明确指出“胞胎系于命门,系命门者通于肾”,又指出:“补先后二天之脾与肾,正所以固胞胎之气与血,脾肾可不均补乎户强调肾精化血的重要性,并提出补精生血、脾肾同补。总之,她认为肾主先天,脾主后天,肾脾合治,从先天以固胎元,从后天以养胎体,脾肾健壮则胎自安。她主张安胎宜养阴清热。先天精血相合,始而成胎,故妇人月事不行,血注胞宫以养胎。妊娠以后,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元,机体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生理状态,体内阴血相应衰少,阴血虚衰,阳气偏旺,内热由然而生。妊娠贵其气血平和则胎安,而热证的特点是易于动血,迫血妄行,并扰动冲任、胞宫,从而影响胎元。气旺血热,血海不宁,则胎气易动而多坠。是以朱丹溪力倡胎前最宜清热,令血静循经而不致妄动,张仲景亦提出把“黄芩、白术作为安胎要药气《万氏妇人科》亦云:“调经专以理气补脾胃为主,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无不体现“胎前宜凉”这一思想。她认为清热的同时,要兼顾养阴,因血热以阴虚阳亢居多,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水不制火,虚阳亢盛,相火内动,则封藏失职。《傅青主女科》也认为“摄胎受孕在于肾脏先天之真气”,而肾阴又是胎孕的物质基础,“肾水足而胎安,水亏而胎动”。热灼阴伤,亦足以损伤阴精,影响肾之封藏。因而在清热之际,须顾护阴津,兼顾养阴,热去精藏,以达保胎之功。总之,她强调安胎一定要重视肾、脾的重要作用,补肾培脾,同时勿忘养阴清热。2、重视“治未病”思想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治未病”这一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其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很好地阐释了治未病的内涵,同时也指出一个好的医生要“不治己病治未病”。她在妊娠病中十分重视“治未病”思想的运用。她认为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阴阳失去平衡,在阴阳未失平衡时,注重调养、摄生,就是“治未病气“治未病即思想包含“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养生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中医的养生之道,数千年来运行不衰,如为人所熟知的养生要则:起居有常、顺应四时、精神内守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妇人妊娠期间,由于生理上的特殊变化,容易产生一些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如胎漏、恶阻、子烦等,故对于妊娠病防重于治,妊娠期间的预防养生非常重要。她认为胎前的养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调情抑性:《育婴家秘》曰:“自妊娠以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可见古人胎教非常注重怡情悦志,情绪稳定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要节制房事:胎系于肾,孕后房事可伤肾损胎,故孕妇应抑情欲节房事,《胎产心法》云:“妇人有孕,即居侧室”,“不与夫接”。叶天士《女科证治》提出“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策,若不知慎戒,而触犯房事,三月以前,多犯暗产,三月以后,常致胎动小产”;再者要饮食有节、不妄作劳:北宋·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就首重食养,孕后聚血养胎,全身阴血不足,则易生内热,孕后宜少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运化;孕后要做到劳逸结合、作劳不妄。正如《胎产新书·女科秘要》说:“宜小劳,劳则气血流通,筋骨坚固,胎在腹中,习以为常,虽微闪挫,不至坏事。”这些摄生方法都能使人体对外界的防御机能增强,使腠理这一气血流行和内脏正气通会之处成为防御外邪的坚强门户,御邪于外,则病无从可生。“治未病”的另一方面就是疾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患病者及时治疗,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单一到复杂,就是即病防变的思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她在妊娠病中时刻不忘治未病这一思想,主张“病未成而先治”。如滑胎一病,她认为滑胎之治重在预防,防重于治,药宜服于未孕之先,莫迟服于已孕之后,所谓未雨绸缪,不治己病治未病。除孕后辨证论治外,重在预防,一则未孕先治,固肾为本,从而固其根蒂,预防再次流产。二则既孕防病,已病早治。既孕之后,她认为应根据孕妇体质之强弱,禀赋之厚薄,即使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亦配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做到未病先防。再者,对于胎盘低置,她认为也要采取“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的态度。临床中,孕28周以前,若B超检查发现有胎盘低置现象,西医一般都建议观察,采取期待疗法,她认为一旦存在胎盘低置,应治未病,要有防微杜渐的思想,在前置胎盘未发生之时,预先采取措施,及早干预治疗,使之不发病,而不仅仅是观察、期待。治未病思想博大精深,她在临证中对治未病思想运用灵活而广泛,重视对病情的细心观察、分析综合,掌握具体病势,重点辨证论治,采用果断有效的方法,截断病势的去路,防止疾病的传变,其不仅仅局限在滑胎、低置胎盘这两个疾病方面,如关于母儿血型不合的治疗,她认为从确诊时间起至分娩,应以预防性治疗为主,做到“既病防变”,对月经病中崩漏、痛经等的辨证论治,无不体现其治未病的思想。3、中西汇通,病症相参。她不但精研经典,博览群书,掌握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还钻研西医诊疗,从事科研工作。她认为,我国同时并存的中医和西医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区别在于对疾病认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而己,其研究和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防治疾病。疾病是错综复杂的,中医和西医诊疗疾病各有优势和特点。所以,她认为,临床医生不应抱有门户之见,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种必然发展途径。一方面,中医学虽然博大精深,但中医的诊断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西医虽然微观研究很深入,但对一些疑难杂症临床疗效欠佳。因此,她主张临床上应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把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与中医侧重全身生理病理的疾病反应状态的诊断相结合,将获得的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对照,求同存异,融会贯通,从而对整个病情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增强诊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很重视现代科技的诊断方法对中医临床诊断的辅助作用。因此常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西医检查结果,进行治疗。除了临床中注重中西医的结合,她还重视在理论上的汇通。她认为,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与中医的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在理论上具有相同之处,二者虽不能等同,但可以互参。同时,她强调,中医学理论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西医的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只能作为参考和补充,而不能以西医的诊断代替中医的辨证论治,不能以现代药理学研究代替中药学性味归经,不能以动物实验代替传统中医研究方法。

工作经历

1971年,被调到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妇科教研室工作。

1984年任河南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副主任兼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妇科副主任。

1987年任河南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

1989年任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河南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

教育经历

196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

社会活动

2002年受香港中医师联谊会邀请赴港讲学。

科研成果

1、主持研制的“二紫胶囊”,荣获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

2、主持科研项目“二紫胶囊对不孕大鼠内分泌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

获奖情况

曾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首届名中医”称号。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及各种疑难杂症。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