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polypsofgallbladder)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影像学检查常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在病理上,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病因也不相同。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表现。无明显症状、息肉体积较小的患者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其余患者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主要病因

在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或系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致使胆囊腔闭塞

其它名称

胆囊息肉样病变

发病部位

胆囊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肝胆外科

常见症状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超声、胆囊造影、CT扫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病理检查

疾病分类

胆道疾病

相关中医疾病

腹痛、胁痛、胆胀

英文名称

polyps of gallbladder

遗传性

尚无明确证据显示本病可遗传

重要提醒

部分息肉为恶性,患者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查明病情,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1、真性肿瘤

(1)上皮来源:乳头状与非乳头状腺瘤。

(2)间质来源:血管瘤、脂肪输、平滑肌瘤、颗粒状肌母细胞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

2、假性肿瘤

(1)增生性:腺肌增生症(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腺瘤样增生(乳头状、海绵状)。

(2)组织异位:胃、肠黏膜、肺、肝、肾上腺组织、甲状腺组织。

(3)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

(4)其他:寄生虫感染、纤维黄肉芽肿性炎症。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体检中发现异常。

2、右上腹疼痛、不适。

3、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出现症状后选择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即可。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您的症状有哪些变化的情况吗?

3、您是否曾有胆囊的炎症疾病?

4、您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是否长期进行油腻饮食?

5、您有吸烟、饮酒的习惯吗?

6、您的症状出现后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患的是什么疾病?

2、我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我的疾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4、我的疾病会癌变吗?

5、我该如何防止癌变情况发生?

6、我需要多久进行复查?

日常

总述

手术患者应注意术后伤口的护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在生活中要保证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可能不了解胆囊息肉,认为自身患上了恶性肿瘤,并因此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可以积极查阅资料或是咨询医务人员,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本病与恶性肿瘤的不同,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术后护理

1、做好伤口的护理。不要抓挠、牵拉伤口。注意伤口周围皮肤卫生,避免伤口接触污物。

2、术后保证充足的休息,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日常活动。

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2、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有利于身体健康。

3、保持良好的心情,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复诊须知

遵医嘱复查,没有进行治疗的患者也要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医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息肉直径<7mm的患者,可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明显增大则应及时处理。如无变化则可继续观察。具体的复查方案应听从医生安排。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在体检中发现异常或是出现右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超声、胆囊造影、CT扫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并通过病理检查确定疾病性质。

实验室检查

1、B超检查

超声图像可发现胆囊腔内光团回声,光团性质可为强回声、等回声或异常回声。可帮助医生了解息肉的位置、数量以及特点,还可同时检查患者胆囊的情况以及有无结石发生。

2、胆囊造影

是有创检查,医生会通过穿刺、内镜等方式注入造影剂。胆囊造影可以发现胆囊腔内有负影,圆形或不规则。同时可了解胆囊有无功能。

3、CT扫描

CT扫描一般不如B超检出率高,仅在息肉病变较大时CT扫描加增强有利于帮助确定病变性质。

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无创检查。可发现胆管、胆囊等部位的异常,同时还能帮助鉴别胆囊结石等疾病。

病理检查

可通过病理检查确定息肉性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治疗方式。对于无明显症状、表现好的息肉,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如症状明显、合并其他疾病或是有癌变风险的患者则可选择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进行药物治疗。部分出现胆固醇沉积症的患者可进行胆汁酸盐的尝试性治疗,如果有效可以继续进行治疗,疗效不明显则应及时停药。

相关药品

尚无特效药物。

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指征:

1、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0mm;

2、年龄>50岁;

3、有明显症状;

4、合并胆囊结石;

5、胆囊颈部息肉引起胆囊管梗阻者。

有以上情况应行外科治疗。治疗应行胆囊切除,如怀疑有恶变或直径≥20mm应行开腹手术,≤10mm可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标本应即送病理检查,如报道为恶性肿瘤按胆囊癌处理。

其他治疗

直径<10mm的单发息肉或多发息肉,应连续追踪观察半年,如稳定不增大,则需定期检查。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不会传染。

发病率

中国报道以B型超声做健康检查时,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现率约为0.82%。

好发人群

1、男性稍多于女性。

2、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

病因

总述

胆囊息肉包含了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因不同。其中胆固醇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是较常见的息肉,代谢异常以及慢性炎症刺激分别是二者的病因。

基本病因

1、代谢异常

胆汁中脂质代谢发生异常时,胆汁中各物质的成分发生改变,部分物质(如胆固醇)对黏膜产生刺激,引起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导致胆固醇性息肉形成。

2、慢性炎症刺激

慢性炎症会引起组织损伤,在反复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就可能导致炎性息肉形成。

危险因素

1、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嗜好烟酒、饮食不规律、胆固醇摄入过多等。

2、患有胆道、胆囊疾病,比如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症等。

3、患有部分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4、高龄,特别是50岁以上。

症状

总述

多数患者无明显的的临床表现,通常是在体检B超检查时发现。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胆绞痛的表现。部分组织异位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典型症状

1、胆绞痛

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背放射,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

2、组织异位

组织异位患者会有相应的表现。胆囊异位胰腺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等表现。胆囊异位肝脏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痛、皮肤黄染等表现。胆囊异位胃肠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的溃疡。

3、其他

一些特殊的胆囊息肉会侵犯周围组织,导致组织粘连、肠梗阻、血便等情况。

并发症

1、胆囊癌

部分胆囊息肉有癌变的可能。

2、胆囊炎、胆囊结石

部分病因同时也可引起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发生,患者可同时出现胆囊炎、胆囊结石。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的变化,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或病理检查。其中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胆囊癌

二者早期可能都没有明显的症状。胆囊癌进展后可出现局部的压迫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和胆囊壁内出现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区别于良性肿块和转移癌的重要鉴别特征。还可通过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2、胆囊结石

二者早期表现相似,且可同时出现。二者超声征象不同,结石可随体位移动而变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3、慢性胆囊炎

二者较难通过临床表现分辨。可通过超声、CT等检查了解胆囊的黏膜情况,帮助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部分患者的胆囊息肉无明显症状,无需进行特殊治疗。其余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可以将息肉切除,缓解患者症状。部分患者的胆囊息肉为恶性,需要进行胆囊癌的处理。

危害性

胆囊息肉可导致患者出现腹部的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改变,影响患者正常饮食以及生活。部分患者的息肉为恶性,可能出现不良预后。

治愈性

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

预防

预防措施

因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以下方式可能有降低发病可能的作用。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按时吃饭,不要过度节食,适量摄入脂肪以及胆固醇。

2、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保持正常的体重。

3、出现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饮食

饮食调理

胆囊结石的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的饮食调理,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此外还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入,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建议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吃饭。

2、保证蛋白质的充分摄入,可选择鸡胸肉、三文鱼等脂肪含量较少的食物作为蛋白质来源。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身体所需维生素。

4、饮用每日所需的水。

饮食禁忌

1、限制胆固醇摄入,少吃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油炸食品、蛋黄等。

2、避免饮酒,少喝刺激性饮料。

3、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4、避免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度节食。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