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本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对患者的劳动力影响较大,易合并感染而危及生命,预后相对较差。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反复或持续出现淋巴结及淋巴管肿胀、疼痛;
2、伴下肢、睾丸、阴囊等部位肿大、畸形;
3、伴头痛、四肢痛、肌肉关节酸痛等不适;
4、伴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5、伴尿液乳白色表现;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有蚊虫叮咬史或丝虫流行区旅居史,出现去传染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如患者有下肢部位肿胀,请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医生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目前您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2、您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
3、您的家里有没有相似症状的人?
4、最近有没有去旅行?去得哪儿?有没有被蚊虫叮咬?
5、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6、有没有其他疾病?
7、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8、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1、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2、我的病情严重吗?会传染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4、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日常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有病情变化及时就医,以便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心理特点
(1)患者常有发热、头痛、淋巴结肿痛等不适,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诱发烦躁情绪。
(2)晚期象皮肿患者常有下肢畸形等表现,影响劳动力和外在美观,可使患者出现恐惧、自卑、抑郁等消极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了解和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多了解成功病例,增加治愈信心,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以防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若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1、刚手术完不要大幅度活动,以免伤口开裂。
2、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遵医嘱定期换药。
1、卧室睡觉要挂蚊帐,注意防蚊灭蚊。
2、病变部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3、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有助于维持平稳心态。
4、可适当进行活动锻炼,增强体质,对机体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
5、注意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痛、睾丸及阴囊肿大、下肢象皮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建议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如抽出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厚血片染色检查法、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病变严重程度。
医生会检查有患者有无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关节肿痛、局部水肿等体征。
1、血常规
可作为本病的辅助检查。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占白细胞总数的20%以上,如继发感染,中性粒细胞亦显著增高。
2、微丝蚴检查
(1)周围血检查微丝蚴
是诊断早期丝虫病唯一可靠的方法。微丝蚴从淋巴系统进人血液循环后,有明显夜现周期性,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因此夜10时至次晨2时阳性率最高。
①厚血片法:取耳垂血制成厚薄均匀的厚血片,干后溶血,染色后镜下查找微丝蚴。
②鲜血片法:取耳垂血加盖玻片在低倍镜下找微丝蚴。此方法简单,但阳性检出率低。
③离心浓集法:静脉采血注入含抗凝剂的试管内,加水后摇匀,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此法阳性率高。
④微丝蚴白天诱出法:白天口服乙胺嗪,取外周血液镜检可找到微丝蚴,但因诱出的微丝蚴少,检出率不高。
⑤薄膜过滤法:抗凝静脉血经核孔薄膜过滤后取下薄膜,苏木素染色后镜检,此法对微丝蚴的检出率较高,尤其对低密度微丝蚴阳性者更为显著,对流行病学调查、防治效果有重要意义。
(2)各种体液检查微丝蚴
可在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乳糜腹水、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骨髓等标本中检查微丝蚴。
3、活组织检查
医生可能会在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处取部分活组织进行检查,以查找成虫并观察相应的病理变化。
4、免疫学检查
用于检查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供临床辅助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但因与其他线虫有交叉反应,故此检查特异性不高。
5、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杂交试验及PCR等技术可用于丝虫病的诊断。
可能需进行淋巴管造影检查。常显示输入淋巴管扩张和输出淋巴管狭小、淋巴结实质缺损显影,有助于辅助诊断。
治疗
对于丝虫病患者,目前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口服药物治疗,同时还需针对丝虫病引发的各种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可口服泼尼松、保泰松、阿司匹林治疗,有细菌感染者可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1)发作期间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少食脂肪类食物;可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的中链脂肪酸如已酸、辛酸、癸酸的合成品;补充营养以减轻腰淋巴干内的负荷、改善乳糜回流淤积为主,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2)对乳糜尿反复发作患者可用20%碘化钠或1%~2%硝酸银做肾盂内冲洗。
(3)对顽固性患者行肾蒂淋巴管结扎剥脱术或淋巴转流术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3、淋巴水肿与象皮肿
(1)软化组织:可采用电热烘绑及远红外线烘绑、微波透热等。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组织间隙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改善组织营养,恢复皮肤正常功能。
(2)肢体加压:一般用氯丁胶松紧带或布带自下而上绑扎患肢。宜日绑夜松,长期坚持。有助于缩小腿围。
(3)药物治疗:不抗凝的香豆素对淋巴水肿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有ALT增高和胃肠道症状;苯并吡喃酮结合按摩也有一定疗效;合并真菌感染时还可用酮康唑、达克宁或制霉菌素治疗,并发细菌感染者则采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4)手术治疗:可根据病情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重建淋巴管。下肢象皮肿病变严重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移植;巨大阴囊或乳房象皮肿可手术整形。
4、鞘膜积液
(1)积液少于500ml者可注射硬化剂治疗。
(2)积液较多者可行睾丸鞘膜翻转术,并切除大部分壁层鞘膜,将残余鞘膜翻转缝合于睾丸、精索后,降低精索部的淋巴回流。
1、乙胺嗪
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对微丝蚴及成虫有杀灭作用。能使血中的微丝蚴集中到肝脏的微血管中,被吞噬细胞所消灭,一般需在数年内多次反复治疗才能达到治愈。在治疗中偶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晕、失眠等不良反应。丝虫死亡亦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皮疹等,凡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急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妇女经期或妊娠期均应暂缓用乙胺嗪治疗。
2、呋喃嘧酮
可作为乙胺嗪的补充药物使用,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似。
3、左旋咪唑
对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
4、伊维菌素
对微丝蚴有与乙胺嚎同样的效果,但不良反应轻,最近也发现有杀成虫效果。
5、多西环素
能抑制班氏微丝蚴产生,可减少但不能清除成虫。
6、阿苯达唑
常与乙胺嗪和伊维菌素联用。
乙胺嗪、呋喃嘧酮、左旋咪唑、伊维菌素、多西环素、阿苯达唑、泼尼松、保泰松、阿司匹林、碘化钠、硝酸银、苯并吡喃酮、酮康唑、达克宁、制霉菌素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有传染性。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班氏丝虫只感染人,微丝蚴血症者为唯一传染源(包括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马来丝虫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猴、猫等多种哺乳动物,感染动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其次是中华按蚊,沿海地区东乡伊蚊也能传播,而微小按蚊是海南省流行区的媒介蚊种之一。
在2008年我国率先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消除了丝虫病,但在原丝虫病流行区,目前仍有数十万慢性丝虫病患者。
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流行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及美洲。
好发于夏秋季节。
病因
目前已知能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包括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纹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链尾丝虫、常现丝虫、奧氏丝虫。在我国范围内只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正常人群被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蚊虫叮咬后,幼虫进入人体,随血液循环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并发育为成虫,此过程中常造成组织损害或引起机体出现免疫反应,从而致病。
丝虫的生活史分为两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体内,另一阶段在人体内。
1、在蚊体内
蚊虫将含有有微丝蚴的人血吸入胃中,微丝蚴在蚊虫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移行到蚊下唇,再叮咬人时,侵人人体。
2、在人体内
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发育为成虫。班氏丝虫多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以及下肢、阴囊、腹股沟、腹腔等处的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
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无症状感染者(仅血肿可查到微丝蚴)约占半数。发病过程主要分为潜伏期、微丝蚴血症期、急性炎症期和慢性阻塞期4个阶段,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丝虫成熟产出微丝蚴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约为半年。此期大多无明显症状。
2、微丝蚴血症期
血液内开始出现微丝蚴,密度逐渐增高,达一定水平后保持相对稳定。此期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淋巴系统炎症,不给予治疗此期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带虫。
3、急性期炎症期
(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好发于四肢,以下肢多见。临床表现为不定时周期性发作的腹股沟和腹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继之淋巴管肿胀、疼痛,沿大腿内侧向下蔓延,形成离心性发展的红线,称“逆行性淋巴管炎",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持续1~3天。当炎症波及皮内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发亮,有灼热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持续1周消退。此外还可伴有乏力、食欲缺乏、肌肉关节酸痛、四肢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
(2)丝虫热:周期性发热,伴畏寒、寒战,体温可达40°C,2~3天消退。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主要见于班氏丝虫病。表现为一侧腹股沟疼痛,可向下蔓延至阴囊,并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和附睾肿大、压痛,精索上可触及一个或多个结节,压痛明显,炎症消退后缩小变硬,反复发作后肿块可增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又称“丝虫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有畏寒、发热、咳嗽、哮喘、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少数还可出现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4、慢性期阻塞期
多为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症状,往往炎症与阻塞的症状交叉或同时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在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和股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及其周围淋巴管向心性曲张形成肿块,触之似海绵状包囊,中央发硬。
(2)鞘膜腔积液:多见于班氏丝虫病,是由于精索及睾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淤积于鞘膜腔内所致。积液少时无症状,积液多时,阴囊体积增大,皱褶消失,有重垂或下坠感。
(3)乳糜尿:为班氏丝虫病的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常突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也可伴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股沟处疼痛,继而出现乳糜尿,尿液呈乳白色,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易凝固,有时可堵塞尿道,致排尿困难,甚至出现肾绞痛。
(4)淋巴水肿与象皮肿:好发于下肢,有时可见于阴囊、阴茎和阴唇以及女性乳房等部位。病变初期以凹陷性水肿为主,少许纤维化,抬高患肢改善淋巴液回流后,水肿能恢复,若不治疗一段时间后可发展为非凹陷性水肿,纤维化增多,抬高不可复原。严重者还可发展为象皮肿,出现局部畸形增大,伴下肢硬皮症和疣状增生,且易导致继发感染,发生小腿溃疡。
(5)乳房丝虫性结节:较少见,因成虫寄生于乳房组织内或周围扩张的淋巴管所致。多为单发结节,位于表浅的乳腺外上方,直径多为1~2㎝,生长缓慢,质地中硬,境界不清,不活动,皮肤可增厚似象皮肿。
(6)丝虫性心包炎:与急性心包炎相似,有呼吸困难、心前区痛、发热、乏力等表现。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患丝虫病后,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畏寒、寒战、高热、毒血症状等。
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者流行区的旅居史、丝虫病患者接触史、结合典型临床和体征,再参考血常规、微丝蚴检查、活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淋巴管造影等检查结果,一般可做出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可能需将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和淋巴炎症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尿液改变和淋巴炎症相鉴别。
1、流行病学与临床诊断
有蚊虫叮咬史,结合典型的周期性发热、离心性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症状和体征,考虑为丝虫病。
2、实验室诊断
外周血中找到微丝蚴即可确诊。
3、治疗性诊断
对疑似丝虫病而血中找不到微丝蚴者,可试服乙胺嗪,药物作用于丝虫成虫,部分患者可在2~14天后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和淋巴结结节,有助于丝虫病的诊断。
1、尿液性质鉴别
丝虫性乳糜尿应与妊娠、肿瘤、结核、胸导管受压或损伤等引起的相似尿液异常症状鉴别。正常人偶尔亦出现乳白色尿,是由于尿液酸碱度改变致使无机盐沉淀引起,若在尿中加入少量醋酸,使盐溶解,尿质很快变清;如为乳糜尿,则加入乙醚或二甲苯后脂肪被溶解,使尿液变清。
2、淋巴炎症鉴别
丝虫病引起的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常需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系统炎症相鉴别,前者无外伤史与细菌感染史,淋巴管炎呈离心性发展,常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后者淋巴管炎呈向心性扩散,一般可找到局部病灶,且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疼痛和触痛也较显著,血液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少有反复发作史。
3、其他
丝虫性淋巴水肿、象皮肿应与细菌性感染、先天性、家族性及淋巴结摘除术等引起的类似症状相鉴别;丝虫引起的鞘膜积液应与阴囊血肿、斜疝等相鉴别。
预后
本病早期一般不危及生命,及时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对患者的劳动力影响较大,易合并感染而危及生命,预后相对较差。
1、本病有传染性,尤其容易聚集性感染。
2、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到晚期会可出现肢体畸形、增大,并可继发感染等病变,严重影响机体健康。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治愈。
暂无大样本统计,目前尚无治愈率相关数据。
本病积极治疗后可以根治。
患者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但不能阻止再次感染。
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蚊虫孳生地,应用有效或高效杀蚊剂,消灭传播媒介,同时加强个人防蚊措施,避免进入丝虫病流行区或长期逗留,可降低丝虫病的发生。
饮食
服药期间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日常可多吃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食物,以保证机体营养物质摄入充足。
1、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少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