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乙肝携带者

乙肝携带者即乙肝病毒携带者(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AsC),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如果此类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处于不断复制阶段,则会导致肝脏组织逐渐受损,从而可能发展成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主要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其它名称

乙肝病毒携带者

发病部位

肝脏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

常见症状

疲乏、无力、肝区不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测定、乙肝五项检查、腹部B超检查、CT检查、MRI检查、肝组织穿刺活检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重要提醒

乙肝携带者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必要时积极治疗,避免肝脏病变进一步发展。

临床分类

1、慢性乙肝携带者

血清HBsAg阳性,一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均在正常范围,HBeAg 阳性或阴性,HBVDNA阳性。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eAb阳性,HBVDNA阴性或低于检测低限,一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均在正常范围。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与乙肝患者存在密切接触。

2、伴疲乏、无力。

3、伴肝区不适。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诊治范畴,患者可去感染性疾病科或肝病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检查前尽量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与乙肝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吗?

7、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如何治疗?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乙肝携带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以及遵医嘱定期复查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乙肝携带者因受社会一些不合理规定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接人待物异常敏感。

2、护理要点

患者应正确认识疾病,保持乐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3、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走、打太极拳等。

4、合理饮食,不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5、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增减衣物,注意预防感冒。

6、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

7、进行性生活时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使用安全套。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腹部B超等。一般情况下,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每90天应复查一次;单纯HBsAg阳性、HBeAg阴性、无症状者,可6个月至1年复查一次,以便早期了解病情转归,必要时进行治疗。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与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出现疲乏、无力、肝区(右上腹)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其进行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测定、乙肝五项检查、腹部B超、CT、MRI、肝组织穿刺活检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比如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通过腹部触诊确定肝脏有无肿大、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医生会通过观察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比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判断肝脏有无损伤,有助于明确诊断。

2、甲胎蛋白(AFP)测定

AFP含量的检测是筛查和早期诊断肝细胞癌的常规方法,但应注意有假阴性的情况。

3、乙肝五项检查

又称乙肝两对半,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是确定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重要标志。

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检查

腹部B超是肝脏检查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协助了解肝脏和脾脏的大小及形态、肝内重要血管情况,以及有无肝内占位等,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CT和MRI检查

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肝脏病变情况,比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及肝内占位病变等。

病理检查

必要时,医生会在B超的定位引导下,对肝脏进行穿刺,取部分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判断肝炎的活动程度及评估疗效。

治疗

治疗原则

乙肝携带者暂时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如果随访过程中发现了肝脏有炎症活动、肝功能检查异常等,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中止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2、预防感冒,避免各种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

3、合理饮食,适当吃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药物治疗

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α、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药物,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药品

干扰素α、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传染源

主要为乙肝患者和乙肝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主要为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口)传播。

发病率

乙肝携带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病因

总述

乙肝携带者是由于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此外,慢性乙肝患者也可以转化为乙肝携带者。

基本病因

1、母婴传播

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化前,HBV以母婴传播为主。HBV阳性的母亲可以通过血液和体液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使之成为乙肝携带者。

2、性传播

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成为乙肝携带者。

3、血液传播

如果输血、血液透析等治疗时应用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制品,则可感染乙肝病毒,成为乙肝携带者。但目前由于医疗机构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HBsAg和HBVDNA筛查,采取安全注射措施,这种情况已较少发生。此外,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比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使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危险因素

1、吸毒,尤其是静脉注射毒品者,可能共用针头,成为乙肝携带者的风险较高。

2、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成为乙肝携带者的风险较高。

症状

总述

乙肝携带者一般无症状,或仅表现为疲乏、无力、肝区(右上腹)不适等。但由于其肝组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所以若未及时诊治,可能成为有症状的乙肝患者,甚至出现一些并发症。

并发症

随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

诊断

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有乙肝病毒接触史,出现疲乏、无力、肝区不适等症状,并结合肝功能检查、甲胎蛋白测定、乙肝五项检查、腹部B超、CT、MRI、肝组织穿刺活检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等症状,HBsAg阳性,肝功能检查异常,且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可见慢性肝脏炎症表现。

2、酒精性肝病

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呈阴性。

预后

一般预后

乙肝携带者的预后与其能否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恰当等因素有关,如果肝功能受到损害而未及时治疗,则病变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危害性

1、乙肝携带者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2、若未正确治疗、护理,乙肝携带者可能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自愈性

少数患者可能不经过治疗就能转为阴性,病毒在体内消失。

治愈性

乙肝携带者一般不可以治愈。

预防

预防措施

乙肝携带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情况,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

1、接种乙肝疫苗。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和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毛巾等私人物品。

3、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注意献血和用血安全,打耳洞、纹身等有创操作时保证仪器的规范消毒。

4、避免高危性行为。

5、医护工作者等高危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及时处理暴露性伤口,并佩戴手套,避免伤口接触到他人的血液或体液。

相关疫苗

1、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肝流行的最关键措施。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普种,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人群可加大剂量。

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属于被动免疫,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及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易感者。

饮食

饮食调理

乙肝携带者应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膳食平衡,多食用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尽量避免吃一些油腻、煎炸、烧烤等食物。

饮食建议

1、适量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比如瘦肉、鱼虾、禽肉、蛋类,牛奶、酸奶等。

2、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3、采用健康的烹调方式,比如汆、炖等。

饮食禁忌

1、忌烟酒。

2、忌暴饮暴食。

3、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

4、尽量避免吃一些油腻、煎炸、烧烤等食物。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