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病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免疫炎性疾病。以淋巴结、软组织和唾液腺损害为主,常表现为头颈部浅表无痛性肿块,表皮时有瘙痒或皮疹,亦可累及全身其他部位。临床检查可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及血浆IgE增高,部分患者可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等免疫炎性疾病。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疾病分类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头颈部等进行性、无痛性增大的包块;
2、伴皮肤瘙痒;
3、伴色素沉着;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出现头颈部进行性、无痛性增大的包块,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的患者,需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现在都有什么症状?
2、症状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
3、您有过敏史吗?
4、您还有其他的疾病吗?
5、您之前有接受过治疗吗?治疗过程怎么样?效果如何?
1、我的病情严重吗?
2、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3、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4、手术治疗有什么风险呢?
5、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能不能够治愈呢?会不会复发呢?
7、现在开始应该注意什么呢?
8、我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日常
木村病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易产生焦虑等心理,故应注意心理护理。遵医嘱按时用药,手术的患者还应做好术后护理,避免发生感染等。
1、心理特点
疾病确诊后,患者及家属从各方面迫切了解到部分疾病相关知识,认为该病属罕见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疗程长、易复发,有较多并发症等。在认识不清的状況下,患者及家属容易出现异常焦虑、紧张等心理。
2、护理要点
患者应通过向医生咨询正确认识疾病,最大程度消除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1、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良反应。
2、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1、手术创口应定期换药,保持手术切口附近清洁、干燥,并注意手术创口是否有红肿、破溃等,遵医嘱服用抗感染药物以预防感染。
2、术后第1日如无明显不适,可尝试做简单的手脚伸屈动作,防止因久卧引起的静脉血栓。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遵医嘱定期门诊复查血常规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身体不适时随时就诊。
检查
患者出现头颈部进行性、无痛性增大的包块,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特点。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液检查、CT、MRI、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主要了解包块的位置、特点等,初步判断病情。
血液检查可发现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IgE水平增高。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增加,其百分比可达10%~70%,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与肿物大小相关,肿物越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越高。
目前认为,CT、MRI等影像学对于该病的诊断仅供参考。头颈部的木村病影像学中边界模糊不清,在CT或MRI上信号至少中度增强,且伴发有局部淋巴结病变是其特征性表现。术前的CT或MRI有助于行病灶切除时的定位及明确肿物对周围软组织的累及范围。
必要时,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典型的病理改变包括:
1、组织内淋巴滤泡显著增生,生发中心形成,滤泡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伊红均质物质沉积;
2、滤泡间出现小血管增生及管壁玻璃样变和纤维化,管壁的纤维化出现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在后期逐渐被玻璃样变取代;
3、生发中心的血管化,有时可见生发中心坏死,数量不等的幼稚红细胞及嗜酸性微脓肿形成;
4、病变区域的真皮层有时可见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治疗
木村病的治疗目的是在预防复发的同时保留组织结构和功能。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或系统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
1、糖皮质激素治疗KD具有一定的效果,常用药物为泼尼松龙。但一旦停药,肿瘤则迅速增大。所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应以长期、小剂量维持治疗为主,且有助于治疗伴发的肾脏疾病。
2、环孢菌素可以抑制IL-2的生成,IL-2的表达减少抑制了T细胞的增殖和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泼尼松龙、环孢菌素
手术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因该病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多发的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手术很难完整切除,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主要用于单发、局限性病变,或者是诊断不清需要明确病理的患者。
1、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再次复发的患者,或肿物已对糖皮质激素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放射治疗。
2、病变范围广、多发且边界不清的患者,首选放疗,而且对术后或放疗后复发的患者,再次放疗仍有效。
3、最新进展认为,手术治疗加术后放疗优于手术治疗加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所以对于顽固性的患者,更适合接受放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木村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目前有文献记载的病例以亚洲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3.5∶1~9∶1,发病年龄为4~80岁,多发生于20~40岁。
病因
木村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该病可能属于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持续的抗原刺激如蚊虫叮咬,寄生虫、念珠菌、病毒感染等可能加速嗜酸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但是仍需进一步研究。
症状
木村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多发生于头颈部,如唾液腺、皮下软组织、区域淋巴结等。在眼睑、泪腺、眶周、颊部、腋窝、腹股沟、前臂、纵隔、臀部等部位也偶有发生。病变大多数表现为进行性、无痛性增大的包块,直径约1~20m,界限不清,严重时可致面部畸形,病变处皮肤可有瘙痒和色素沉着。此外,木村病有多脏器累及的可能,如肾脏等。
1、木村病患者可合并肾病,如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病、IgA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2、还可能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
3、部分患者可能伴发有湿疹、溃疡性结肠炎、血管炎、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
诊断
木村病的术前诊断较困难,而且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大部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嗜酸性粒细胞和IgE水平的增高,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改变。术中切除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血管淋巴性增生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LHE)与木村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有些相似,鉴别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1、KD好发于男性,而 ALHE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2、ALHE在西方人中发病较多,病变通常侵犯浅层皮肤,病变范围小,一般不侵犯淋巴结及腮腺,多表现为头颈部小丘疹或结节,表面有瘙痒而且易出血。
3、ALHE患者的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IgE基本正常。
4、病理上,ALHE主要是以大量厚壁血管结节状增生为主,轻到中度混合炎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几乎没有淋巴滤泡及嗜酸性微脓肿形成,而且增生的血管主要为新生的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见“上皮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及泡沫样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血管壁无玻璃样变。有时过度增生的内皮细胞还可突入血管腔内,可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阻塞。KD存在组织的纤维化,而ALHE则没有纤维化。
预后
木村病的预后一般较好,至今未有远处转移的报道。该病属于良性病变,但有较高复发率。复发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程、病变大小、单发或多发、病变边界的清晰程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等。
木村病有多脏器累及的可能,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威胁生命健康。
本病经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病复发率较高。
预防
木村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暂无特效预防方法。
饮食
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清淡饮食,可酌情食用高钙食物,忌烟酒。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1、清淡饮食,注意营养搭配。
2、补充高钙食品,如虾皮、牛奶等,防止因使用药物而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
1、避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2、避免食用过热、过硬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