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是指胃中津液不足,阴不制阳,胃肠濡润功能失常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发生与外感热邪、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有关,本病经及时药物治疗和调养,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及时,迁延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胃络瘀阻,或肺胃阴虚等变证。

主要病因

外感热邪、情志失调、脾胃素虚

其它名称

胃阴虚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症状

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而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X线钡餐、胃肠动力检测、B超、CT、电子胃镜

英文名称

deficiency of stomach yin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低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病情迁延,发展为气阴两伤,或胃络瘀阻,或肺胃阴虚等变证。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如果出现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胃脘痛、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口咽干燥、干呕等?

4、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胃脘痛、饮食减少,不思饮食这些症状?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等,以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恢复。

心理护理

1、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故要做好情志护理。

2、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易产生悲观、急燥的情绪,应保持乐观情绪,使气血流畅,增强脾胃功能。

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服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一般以上午9时、下午3时服为宜,中西药合用要注意配伍禁忌。

3、片剂、丸剂应温开水化服。中药汤剂宜久煎、热服或温服。

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新鲜、流通良好。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损伤脾胃,加重病情。

3、可采取自由卧位,年老体虚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以护养胃气。

4、经常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与平整,衣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5、定时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异味,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患者舒适。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伴发症状和诱发因素。

2、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量、次数、时间、气味及伴随症状。

3、注意观察患者进食、呕吐、腹胀、腹痛、二便及舌苔、脉象等情况。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X线钡餐、胃肠动力检测、B超、CT、电子胃镜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X线钡餐、胃肠动力检测、B超、CT、电子胃镜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胃脘疼痛胀满等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等,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是否合并感染。

2、血清学检查

包括血糖检查、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维生素B12测定以及自身抗体测定。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可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该检查对于癌前疾病及病变的诊疗也有重要作用。

影像学检查

1、电子胃镜

胃镜检查可以了解黏膜情况,并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2、X线钡餐检查

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以了解胃肠动力情况,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3、B超、CT检查

可鉴别排出肝胆疾病及腹水等病变,以协助鉴别诊断。

其他检查

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以滋养胃阴为主要原则。一般宜用甘润养阴为主,如果兼有气滞,当用理气而不伤阴药品,如绿梅花、佛手花、玫瑰花。慎防过用陈皮、香附等香燥理气药品,以免进一步耗伤胃阴。

药物治疗

1、方药:益胃汤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白芍、乌梅、甘草、谷芽、鸡内金、玫瑰花。

3、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

相关药品

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主穴选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配伍胃俞、太溪、三阴交,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治疗周期

胃阴不足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胃阴不足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病因

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热邪、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有关。胃是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机能。基本病机为胃阴为胃中津液,胃中津液不足,失于荣养、滋润,病位在胃。

基本病因

1、外感热邪

外感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被耗,耗伤胃中津液。

2、情志失调

喜、怒、忧,思、恐等精神活动,超过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引起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化火伤阴,真阴亏损,伤及胃阴,导致胃阴不足。

3、脾胃素虚

脾胃素虚,不能生化水谷精微和津液,阴精化源不足,胃失濡养,胃阴不足。

症状

总述

本病以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特征。以胃病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典型症状

1、胃病常见症状

胃中津液有滋润胃腑,促进胃气向下运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胃津不足,滋润作用减退,可出现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咽干燥,大便干结。

2、阴虚证

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的征象。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心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胃热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特异症状

胃脘中有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的感觉,或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饮食减少。

2、可见症状

胃脘隐痛,稍进食后胃胀,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形体消瘦。

3、典型舌脉

舌红少津,脉细数。

鉴别诊断

胃热与胃阴不足

胃热证多因热邪入里或过食辛辣肥腻所致,在急性热病中出现时多为病的进行期,属实热证。胃阴不足在温热病中期出现时,多为病的后期,属虚热范畴。胃热证日久不愈,可耗伤胃阴,进而由实转虚,发展为胃阴不足。两证临床上皆可见热象,胃热证为实热,症见发热,烦渴,胃脘灼痛,喜冷饮,多食易饥,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胃阴不足证为虚热,症见低热、心烦,食少或饥而不食,大便干结。胃热证还可因热邪循经上冲出现牙龈肿痛,口臭及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经及时药物治疗和调养,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及时,迁延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胃络瘀阻,或肺胃阴虚等变证。

危害性

如果治疗及时,迁延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伤,或胃络瘀阻,或肺胃阴虚等。

治愈性

本病若及时诊断,正确辨证用药,注意饮食情志调护,一般预后良好。

复发性

若引起胃阴不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护不当,可能引起病情再次发作。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热邪、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有关。因此,平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被。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情绪,克制情绪波动。

3、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软烂为宜,忌辛辣刺激类食品。

4、避免服用对胃肠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皮质激素类等。

5、加强锻炼,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

6、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果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应定期做有关检查,防止恶变。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要有节制,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软、烂、热、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根据病情注意营养搭配及饮食宜忌,辨证施食。

饮食建议

1、宜多食益胃生津食品及多饮水,如西瓜汁、梨汁、草莓、甘蔗汁等,或石斛、麦冬煎水代茶饮。

2、腹胀时应避免进食过饱和粗糙食物。

3、胃酸缺乏者,餐后可吃少许山楂片、话梅、乌梅汤等,可增加胃酸以助消化。

4、便秘者,服适量蜂蜜,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

饮食禁忌

1、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凉茶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