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thalassemia)原名地中海贫血、海洋性贫血,是由于一种或几种正常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部分或全部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皮肤苍白、乏力、易倦、黄疸、肝脾肿大、头颅大、鼻梁凹陷、眼距宽等,轻度患者多数预后较好,重度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也有死亡的风险。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疾病分类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因涉及珠蛋白基因突变的种类及其影响繁多,故本病呈现高度异质性,根据受累的的珠蛋白链命名,分为α、β、γ、δ、δβ和εγδ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而α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最常见。
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根据α基因缺失的数目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静止型(1个α基因异常)、标准型(2个α基因异常)、血红蛋白H病(3个α基因异常)以及重型(4个α基因异常)。
2、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分为静止型、轻型、中间型、重型(cooley贫血)以及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复合β珠蛋白链结构异常。
就医指南
1、有头颅大、额部隆起、鼻梁凹陷及眼距宽等异常面容。
2、经常出现头晕、乏力、易疲倦等不适。
3、伴皮肤颜色苍白或黄染。
4、发生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一般建议首先去血液内科就诊,年幼的患者可去小儿科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尽量穿宽松轻便的衣服,方便医生做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有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2、随时间推移症状有无加重?在什么情况下会加重?
3、家里还有其他人出现相似症状吗?
4、近期做过哪些检查吗?结果如何?
5、有没有服药?都有哪些药物?
6、之前接受过治疗吗?效果如何?
1、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目前需要做什么检查?
3、有哪些治疗方案?有副作用吗?
4、治疗周期需要多久?能痊愈吗?
5、治疗费用可以报销吗?
6、平时要注意什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日常合理休息,劳逸结合,适量进行户外运动,同时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平稳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手术患者术后还应密切关注自身机体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护理,有助于促进机体恢复。
1、心理特点
(1)年幼患儿因对医生和医院的恐惧,容易出现焦虑不安、哭闹不止,甚至抗拒治疗等情况;部分稍年长患者因预后和费用问题会有思想顾虑,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
(2)长期去铁胺治疗会给带来极大痛苦,使患者易产生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
(3)由于缺乏疾病知识,家属和患者常担心输血会感染疾病。
2、护理措施
(1)对年幼患儿,家长要多采用鼓动、激励的语气,激发其勇气和好胜心,有进步时可多进行表扬,以促使患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年长患者可主动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和治愈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家属可在长期去铁胺治疗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其克服消极情绪。
(3)家长和患者可主动与医生交流,了解输血的必要性和血源的安全性,从而消除心中的顾虑。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如用药期间出现了严重的身体不适,请立刻停药并就医治疗。
1、观察生命体征
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家属要密切观察其血压、心率、意识、面色及切口情况,发现异常需及时汇报医生。
2、术后活动
在病情允许时,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活动四肢关节,并逐步下床活动,以增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在医生建议下做深呼吸运动,家属还可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排痰,防止分泌物卡住气道。
1、天冷注意保暖和戴口罩,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影响疾病恢复。
2、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4、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勤开窗通风,有助于维持患者平稳心态。
5、在医生指导下做好输血和除铁治疗日记,以便了解自己的病情。
遵医嘱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含量,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
当出现皮肤苍白、乏力、易倦、头晕、黄疸、肝脾肿大、发育异常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近期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象检查、骨髓检查、血红蛋白电泳、铁代谢检查、X线、基因诊断等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变情况,明确诊断。
医生会给患者进行视诊、触诊检查,以便初步了解患者病情。
1、视诊,观察患者有无鼻梁凹陷、额头大、眼距宽等特殊面容,皮肤是否有苍白、黄染等表现。
2、触诊,嘱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用手轻轻按压腹部,检查是否有肝脾肿大等体征。
1、血象检查
多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外该检查还可明确血液中多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及红细胞大小、形态、结构等特征,有助于辅助诊断。
2、骨髓检查
有助于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明确各类细胞所占百分比,对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价值。
3、血红蛋白电泳
通过检测血红蛋白Bart和血红蛋白H含量,对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分型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胎儿血红蛋白(HBF)显著增高是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重要诊断依据。
4、铁代谢检查
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铁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浓度多数正常,而中间型及重型患者的上述数值均有异常增高,其中以重型的指标增高更为显著中,血清铁蛋白浓度常大于2000μg/L。
部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可有骨骼改变,通过X线进行检查了解骨骼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谱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等进行基因分析,可进一步做出基因诊断。
治疗
医生会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静止型和轻型患者无须特殊治疗;病情较重者可根据情况选择输血、祛铁治疗、基因活化及脾切除等方法医治;有HLA相匹配的供者,还可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1、注意休息和营养,积极预防感染,还可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E。
2、输血是本病的基础治疗。中间型α和β贫血患者适用于少量红细胞输注法,对于重型β贫血患者,医生会从早期就开始给予适量的红细胞输注,以使患儿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和防止骨骼病变。但注意本方法易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故常需同时给予祛铁治疗。
1、祛铁治疗
祛铁治疗是改善重型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的主要措施。常用药物有去铁胺、去铁酮、地拉罗司等。其中维生素C与去铁胺联合应用可加强其从尿中排铁的作用。需注意的是,虽然去铁胺副作用不大,仅有偶尔的过敏反应,但长期使用偶可导致白内障和长骨发育障碍,剂量过大时还可引起视力和听觉减退。
2、基因活化治疗
应用化学药物可增加γ基因的表达或减少α基因的表达,以改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症状,已用于临床研究的药物有羟基脲、沙利度胺、5-氮杂胞苷(5-AZC)、阿糖胞苷、白消安、异烟胼等。
去铁胺、去铁酮、地拉罗司、羟基脲、沙利度胺、5-氮杂胞苷(5-AZC)、阿糖胞苷、白消安、异烟胼、叶酸、维生素E、维生素C
1、脾切除术
应在5~6岁以后施行,适用于输血需求量逐渐增加(年输血量大于200~250ml/kg浓缩红细胞)、脾功能亢进和巨脾引起压迫症状的患者。此方法对血红蛋白H病和中间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较好,但对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效果差。
2、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根治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方法。如有HLA相配的造血干细胞供者,可作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首选方法。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常见于存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家族史人群。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以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多见,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报道,以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等地区发病率较高,在北方较为少见。
病因
由于一种或几种珠蛋白基因的突变,造成相应的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体内珠蛋白链比例失衡,引起正常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同时过剩的珠蛋白肽链在红细胞内聚集形成不稳定产物,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引发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α、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如下:
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主要为α珠蛋白基因缺失所致,少数可由α珠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或数个碱基缺失引起。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2个α珠蛋白基因,若继承了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缺陷的α珠蛋白基因,则可致α珠蛋白链合成受到部分或完全抑制,引起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其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有缺陷α基因的数目。
2、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大片基因缺失者少见,多数为β珠蛋白基因发生单个碱基改变、小缺失等突变引起。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正常β珠蛋白基因,若继承了异常基因,出现β珠蛋白链合成受抑,则可导致本病。一般单个基因受累时,病情较轻,如双基因均受累,则可表现为中或重度贫血。
症状
病情较轻患者可无异常或仅有轻微贫血症状,病情较重者可有疲乏无力、肝脾肿大、黄疸、发育异常等表现,甚至还可能导致死亡。但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差异。
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2个α基因,根据α基因缺失的数目和临床表现分为4种类型。
(1)静止型:为携带者,是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常见的类型。一般无临床表现,亦无贫血,因此在临床上常被忽略。
(2)标准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性状:无明显临床表现,多在家系调查时被发现。
(3)血红蛋白H病(中间型):临床表现为轻至中度贫血。患儿出生时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但生后1年可逐渐出现贫血、疲乏无力、肝脾大、轻度黄疸等表现。约1/3患者还可出现骨骼改变。妊娠、感染和服用氧化性药物、抗疟药物等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
(4)重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Hb 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胎儿多在妊娠30~40周时宫内死亡;若成功娩出,婴儿常表现为发育不良、明显苍白、全身水肿伴腹水,严重心肺窘迫、肝脾显著肿大,且多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因严重缺氧而死亡。
2、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1个β基因。已发现多种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常见者有:
(1)静止型:为携带者。此类通常无临床症状,仅检查有红细胞平均指数降低。
(2)轻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或有轻度贫血、黄疸及肝脾肿大,通常在家系研究或其他检查时被发现。
(3)中间型:多于幼童期出现症状,可有中度贫血,脾大表现。少数有轻度骨骼改变,性发育延迟。
(4)重型:又称cooley贫血,本型患者以明显贫血并依赖输血为特点,若不输血及时纠正严重贫血,多于5岁前死亡。患儿出生时无症状,至3~12个月开始发病,呈慢性进行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发育不良,智力迟钝,性发育障碍,轻度黄疸,且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若长期存在中度或以上贫血,还可导致骨骼变大、髓腔增宽,1岁后出现地中海贫血特殊面容,表现为头颅变大、额部隆起、颧高、鼻梁凹陷,眼距宽。若只输血而不祛铁,易并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过多的铁沉着于心肌和其他脏器而引起损害,其中最严重的为心力衰竭,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5)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复合β珠蛋白链结构异常:临床表现变化颇大,病情自轻型至重型不等。
1、铁过载
部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需长期、频繁输血治疗,使体内铁堆积过多,可能会引起心脏、肝脏等器官功能衰竭,还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等损害,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2、易感染
由于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使患者感染风险增加。
3、骨异常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除会引起脸部和颅骨发育畸形,还会使骨骼变薄变脆,出现骨质疏松,长骨甚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4、发育迟滞
贫血可能会导致成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甚至推迟青春期。
5、心脏问题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异常等表现。
诊断
医生会先询问患者一些基本情况,例如有无家族史、贫血病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及体征,并参考血象检查、骨髓检查、血红蛋白电泳、铁代谢检查、X线检查、基因诊断等多项辅助检查结果,通常可以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还常需与缺铁性贫血、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相鉴别。
1、缺铁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与缺铁性贫血有相似之处,故易被误诊。但缺铁性贫血常有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含量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铁剂治疗有效等表现,有助于鉴别。对可疑病例还可借助血红蛋白碱变性试验和血红蛋白电泳鉴别。
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临床以贫血、黄疸、脾大为三大特征性表现,与部分地中海贫血患者表现相似。但本病检查可有外周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有助于鉴别。
3、传染性肝炎或肝硬化
因HbH病贫血较轻,还伴有肝脾大、黄疸,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故易被误诊为黄疸型肝炎或肝硬化,通过病史询问、家族调查以及红细胞形态观察、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即可鉴别。
预后
本病预后状况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多数轻度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或减轻,中、重度患者若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遗传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本病可引起不同程度贫血症状,病情较重者若没有积极进行相关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3、本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发育迟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机体健康。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或减轻。
暂无大数据研究。
部分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可以获得根治。
预防
1、做好婚前检查和遗传咨询,避免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之间联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2、采用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断,可在妊娠早期对重型β和α地中海贫血胎儿作出诊断并及时终止妊娠,以避免胎儿水肿综合征的发生和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出生,这是目前预防本病有效的方法。
饮食
采用合理、均衡的饮食方案,以满足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注意减少铁的摄入,并避免刺激性食物,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
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汤品等,以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1、少吃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羊肝、动物血、瘦肉、蛋黄、菠菜等。
2、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