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扁平足

扁平足(flat foot)又称为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或消失的一种足部畸形。本病的发生跟发育异常以及慢性劳损等因素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易疲劳和疼痛。本病若不及时治疗,患者足部可能会形成固定的畸形。另外需注意的是,如足弓低平,但其下肢负重线正常,没有症状时,不属平足症,只能称之为平足。

主要病因

由先天发育异常、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

其它名称

平足症

发病部位

足部

就诊科室

骨科

常见症状

足易疲劳和酸痛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MRI(磁共振)、足印筛查

英文名称

flat foot

遗传性

可能跟遗传有关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治疗,病情可逐渐加重,发病后应及时就诊。

临床分类

临床上可分为姿态性平足症和僵硬性平足症。

1、姿态性平足症(柔韧性平足症)

本型比较常见,软组织虽然松弛,但仍保持一定的弹性,负重时足扁平,除去承受的重力,足可立即恢复正常。

2、僵硬性平足症(痉挛性平足症)

僵硬性平足症多数由于骨联合(包括软骨性及纤维性联合)所致,足跗关节间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双侧跟腱呈八字形,距骨头内移,呈半脱位,距骨内侧突出,有时合并腓骨长、短肌及第3腓骨肌痉挛。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站立或行走后出现足部疲劳或疼痛。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患者可去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足部及相关系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尽量不穿连裤袜等不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须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注意抬高患肢,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另外,日常生活中家属要注意协助患者,避免患者摔倒或滑倒。

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

2、患肢抬高,有助于血液回流。

3、在医生指导下适度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患者离床活动需有人陪护,避免摔倒。

3、患者房间应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避免患者滑倒。

复诊须知

手术矫正的扁平足患者,遵医嘱术后6~8周行X线平片检查,观察有无骨性愈合。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足部疼痛时,应及时就诊。医生首先会检查患者的足部是否有异常表现,之后为明确诊断,可能还会要求进行X线、MRI、足印筛查等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是否有足部异常。患者足部可有压痛;站立位足跟外翻,足内缘饱满,足纵弓低平或消失,舟骨结节向内侧突出。

影像学检查

1、X线

X线检查对于判断畸形严重程度与选择治疗方法很重要。X线表现为在正常负重时,X线侧位片显示距骨、舟骨、楔骨和跖骨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早期平足症可有成角出现于距舟关节处,但背屈趾后成角便消失。晚期除有成角外,可在正、侧位X线片上见到骨关节炎的表现,以距舟与跟骰关节最为明显。

2、MRI(磁共振)

可以明确骨与软组织的关系。

其他检查

足印筛查:医生在儿童足底涂布颜料,使其在白纸上留下清晰的有色足印;也有将滑石粉涂在足底,将脚印印在黑板或深色的地面上的。根据足印形状及专业的测量方法可筛查扁平足。

治疗

治疗原则

当患者出现足部疼痛等症状时需要进行治疗。可首先尝试进行保守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一般姿态性平足症长期治疗效果满意,僵硬性平足症手法不易矫正。

对因治疗

可针对致病原因,进行预防与矫正,方法包括改善工作条件,调整站立工作与休息时间,穿合适的鞋,加用足弓鞋垫,必要时作短期休息,加强体育锻炼等。

对症治疗

如果扁平足患者由于长期的步行或者剧烈运动,出现了内侧足弓的疼痛和小腿不适,可采用局部制动、足弓减压垫等方法改善局部症状。

一般治疗

处于痉挛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相关药品

暂无

手术治疗

1、僵硬性平足症,手法矫正失败者或畸形严重者,可做跟骨内移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或三关节融合等手术。

2、有先天性跟距或跟舟骨桥者可用手术切除骨桥。

其他治疗

1、柔韧性平足症

(1)功能锻炼:如用足趾行走,屈趾运动,提踵外旋运动。

(2)穿矫形鞋或矫形鞋垫:要求鞋底跟部及弓腰要窄,鞋帮要紧,鞋底腰部内侧半垫高2~3㎜,目的为恢复内纵弓,托起距骨头。

2、僵硬性平足症

康复治疗及矫形鞋不易奏效,可全麻下内翻手法矫正畸形后,石膏靴固定足于内翻内收位,5~6周后拆除石膏改穿平足矫形鞋。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该病暂无权威的发病相关数据。

好发人群

暂无权威的循证医学表明本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

总述

人足部有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前足横弓,正常人行走时足纵弓会保持一定的高度,并有很好的弹性,能够在人负重行走时缓冲体重对人体的冲击,吸收震荡,保护足部。而扁平足患者在足着地时足内侧纵弓消失,导致足弓的弹性减少或消失。引起这种足弓变化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等,先天性因素主要为发育异常,后天性因素有过度劳损、肌肉萎缩等因素。

基本病因

1、先天性因素

构成足的足骨、肌肉、韧带等结构先天发育不良可导致扁平足的发生。包括跟骨外翻畸形、垂直距骨、足舟骨结节过大、足副舟骨或副骺未融合、先天性足部韧带或肌肉松弛等。

2、后天性因素

(1)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2)长期患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5)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脑瘫等疾病遗留;

(6)体重超重或妊娠。

3、遗传

本病可能跟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症状

总述

患者表现为患足外翻,站立、行走时足弓塌陷,出现疲乏或疼痛,长时间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患者足印明显肥大,部分患者足外侧形成皮肤褶皱。根据病情的发展可分为初发期、痉挛期和强直期三期,不同时期的表现有所不同。

病情发展

临床上可将平足症的发展分为初发期、痉挛期和强直期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并无明显的界限,其病情亦不一定是按序发展,可能患者发病时即有强直期的表现,亦有病变可以停留在初发或痉挛期。

1、初发期

足部无形态上的改变,在活动或一次较劳累的工作后,感到足底发热、酸痛与乏力。有副舟骨的患者局部有轻度红肿。足部活动正常,少数有轻度内翻限制。一般经过一夜的休息,症状便可消失。

2、痉挛期

如初发期不积极治疗,有的即发展到痉挛期,腓骨长肌(位于小腿)出现强直性痉挛,由轻而重;出现跟骨外翻,前足外展,距骨头部突出于足内侧。这种畸形及早期症状如经充分休息或麻醉后便可以完全或部分消失。在此期间患者行走、站立不能持久。

3、强直期

痉挛期无适当处理,腓骨长肌由于长期痉挛而挛缩,足骨间韧带及足底部各韧带、关节囊也发生挛缩,使骨性结构形成固定的畸形。此时患者足部疼痛可能减轻,但步行、跑跳则更为困难,久之可促发腰、髋、膝关节的骨关节炎的发生。

并发症

部分患者病情严重时可有跗骨关节炎形成。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足部劳累时疼痛、行走困难等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发现足部的结构异常,一般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控制;但若长久不治,可能会形成足部的固定性畸形。

危害性

1、对于部分患者,若不在早期干预,可能有永久畸形的危险。

2、本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行走、跳跃能力。

治愈性

经过积极、恰当的治疗,患者的症状一般可以得到缓解。

预防

预防措施

可通过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本病的发生。

1、不穿不符合足部生理的鞋。

2、部分有平足,但还未有症状者,可穿矫形鞋或足弓鞋垫等来预防本病发生。

3、矫正先天性足部畸形,一旦发现患儿有直立距骨和跗骨桥即需立即治疗。

4、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5、控制体重。

饮食

饮食调理

体重超重会增加足底承重,故应注意合理饮食,减脂减重。

饮食建议

1、术后应适当给予高蛋白、高钙高磷饮食,以促进机体恢复。推荐低脂和无脂牛奶,豆浆(不含糖)、鸡蛋、瘦肉等。

2、日常应以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橄榄油、坚果类等升糖指数(GI)较低的食物为主。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