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偶发房性早搏

偶发房性早搏是指房性早搏在每分钟不超过5次。房性早搏又称为房性期前收缩,是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提前发出的异位激动。本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神经功能性因素、药物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脏病变等有关。本病发病时通常无明显症状,偶有心悸、胸闷等症状。本病一般无需治疗,预后较好。

主要病因

病因较为复杂,如神经功能性因素、药物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脏病变、炎症、缺血、缺氧等

发病部位

心脏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常见症状

偶有心悸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偶发房性早搏通常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但如果频繁出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心脏问题。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体检心电图发现异常。

2、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本病患者可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心脏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胸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医生可能会建议行血液检查,可以做好空腹准备。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症状多久了?

3、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什么原因会导致症状的发作、加重或减轻?

4、您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吗?

5、您最近有患过感染吗?有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吗?

6、您还有其他的疾病吗?

7、您平时是否有吸烟、饮酒的习惯?每天的量是多少?

8、您是否经常喝咖啡、浓茶?

9、您是否接受过治疗?治疗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是什么原因可能导致了我的症状?

3、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5、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什么呢?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效果吗?

8、治愈后会不会影响之后的生活呢?会复发吗?

9、现在开始我应该注意什么呢?

10、我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一次呢?

日常

总述

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长期失眠等可以引起偶发房性早搏,患者日常生活应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可能导致偶发房性早搏的因素。

生活管理

1、养成合理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劳逸结合,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维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3、保持轻松、愉快、平和的心态,避免激动、紧张、愤怒等情绪刺激。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5、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去往人群密集的地方,预防感染。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的心脏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心脏病变。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确定病因。

体格检查

医生主要会对患者进行心脏听诊检查,根据闻及的心率、心律、心音、杂音等情况初步诊断心脏病变。由于是偶发房性早搏,在检查期间不一定能发生房性早搏。若在检查期间发生偶发房性早搏,则可发现患者的基本心律间夹有提前搏动,其后有一较长间歇。期前收缩之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因心室充盈和搏血量减少,通常有期前收缩的心搏减弱或消失,形成漏搏。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细胞计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2、血生化

能够提示患者体内的电解质有无异常。

3、甲状腺功能

能够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有助于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心脏结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于诊断心脏疾病。

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能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解剖结构异常等。由于是偶发房性早搏,在检查心电图期间不一定能检测到。如果在检查心电图时发生房性早搏,则心电图通常有以下表现:

(1)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

(2)PR间期>0.12秒;

(3)QRS波群呈室上性,部分可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4)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2、动态心电图(holter)

若患者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可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记录24小时患者日常活动时心脏产生的电活动。能够发现偶发或某些特定情况下出现的心律失常。还可以用于检查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治疗

治疗原则

偶发房性早搏一般无需治疗,通常经过适当休息、去除刺激因素等可能有效缓解不适症状。如果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则需针对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相应的治疗。

一般治疗

保持生活规律及情绪稳定,避免可能的或确定的刺激因素,如过度劳累、嗜烟酒、浓茶、咖啡等。

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使用药物。

相关药品

暂无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目前暂无该疾病的具体发病率相关数据。

好发人群

多见于正常人。

病因

总述

偶发房性早搏发生的原因有时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可能由数种因素所致。神经功能性因素、药物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脏病变、炎症、缺血、缺氧等都可能引起偶发房性早搏。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增加等可能导致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基本病因

1、神经功能性因素

如激烈运动,精神紧张、长期失眠,过量的烟、酒、茶、咖啡等的摄入,心血管神经症等都可以导致偶发房性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疾病等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偶发房性早搏。

2、药物因素

洋地黄、酒石酸锑钾、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可引起偶发房性早搏。

3、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可导致偶发房性早搏。

4、心脏病变

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二尖瓣脱垂患者,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

5、其他

炎症、缺血、缺氧、麻醉、心导管检查、外科手术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偶发房性早搏。

危险因素

1、心血管疾病史

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室充盈压升高,左房压力增加,从而左房代偿性扩大,导致房性心律失常增多。

2、年龄

老龄化心脏的结构改变和起搏、传导功能异常,更容易发生偶发房性早搏。

症状

总述

偶发房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心律失常,多见于正常人,常不会引起自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可作出诊断,心电图特征是其主要的诊断依据。此外,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排查其病因、判断疾病严重情况。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1、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本病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而提前出现的房室交界区的异位搏动,较为少见,可发生于心脏病患者。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心悸。心电图检查发现逆行的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前,但其P'R间期<0.12秒。

2、室性期前收缩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单个或成对的心搏。偶发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无明显症状,若患者有频繁发作的室性期前收缩,多表现为心悸、心绞痛、低血压。心电图检查显示QRS波群前后无相关P波。

预后

一般预后

偶发房性早搏为临床上常见的良性心律失常,通常预后良好。由疾病引起的偶发房性早搏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

危害性

如果是由疾病所引发的偶发房性早搏,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造成频发房性早搏,进而可能发生心房扑动等疾病。

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预防

预防措施

偶发房性早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防。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疾病、避免过度刺激等。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不熬夜,均衡饮食,保持健康体重,适量运动等措施,都有助于增强体质,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2、控制慢性疾病

如果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应遵医嘱长期服药,并监测相应指标,及时复诊,控制病情进展。健康人也建议定期体检,可及时发现早期疾病征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避免过度刺激

戒烟戒酒,限制浓茶、咖啡等咖啡因摄入,管理压力和焦虑,可以减少神经兴奋,避免诱发偶发房性早搏。

饮食

饮食调理

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以清淡、营养、易消化的均衡饮食为主,应注意营养、色彩的合理搭配,以提高患者的食欲。还要注意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饮食建议

1、宜适当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之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2、宜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豆类、鲜蘑菇、芋头、菠菜、腐竹、香蕉、椰子、鲜枣等,避免低血钾。

3、宜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竹笋、红薯等。

饮食禁忌

1、少吃各种甜食,如巧克力、糖果、含糖糕点等,以免增加患者的消化负担。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和烟酒等。

3、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