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common cold with wind-heat),是普通感冒的一种,是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表证。临床常见发热重,微恶风,头胀头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咳痰,痰黄而黏,鼻塞流黄涕,口渴喜饮等症状。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生与外邪侵袭和正气虚弱等因素有关。感冒病情较轻,一般预后良好,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疾或因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恶化,入里化热,变生他病,预后相对较差。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出现鼻和咽喉部灼热、不适,鼻塞,喷嚏,流黄涕,咳嗽,口干,咽痛。
2、或有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要到中医科、呼吸内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1、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多久了?有咳嗽、咳痰吗?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鼻塞,咽痛,口渴,肌肉酸痛等?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6、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常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1、为什么会出现发热、恶寒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心情舒畅,乐观开朗有利于增强正气,祛邪外达。
2、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严重,可有心烦焦虑等表现,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1、使用中药解表药治疗感冒需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煎煮时间宜短,以保留芳香挥发有效物质。
2、风热感冒的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观察出汗、体温和伴随症状的变化。
3、服发汗药后,忌服酸醋生冷食物,以免收涩,影响发散效果,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防伤阴。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5、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注意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滥用抗菌药非但无效,反而会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紊乱,加重病情。
1、保持环境舒适、整洁。病室宜空气新鲜,避免直接吹风。
2、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室内宜通风凉爽。
3、高热的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年老体弱应注意安全,防止跌伤。
4、咳嗽或打喷嚏时勿对着他人。
5、加强皮肤护理,高热汗出较多时,及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服床单整洁干净。
6、保持大小便通畅。
1、注意观察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汗出情况、口渴的程度,咽喉是否疼痛,舌苔脉象等。
2、注意观察有无鼻塞,鼻涕的性质、颜色和量,有无咳嗽及咳痰的色、质和量等。
3、若出现大汗淋漓,口渴,发热下降又升高,心烦、饮食减少等,应注意津液耗伤,传变入里,应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可能会根据具体疾病做西医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痰液颜色、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高低、强弱,呼吸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部心肺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听诊器进行肺部听诊,来初步判断心肺功能。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2、痰液检查
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明确疾病的性质,以区别肺系炎症、肿瘤及心力衰竭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疾患。
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对肺部结构的观察比较直观,可以了解咳嗽是否由呼吸系统疾病引发。
治疗
中医认为风热感冒是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表证。治疗上要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主。但不宜发散太过,耗伤津液。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出现发热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黄芩、石膏、大青叶等。
2、若出现头胀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桑叶、菊花、蔓荆子等。
3、若出现咽喉肿痛的患者,可加用山豆根、玄参、
4、若出现咳嗽,咳痰,痰黄黏稠的患者,可加用黄芩、浙贝母、瓜蒌皮。
5、若出现口渴喜饮水的患者,可加用天花粉、知母等。
1、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竹叶、桔梗、甘草。
3、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感冒清胶囊、桑菊感冒片。
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感冒清胶囊、桑菊感冒片、芎菊上清丸、牛黄清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拔罐治疗
感冒通常选用祛风邪解表证的穴位,常用的是三大穴位,即大椎穴、肺俞、风门穴,每天选穴两个,三个穴位交替选用。拔罐的时间也很重要,大火罐吸力较强,每次5~10分钟;小罐吸力相对弱,每次10~15分钟,早、晚各1次。拔罐过程中,如感到头晕、心悸、脉搏变弱,应迅速取罐,喝一些开水,一般能够缓解。初次使用及儿童、体弱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小罐。拔罐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引起气胸。拔罐后局部有些潮红、瘙痒,不要乱抓,几小时后即可消散。
2、刮痧治疗
可以通过对体表的良性刺激,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对感冒,特别是发热、鼻塞、咽喉疼痛、头痛症状改善明显。每次刮一个部位,可反复刮2~3分钟,一般刮到皮肤偏紅并略微发紫。刮痧时力度要适中,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没作用,太重容易弄伤皮肤,以感觉刮痧的部位稍有疼痛感为宜。刮痧时,在刮的部位上搽一点洗干净的生姜,可以起到刺激毛细血管的作用,帮助祛除风寒和出痧。
风热感冒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风热感冒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人群普遍易感。
病因
本病发生与外邪侵袭和正气虚弱有关,基本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病位主要在肺卫。
1、外邪侵袭
感受风热为主的病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从而发为感冒。
2、正气虚弱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除与感邪的轻重有关以外,关键在于肺卫的功能失常。若生活起居不规律,寒暖不调或过度劳累等,致使肺卫的功能失常,遇外邪侵袭易发病。
症状
本病临床以发热重,微恶风,头胀头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咳痰,痰黄而黏,鼻塞流黄涕,口渴喜饮为主要特征。一般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性。
早期先有鼻和咽喉部灼热、不适,随后岀现鼻塞,喷嚏,流黄涕,咳嗽,口干,咽痛,症状较重者有全身不适、肌肉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通常不发热或仅有低热,病程3~7天。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诊断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流黄涕、口渴喜饮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同时应与有恶寒发热症状的风寒感冒、风温初起等相鉴别。
1、以卫表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咽痒、周身酸楚不适等。
2、病程一般3-7天,普通感冒不易传变。
3、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1、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两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塞,咽痛或红肿,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二者可以通过症状来鉴别。
2、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
风温风温早期,有类似风热感冒的症状,但普通感冒热势多不高,或不发热,全身症状不重,四时皆可发病,多不传变,易于治愈;而风温则以发热为主,全身症状显著,病情较重,传变迅速由卫及气,甚则入营入血,继发或合并他病,出现神昏、惊厥等危重证候,有明显的传染性、季节性冬春多见,病程长短不一,重者预后较差。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且容易痊愈。少数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疾导致病情恶化,老年、婴幼儿以及体质虚弱的患者,出现表邪入里化热,表现为寒战发热,或高热不退,咳嗽胸痛,甚至喘促、神志改变,预后相对较差。
1、老年、婴幼儿体质虚弱的患者,可感冒诱发其他宿疾。
2、因治疗不当可导致病情恶化,出现表邪入里,出现高热不退,胸痛,喘促、神志改变等。
本病只要能及时合理的诊断治疗,可较快痊愈。
若引起感冒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起居、寒热失调等,可能引起病情再次发作。
预防
风热感冒是可以预防的,平时注意加强锻炼,防寒保暖,流行季节预防服药,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防寒保暖,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
2、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调节能力。
4、感冒流行季节,预防服药一般可使感冒的发病率降低。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等。
饮食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鼓励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戒除烟酒。
1、饮食宜偏凉,清淡半流质,多补充水分,多吃蔬菜和水果,如西瓜、葡萄、荔枝等。
2、发热口渴的患者,可予温开水或清凉饮料,补充津液。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肥肉、奶油、蟹黄、乳制品等,以免影响脾胃运化。
2、忌食温燥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