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是指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而出现的一种病症。临床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特征表现。其发生多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出现神识昏迷等表现,预后不良。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本病可分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两大类型。
1、湿重于热
(1)湿阻膀胱
主要表现为小便不通;伴有头脑不清楚,发胀,神志不清,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苔黄白腻,脉濡。
(2)湿滞大肠
主要表现为少腹坚硬胀满,大便不通;伴有神志不清,头晕,头胀;舌苔垢腻,脉濡。
2、热重于湿
(1)膀胱湿热
主要表现为小便闭塞不通,口渴但饮水不多;伴有头胀,头脑不清楚;舌苔灰白或黄腻,脉濡数。
(2)胃肠湿热
主要表现为身热不退,胃胀,痞塞不痛;伴有恶心呕吐,腹部微痛,大便稀溏臭秽;苔黄垢腻,脉濡数。
就医指南
1、出现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等表现。
2、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出现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口渴不欲饮,小腹硬满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
9、平时有偏食肥腻、过甜等食物的习惯吗?有酗酒的习惯吗?
1、为什么会出现大小便不通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情况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规律的作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患者应适当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保持乐观,平和心境,积极配合治疗。
2、小便不通的患者,应用手轻抚腹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疼痛。
1、遵医嘱规律用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以温热服用为宜。
3、大便燥结时,可泄热通便,必要时中药灌肠,并注意大便次数。
1、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阳光充足。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3、保持会阴部的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4、当病人排尿不畅时,可采取诱导排尿,如让其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等。
5、不习惯床上排尿者,可协助坐起排尿。
1、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全身状况以及伴发症状,如有反常现象,并及时报告医生。
2、注意观察小便色泽、大便性状,腹部疼痛情况,体温变化等,若有异常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X线检查、尿常规、膀胱镜检查、肠镜检查、血常规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情绪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胀满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尿常规
可反映泌尿系统是否有感染及肾脏是否正常等。
2、血常规
观察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提示是否有炎症表现。
通过尿道X线检查,可观察尿路是否有结石。
1、膀胱镜检查
观察膀胱壁是否光滑,有无憩室、结石、肿物,膀胱容量、输尿管的开口及喷尿、喷血情况等。
2、肠镜检查
可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肠道内病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治疗
下焦湿热治疗应重在清利湿热,表现为小便不利的患者,治宜淡渗利湿,通利小便;表现为大便异常的患者,治宜导滞通腑。此外,治湿应兼顾三焦,以分消走泄,通利三焦为宜。
1、湿重于热
(1)湿阻膀胱
①方药:茯苓皮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②常用中药:茯苓皮、猪苓、生薏苡仁、通草、竹叶、大腹皮。
(2)湿滞大肠
①方药:宣清导浊汤加减。
②常用中药:蚕砂、皂荚、茯苓、猪苓、寒水石。
2、热重于湿
(1)膀胱湿热
①方药:八正散加减。
②常用中药: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2)胃肠湿热
①方药:枳实导滞汤加减。
②常用中药:枳实、大黄、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八正颗粒、癃闭舒胶囊、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还可考虑配合按摩疗法来进行治疗。可选用阴陵泉、膀胱俞穴两个穴位,需用重手法来进行按摩。可以用较大力量的点按法,在穴位局部由轻到重缓缓用力,直到局部有较强烈的酸胀感。
下焦湿热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下焦湿热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一般不会传染。
本病目前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目前暂无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
本病发生多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失职,大肠腑气不通。病位在膀胱、大肠。
1、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直犯下焦膀胱、大肠,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大肠传导失职,大便不通,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
长期过于偏食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生,阻滞中焦脾胃,日久中焦湿热传导下焦,出现下焦湿热证象。
症状
下焦湿热以水液代谢障碍和饮食传化失常为主要表现,以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为主要临床特征。具体表现根据病变的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1、病变在膀胱,以小便不通,口渴但饮水不多为主要表现。
2、病变在大肠,以大便不通,小腹坚硬胀满,拒按为主要表现。
3、若湿浊上蒙心窍,可出现头胀,头脑不清楚,甚至神志不清等表现。
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资料。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大小便不通或排出不畅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小便异常表现的膀胱湿热等进行鉴别。
膀胱湿热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属下焦部位,膀胱病属于下焦病变,下焦湿热证可包括膀胱湿热证,两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亦有区别。下焦湿热证,大多由中焦湿热下传,病变重点在大肠与膀胱,临床表现以二便的异常为主。下焦有泌别清浊,排出水液的功能,湿热之邪传入下焦,阻滞大肠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通。大肠传导失职,腑气不通,故大便干结不通、少腹胀满坚硬。湿聚于下,津不上承则口渴饮水不多,湿邪上蒙清窍故头胀,头脑不清、舌苔灰白黄腻、脉濡数。膀胱湿热证多由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所致。出现尿频、尿急、尿涩少淋漓,尿道灼痛,尿黄赤混浊或尿血,或尿中砂石或少腹拘急或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小便异常的征象。依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症状可资鉴别。
预后
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出现神志不清等湿热上蒙等表现,预后不良。
若湿热上蒙于心,可出现头胀,头脑不清楚,甚至神志不清等表现,则预后不良。
本病及时诊断,正确辨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如果引起下焦湿热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预防
本病预防应注意增强体质,饮食调护,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起居规律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生活起居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度运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平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易怒,郁郁寡欢等不良情绪,防止情绪因素引发疾病。
3、避免久居湿地而感受邪气,应保持室内干燥,阳光充足。
4、日常饮食宜搭配合理,避免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忌辛辣,油煎及肥膩的食物。禁止吸烟、饮酒及烈性饮料。
1、宜食菠菜、芹菜、慈菇、茭白等,也可食西瓜、鲜藕汁等清热利湿食品,或用车前草煎汤代茶饮。
2、多食清淡有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
3、多食易消化的食物。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病情。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动物油、油炸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避免过度饮酒,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