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阴虚

阴虚,中医病机,指阴液亏损,其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导致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候。可见于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变,常见的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症状以面颊潮红、咽干、五心烦热(自觉手足心热、心胸躁热)、潮热(每日某个特定时间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盗汗为主。见于现代医学感冒或流感后遗症(仍有咳嗽症状)、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塞、肾病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干眼症、月经不调、遗精等。

主要病因

热病、长期慢性病、情绪因素、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

其它名称

阴液亏虚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症状

面颊潮红、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舌诊、脉诊

重要提醒

日常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质燥热的食品。

日常

总述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机体正气的恢复。

心理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

用药护理

遵医嘱坚持用药。中药通常见效较慢,且治疗后仍需服药巩固。

生活管理

1、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学会及时转移不良情绪。

2、生活有规律,居住环境应安静,远离噪音。

3、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4、保持室内湿、温度适宜,室内过于干燥者,可使用加湿器。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自觉手足心热、心胸躁热,是否在每日某个特定时间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夜间睡眠时是否出汗等。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特殊护理

1、心阴虚证

按摩内关、外关、少府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2、肺阴虚证

按摩中府、太渊、三阴交、太溪,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3、肝阴虚证

按摩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4、肾阴虚证

按摩关元、太溪、三阴交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舌诊、脉诊,来判断病情。

体格检查

1、舌诊

观察舌质与舌苔变化。阴虚患者多表现为舌红少苔乏津。

2、脉诊

对患者进行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阴虚的脉象。

治疗

治疗原则

不同的证型,其治疗原则不同。心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为滋补心阴,清心安神;肺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为养阴润肺;肝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为滋养肝阴;肾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为滋补肾阴。

药物治疗

1、心阴虚证

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等。中成药可用天王补心丹。

2、肺阴虚证

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等。中成药可用养阴清肺丸。

3、肝阴虚证

补肝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木瓜、酸枣仁等。中成药可用杞菊地黄丸。

4、肾阴虚证

左归丸加减,常用中药熟地、山茱萸、山药、龟甲胶、鹿角胶、牛膝、菟丝子等。中成药可用左归丸。

相关药品

天王补心丹、沙参麦冬汤、补肝汤、左归丸

其他治疗

可选用针灸治疗,不同证型的针灸选穴如下:

1、心阴虚证

选用少海、神门、少府、内关、外关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肺阴虚证

选用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太溪、膏肓。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3、肝阴虚证

选用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4、肾阴虚证

选用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阴虚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成年女性、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常见。

病因

总述

阴虚可由于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所致,也可因情绪因素、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亏少,机体失去营养物质滋养所致。

基本病因

1、心阴虚

思虑劳神太过,耗伤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等脏器阴亏,累及于心所致。

2、肺阴虚

多由燥热伤肺,或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或平时嗜烟酒、辛辣燥热之品,或久病咳喘,老年体弱,渐至肺阴亏虚而成。

3、肝阴虚

情绪低落,心愿不达成等多种心理问题,导致肝气运行障碍,肝气郁堵,日久生出肝火,肝火不断耗损肝血,导致肝阴不足;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肾阴不足,累及肝阴。

4、肾阴虚

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或久病耗伤肾阴;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慢慢消耗殆尽,或长期慢性病,不断耗损身体正常的气血,致气血不足,不能养护肾脏,日久则出现肾阴虚;房事过于频繁,导致阴精内损;温热病后期,可消灼肾阴;气血过服温燥之品,劫夺肾阴。

症状

总述

阴虚患者由于阴液亏少,机体失去营养物质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多表现为面颊潮红、咽干、五心烦热(自觉手足心热、心胸躁热)、潮热(每日某个特定时间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盗汗。

典型症状

1、心阴虚证

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感到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面颊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2、肺阴虚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严重者失音,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深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3、肝阴虚证

头痛,头晕,目干怕光,视物模糊,急躁易怒,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颊潮红,或手足轻微抽动,舌干红,脉弦细数。

4、肾阴虚证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而痛,牙齿松动,脱发,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深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伴随症状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等证候同时存在。

1、气虚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加重。

2、血虚

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指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眼花、两目干涩,心慌,神疲,手足发麻,脉细无力。

3、津液亏虚

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皮肤枯瘪而缺乏弹性,眼前深陷,口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舌红,脉细数无力。

病情发展

阴虚进而可发展为阳虚、动风、亡阴。

1、阳虚

阴阳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当阴虚到一定程度时,阴虚不能生阳,可导致阳虚的现象,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脚甚至胳膊、腿冰凉),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精神不振等。

2、动风

由于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致。以眩晕,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

3、亡阴

长期阴液亏虚者,可发展为亡阴,即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将要枯竭。表现为身灼肢温,烦躁不安,怕热,口渴欲喝冷饮,汗出如油,汗味咸而黏,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等。

并发症

亡阴证等。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脉象、舌苔等可诊断。

鉴别诊断

阴虚属于“虚热”,需与“实热”相鉴别。实热多由于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骤,病程短,多见于形体壮实者。多表现为蒸蒸壮热,舌质老,舌苔厚腻,脉象有力。而虚热多由于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多见于形体消瘦者。表现为五心烦热,午后微热,舌质嫩,舌苔少或无苔,脉象无力。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

本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阳虚、动风、亡阴等,威胁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治愈性

一般来讲,轻症患者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逐步好转,最终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治愈率

多数轻症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调理,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长期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性生活不合理、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阴虚。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阴虚主要是增强体质、改变不良习惯等。

1、规律作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2、经常进行腰部活动,这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如经常按摩涌泉穴。

3、平时要多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4、规律饮食,注意均衡营养,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适度性生活,不勉强,不放纵。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不同证型的患者,饮食宜忌会有所差异。

饮食建议

1、心阴虚证

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物。平时可将新鲜荷叶洗净煎汤,再将荷叶汤中放入粳米、冰糖煮粥。

2、肺阴虚证

饮食宜摄入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如鸡蛋、豆腐、鸡肉等,多食用银耳、百合、梨、藕、枇杷等滋阴润肺之品。平日可用银耳或梨,加入适量冰糖,做成银耳羹或梨水,放置常温后服用。

3、肝阴虚证

饮食宜清淡,摄入高纤维、高蛋白食品,如鸡肉、蛋类、豆腐、鱼等。平日可适当选用乌鸡半只、虫草10g、当归10g、枸杞10g做乌鸡汤服用。

4、肾阴虚证

应饮食清淡,多食用鸭肉、芝麻、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平日可做芝麻核桃粥,核桃仁(少许,碾碎)、芝麻(少许)、大米适量,煮熟即可。

饮食禁忌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食品,忌狗肉、羊肉等性质燥热的食品。严禁酗酒、吸烟。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