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因为足底的肌肉受到外力的冲击,或长时间地走路或运动,引起脚掌局部肌肉劳损,导致局部肌腱或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正常行走和运动。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复发。

主要病因

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

发病部位

足部

就诊科室

骨科、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

足跟部疼痛与不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磁共振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检查

遗传性

无遗传性

重要提醒

足底筋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和运动,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出现不良影响。

临床分类

足底筋膜炎分为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和非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又分为急性足底筋膜炎和慢性筋膜炎。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当足底出现疼痛、肌紧张或运动障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诊治。

就诊科室

一般建议患者到骨科或普外科进行诊治。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症状?多久了?

2、疼痛有没有特定的发生时间?什么时候最严重的呢?

3、自疼痛出现以来,加重或缓解疼痛的因素有哪些?

4、平时是否参加锻炼?主要是什么项目?

5、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需要长时间走动或站立?

6、您之前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如何治疗的呢?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疾病?严重吗?会导致残疾吗?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疾病?

3、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4、症状会不会持续存在?会复发吗?

5、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需要进行手术吗?

6、治疗过程中会不会有风险?

7、多久可以治愈?

8、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可以正常运动和工作吗?

日常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休息,保持身心愉快,减少剧烈运动,合理用药,定期复查。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足底筋膜炎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还有可能复发,使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2、护理措施

患者可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疾病预后情况,可以多和治愈的患者多进行沟通,增加治愈的信心。家属需要理解患者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多陪伴患者进行足底肌肉的拉伸训练,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用药护理

按医嘱用药,勿自行增减药量,切勿自行用药,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注意休息,避免熬夜,睡硬板床,不宜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2、每晚可用热水泡脚并适当按摩足底,但水温不宜太高(不宜超过摄氏40度)。

3、坚持功能锻炼,注意动静结合,注意要循序渐进,避免强行活动。

4、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劳动姿势,不可过度负重,注意避免久站。

5、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

6、肥胖患者可以进行科学锻炼、减肥,减轻对足底的压迫。

病情监测

因为足底筋膜炎可复发,当患者再次出现足跟疼痛不适时,需要及时就医。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足跟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皮肤麻木、运动障碍时,需及时就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体格检查,还可根据情况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磁共振(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患者疼痛部位,检查疼痛部位是否存在结节或条索状硬块;可能按压患者足跟或足底禁摩,观察是否存在压痛。

实验室检查

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检查以及其他免疫学检查等,用以明确有无免疫因素导致的疼痛或排除感染性疾病。化验多在正常范围,但抗“O”和血沉均可增高。

影像学检查

1、X线

X线检查可检查患者足底骨骼问题,有可能会发现骨赘(骨刺),足底筋膜长期牵拉有可能出现骨刺。

2、磁共振(MRI)检查

肌筋膜属于软组织,MRI对于软组织有良好的对比度,可以显示软组织病变情况,并且MRI检查可以帮助排除、鉴别其他疾病。局部渗出液可表现长T1、长T2信号,呈条片状,边界较清。

治疗

治疗原则

足底筋膜炎常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封闭治疗等。极少部分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医生常使用普鲁卡因进行局部痛点封闭治疗,可加入醋酸泼尼松龙。

2、系统治疗

(1)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常为首选药物,可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可使用塞来昔布、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2)解除痉挛药物:局部筋肉紧张疼痛的患者可用盐酸乙哌立松等。

相关药品

普鲁卡因、醋酸泼尼松龙、塞来昔布、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盐酸乙哌立松

手术治疗

极少数久治不愈的患者可以手术治疗。手术可选择微创治疗,其中超声引导下的小针刀或者射频治疗等对于肌肉筋膜的松解治疗效果良好。也可选择开放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物理治疗

1、佩戴功能矫形鞋垫是物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日常行走、运动均可穿着矫形鞋垫,因功能矫形鞋垫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足底形态和足弓特殊的生理弯曲而制作的,将行走或运动时的足底的压力均匀分布到脚掌,因此可以达到放松足底肌肉和减轻足底筋膜张力、促进炎症的消散吸收的作用,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

2、医生也常用红外线、微波、体外超声等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1、体外冲击波疗法

是利用冲击波针对疼痛部位进行治疗,可减轻组织水肿,降低足底筋膜的张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退变组织,从而缓解疼痛。副作用可能导致青紫、肿胀、疼痛、麻木。

2、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

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到足底筋膜增厚处,因PRP含有生长因子等蛋白,可以促进足底筋膜的修复,改善疼痛症状。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发病率

普通人群中约有10%患有足底筋膜炎。

好发人群

1、年龄在40~60岁之间人群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

2、运动员、舞蹈演员、教师等长时间站立、跑步、走路的职业。

病因

总述

足底筋膜炎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机体受到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慢性劳损、创伤、免疫因素等外界不良刺激有关。超负荷压力的长期作用,可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长时间的超负荷的徒步、跑步、登山等。平足、敲足、足跟肌腱过短等足部结构异常,行走时足部着力不当,也可导致足底筋膜炎。

危险因素

1、年龄

足底筋膜炎好发年龄在40~60岁之间。

2、职业

交警、教师、舞蹈演员、长跑运动员发病风险较高。

3、其他

肥胖者会对足底产生较大的压力;糖尿病等内分泌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症状

总述

足底筋膜炎患者一般是在靠近脚跟部位或者足弓处有疼痛、肌紧张、肌痉挛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在前脚掌有痛感,严重者可出现运动障碍,走路姿势异常。

典型症状

足底筋膜炎主要表现为早期下床站立后、跑步中、跑步后或休息后再次走路时,出现足跟部的疼痛与不适症状,活动后可自行缓解,但走路时间长或较剧烈活动后,疼痛会再次加重,甚至有针扎样疼痛感向脚前部发散。

并发症

足底筋膜炎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影响走路姿势。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再结合其足跟部疼痛与不适,晨起及剧烈活动后加重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并参考X线检查和MRI检查的结果,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1、跟骨压缩性骨折

跟骨骨折主要以足跟部剧烈疼痛为主,伴有肿胀和淤斑明显,足跟不能着地行走,跟骨压痛等,与足底筋膜炎临床表现相似。可通过X线检查来进行鉴别,跟骨骨折X线显示跟骨骨小梁破坏。

2、足底脂肪垫炎或萎缩

足底脂肪垫是跟骨下方一块含有脂肪的组织,随着年龄增长,足跟脂肪垫逐渐脱水以及胶原蛋白的丢失,造成足跟脂肪垫萎缩变薄。足底脂肪垫炎与足底筋膜炎的症状类似,都会出现足底疼痛,可通过X线测量足底脂肪垫的厚度和足底筋膜炎进行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足底筋膜炎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可逐渐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会转成慢性,迁延不愈。

危害性

1、足底筋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和运动。

2、长期出现疼痛会给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愈性

本病的症状有可能自行缓解。

治愈性

经过积极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症状可消失,不会影响到正常生活。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根治性

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经过休息或诊治,可以根治。

复发性

部分患者有复发的可能。

预防

预防措施

可以通过做好日常生活管理来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发生。具体如下:

1、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2、注意气候变化,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寒湿侵袭。

3、不要长时间保持站立,不要过于劳累。

4、经常进行适度的锻炼,体育锻炼前应先做热身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在进行专业训练或强度较大运动后,还需放松足部肌肉。

5、身体过于肥胖者,应注意减肥,控制体重,以减轻肌肉负担。

饮食

饮食调理

足底筋膜炎的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保证营养丰富、均衡即可,还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忌烟酒。

饮食建议

1、饮食营养均衡,宜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

2、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3、多吃优质蛋白类食物,比如鱼肉、鸡胸肉等。

饮食禁忌

1、避免吃辛辣和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腌制食品。

2、忌烟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