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主要病因

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

发病部位

胃,脾脏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症状

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日常

总述

家长应给予患儿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以利于病情康复。

心理护理

家长应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关爱与照顾,帮助孩子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用药护理

遵医嘱坚持用药。中药通常见效较慢,且治疗后仍需服药巩固。

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居住环境应舒适、安静,注意躲避风寒。

3、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4、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口腔、眼部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口疳、眼疳。

病情监测

定期测量患儿身高和体重,观察病情变化。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在复诊时家长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等。

体格检查

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儿的情况、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脉诊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及贫血。

2、粪便隐血试验

了解患儿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3、其他

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除外肝、胆、胰、肾等疾病。

2、X线检查

胃肠X线钡餐造影检查用于了解患儿胃肠情况,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

3、CT检查

腹部CT扫描用于除外胰腺疾病、小肠和腹部血管性病变等。

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主要除外食管、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2、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的患儿,必要时,可对胃排空能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测定等。

治疗

治疗原则

消积理脾。婴儿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药物治疗

1、方药

消疳理脾汤、疳积散、肥儿丸、牛黄丸等。

2、常用加减药物

苍术、鸡内金、党参、白术、山药、炮姜、肉果等。

3、中成药

化食丸、消乳丸等。

相关药品

化食丸、消乳丸

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中脘、足三里、肝俞、四缝、神阙、气海、脾俞、太冲、三阴交等穴位。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小儿推拿

主要是沿脾经循行进行按摩,揉中脘、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3、其他

拔罐、刮痧等方法对小儿疳积也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小儿疳积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发病趋势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好发人群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病因

总述

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

1、喂养不当

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

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3、先天因素

包括受父母身体素质较差、孕期母体患病累及胎儿、孕期用药损伤胎儿等,导致孩子出生后先天体质差(多见于早产儿、难产儿),使得脾胃虚弱,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目前较为少见。

症状

总述

患儿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腹胀等。

典型症状

1、腹胀

腹部鼓胀,有时可出现疼痛。严重时可见青筋暴露。

2、食欲

食欲不振或食多且大便多。部分患儿可有呕吐酸馊乳食的表现。

3、睡眠不安

睡眠不安,可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等异常动作。

4、精神状态

精神差,烦躁爱哭,易激动。

5、全身症状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光泽。头发稀疏、没光泽。部分患儿可有低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等表现。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并发症

小儿疳积重症可出现眼疳、口疳、疳肿胀、贫血等问题。

1、眼疳

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失神、畏光,时常眨眼,眼红,眼角溃烂,严重者可导致眼球混浊,白睛生翳(一种白斑,可导致视线障碍),夜晚视物不清等。

2、口疳

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部唇部发红,烦躁哭闹,小便黄赤,可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3、疳肿胀

主要表现为足踝、眼睑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四肢水肿,小便短少,面色没有光泽,全身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

4、贫血

严重者容易导致贫血等问题。

诊断

诊断原则

通常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超声、CT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诊断依据

1、食欲差,或食多且大便多,大便时干时稀,或腹部膨胀等。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无光泽,头发稀少,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瘦弱,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恢复差,长期消瘦病史。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

鉴别诊断

1、厌食

厌食以长时期的食欲差,不喜欢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容易调理。

2、食积

食积以不想进食,腹胀,嗳气,口中异味,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形体消瘦没有疳证明显。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通常与起病原因、病情以及治疗等有关。

危害性

小儿疳积可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贫血等疾病。

治愈性

本病经恰当治疗,通常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证者,预后较差。

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儿可得到治愈。

复发性

若出现频繁哺喂、一次性喂养过多等诱因,有可能再次复发。

预防

预防措施

小儿疳积主要可通过合理喂养、防止疾病影响以及保持孕期母体健康等,进行预防。

1、合理喂养孩子,注意营养平衡。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积极防治脾胃疾病、寄生虫病,及时矫治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腰裂做好病后调养和护理。

3,女性在怀孕期间,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避免使用损害胎儿的药物。

饮食

饮食调理

由于喂养不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患儿在坚持治疗的同时,家长要科学喂养孩子,有利于症状缓解和病情康复。

饮食建议

清淡饮食,规律饮食,科学喂养孩子。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注意营养平衡及饮食卫生。以下两个药膳可供参考。

1、大麦米50克,红糖适量。将大麦米浸泡轧碎,煮粥加红糖适量。每日2次服食。

2、黄鳝一条,去内脏,加鸡内金6克,加水蒸熟,用适量酱油调味食之,治小儿疳积。

饮食禁忌

1、忌食高糖、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暴饮暴食、进食过于频繁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