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中医病机,指气与血两者都不足。又可称“气血亏虚,气血两虚”。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有活力的精微物质,血是流动于血管的红色液体,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气就是无形的阳光,血就是有形的雨露,气血贯穿人体五脏六腑,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和运转。当受到饮食不调、心理失衡、过度劳累、久病等影响,脏腑气血不足,就会出现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差,乏力,胸闷气短,说话没有力气,头晕目眩,心烦心慌,失眠等。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头痛、贫血、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失眠、更年期综合征、轻度心律不齐等。

主要病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虚弱、营养不良、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

其它名称

气血亏虚,气血两虚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症状

精神不济、乏力、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心烦心慌、失眠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望、闻、问、切

重要提醒

气血不足的患者,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应学会调整情绪,管理饮食,加强身体保健。

日常

总述

气血不足的患者,日常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应学会调整情绪,管理饮食,加强身体保健。

心理护理

1、学会倾诉,释放不良情绪。

2、避免持续高压生活,适时给身心放假,尝试旅游等。

3、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电影、跳舞等。

4、家属应多鼓励和关心患者。

用药护理

1、在正规机构,经医师指导下选方煎服中药。

2、不得私自加药和换药,避免出现药物毒副作用。

3、不迷信偏方、保健品。

生活管理

1、按摩保健

可定期找专业人员进行按摩护理。也可学习简单的自我按摩。注意按摩时手部干净、指甲不可过长。凡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烂、骨折、结核、肿瘤等,均不适宜按摩。必要时,可借助各种按摩工具或介质,如按摩棒、按摩油等。有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者,禁止进行按摩。

2、运动保健

坚持每天定时适度锻炼。锻炼形式可以为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望闻问切,必要时会建议患者做一些常规的西医学检查。

体格检查

1、医生观察患者整体气色,并询问症状、体征,该类患者往往精神差,乏力,胸闷气短,说话没有力气,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淡白,心烦心慌,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色淡。

2、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头,并进行脉诊。该类患者往往舌淡,脉细弱。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确认有无贫血等情况。

2、尿、便常规

排除有无泌尿系、消化道出血,协助诊断。

3、血液生化检查

主要是肝肾功能等,明确身体基本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对明确诊断有帮助。

病理检查

胃肠镜: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者,为排除器质性病变,医生会建议行胃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视情况可作病理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气血不足的患者,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论治,根据具体的证型症状等用药。在中医临床上对于该病治疗原则一般是气血双补。

除了用药治疗,也可以通过按摩、食疗等方法进行自我调理。

药物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

1、八珍丸

具有补气益血功效,是补益气血的基础中成药。

2、十全大补丸

为八珍丸加炙黄芪、肉桂,具有温补气血功效,用于气血两虚同时具有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的虚寒的人。

3、归脾丸

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用于气血不足兼具心悸证仲,失眠健忘等心气血不足的人。

4、人参养荣丸

本药气血双补且偏温,适用于气血两虚且体质偏寒者。

5、乌鸡白凤丸

除补气血之外,还有补肾调月经的作用,所以用于气血两虚,并且月经量少,又有肾虚症状(腰酸腿软、腰腿酸痛)的人最为合适。

相关药品

八珍丸、十全大补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乌鸡白凤丸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须专业人员操作。一般选用百会、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等穴。兼他症者,辨证配穴。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气血不足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常见于久病、年老体弱之人。

病因

总述

气血主要来源于先天储存和后天运化吸收。当这两个过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都会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若机体患一些消耗性疾病,自身气血不停损耗,也会出现气血不足。

基本病因

1、先天因素

先天体质虚弱,储备不足。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或饮食不健康,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下降,无法将饮食所含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日久气血不足

3、情绪不调

忧愁思虑太多,影响食欲,久导致脾胃受损。

(1)喜伤心:暴喜过度则会导致气血涣散,心神失养,出现神志混乱或言语、举动失常。

(2)怒伤肝:如果怒发冲冠、大怒而不能自制,会伤及肝气,促使气血大乱,表现为面色赤红、吐血甚至昏厥。

(3)思伤脾:苦思苦虑最伤脾气,脾气一伤,运化气血的功能减弱,运化功能下降,无法将饮食所含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4)忧、悲伤肺:忧、悲过度可导致肺气郁结,进而气伤阴损。

(5)恐、惊伤肾:肾是先天之本,伤及肾气,可引起机体各种异常。

4、劳累

过度劳累,导致身体透支,耗损自身。

5、疾病因素

长时间的患病,不断耗损自身正常的气血,日久导致气血不足,或曾因某些疾病失血,后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导致气血不足。

6、年龄

老年人,气血运行缓慢,代谢能力下降,也容易形成气血不足。

症状

总述

气贯穿五脏六腑,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主要作用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侵入,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当出现气虚时,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等症状。

血遍布全身血管,调养脏腑各组织,血气充足则形体健康、面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血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气充足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当出现血虚时,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症状。

典型症状

1、头发

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长得慢、干枯、发黄、掉发、开叉,表明气血不足,肝血肾气衰落。

2、眉毛

眉毛长粗、浓密、润泽的人,气血旺盛,反之眉毛稀短、细淡、枯脱者,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3、眼睛

眼白的颜色变得浑浊、发黄,有血丝,表明气血不足。

4、牙龈

牙龈与胃肠相关,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

5、耳朵

在中医学里,耳朵是健康的一把标尺,通过耳朵的形态、色泽等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气血充盈状况。耳朵呈淡淡的粉红色,且光泽、无斑点或皱纹,表明气血充足。若耳朵黯淡无光、枯燥、萎缩、斑点丛生,可能存在气血不足等情况。

6、面色/皮肤

面色红润有光泽是气血充足的表现。气血不足时,患者面色不佳,皮肤粗糙,发白、发黄甚至长斑。

7、手掌

(1)温度:气血充足手是温暖的,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冷,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2)皮肤颜色和状态:掌心白、指尖红表示目前肝气恰当,血脉旺盛,健康状态良好。手背血管不明显,有时血管部位呈凹陷状态,说明气血不足,血液流量不足。

(3)手指: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说明气血充足;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则代表气血不足。

(4)指甲:指甲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指甲上出现纵纹,说明体内寒气重、气血两亏,出现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伴随症状

1、累及心脏

常会导致心悸、心痛、心烦、气短、胸闷等症状。

2、累及大脑神经

常会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下降或意识模糊等。

3、累及肝脏

可出现脸色青灰、面部长斑、皮肤白眼球发黄等。

4、累及消化系统

肠胃功能变差、腹胀、消化不良等。

5、累及女性生殖系统

气血不足,女性体内循环就不会顺畅,更易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月经,常见症状为月经推迟、月经量偏少,甚至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的情况。

并发症

1、气阴两虚:若气血不足日久,导致阴液亏耗,可发展为气阴两虚。主要表现为烦躁、神疲乏力、气短、不愿说话、咽干口燥、午后脸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气随血脱:气血不足严重时,可出现阳气虚脱的表现。主要为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至出现晕厥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头晕眼花、口唇、眼脸色淡、手足麻木、神疲乏力等症,以及舌脉所见,即可辨为本证。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

1、儿童气血不足若未及时纠正,生长发育就会迟缓甚至停滞。

2、妇女气血不足会影响月经、白带、怀孕和生产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甚至导致早衰,更年期提前到来。

3、老年人容易形成气血不足,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活动不利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偏瘫。

治愈性

一般来讲,轻症患者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过治疗调理,大部分症状可缓解,从而获得治愈。

根治性

难以根治。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长期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气血不足。

预防

预防措施

1、坚持睡前泡脚

(1)泡脚要掌握住水温,水不宜过烫,40~50℃是最佳温度。

(2)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泡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2、避免过劳伤气血

(1)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工作一段时间,适当做眼保健操或眺望远方。

(2)劳逸结合,久坐后注意活动颈椎、腰椎。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3、注意保暖、避免寒湿

(1)不要贪凉,夏天过度吹空调。

(2)根据气温,及时添加衣物。

(3)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寒凉之物。

(4)不要经常淋雨。

(5)洗完头及时吹干,避免吹冷风。

(6)游泳注意水温。

(7)保护容易受凉的部位,如口鼻、胸腹部、肚脐、后背、脚心。

4、其他

(1)学会自我释放情绪、调节心态。

(2)戒烟限酒。

(3)避免过度纵欲。

(4)日常注意锻炼,强身健体。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宜富有营养并易于消化吸收,如瘦肉、鱼类、豆类、大枣、桂圆、山药等以补益气血,增加抵抗力。

2、选用适量莲子、红枣,或适量花生、山药,或适量黑米、核桃做成粥,煮熟即可服用。

3、平时选用党参5g、西洋参5g做代茶饮服用。

饮食禁忌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品。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