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

心火的含义有很多。心火作为一病证名,主要是指心热火旺的病变,有虚实之分。又因为心在五行中属火,故心火又可代指心这一脏腑。此外,心火还可被视为一推拿部位。在此,主要将心火作为病变而加以介绍。传统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又主神志,其开窍于舌。故存在心火者常以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神昏谵语等。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若患者突然出现神识不清、狂躁谵语,吐血、鼻出血等情况,应立即处理,必要时可到急诊处理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1、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燥咽干;
2、伴心烦、失眠多梦;
3、伴小便短赤;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出现神志不清等情况者,需立即到急诊科处理。
2、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少等症状,怀疑有心火者,可到中医科就医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都有哪些不适?是否感觉烦躁、失眠多梦、小便短赤等?
2、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加重?哪些情况下症状会减轻?
3、平时的饮食情况如何?是不是特别爱吃辛辣刺激食物?
4、最近饮食是否存在大鱼大肉的情况?是否服用了什么保健品?
5、平时作息规律吗?是否爱熬夜?
6、生活、工作压力大吗?是否长期焦虑、抑郁?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是心火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进行哪些治疗?大概需要服药多久?
4、治疗后是否还会复发?
5、我平时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饮食禁忌吗?
6、我是否需要复查?多久复查一次?
日常
有心火的患者应避免熬夜,增加户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精神因素是导致心火的原因之一。患者多因久病而存在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与病证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患者应注意调节自身情绪,遇事要心平气和,保持情绪稳定。适当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多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1、治疗实火的药物,多为寒凉药,不宜长时间服用。孕妇慎用。
2、由于天王补心丹中含有朱砂,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生活要有规律,改变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2、适当进行锻炼,建议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3、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西医听诊、相关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脑电图、多导睡眠图等。
1、望诊
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颈项躯体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必要时进行排出物的望诊。
2、闻诊
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个方面。医生主要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寒热、问二便等。
4、切诊
主要是进行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心火的脉象。
5、其他
根据患者的就诊原因不同,可能还需要进行西医听诊、相关神经系统检查等。
1、血常规
了解血液浓度变化及有无感染、炎症等。有出血者,还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等。
2、其他
包括凝血功能检查、血生化、相关免疫学检查等。
X线、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脑部、心脏等器质性病变。
1、心电图
可以反映心脏电活动情况,为心脏疾病提供诊断依据。
2、脑电图
是了解失眠的重要方法,应用脑电图进行睡眠过程监测,可发现睡眠时异常的脑电活动。
3、多导睡眠图
可全面评估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中呼吸暂停、低氧情况及心电和血压的变化等,为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提供诊断依据。
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心火因其有虚实之分,其治法和用药也会有所差异。如实火治宜清心泻火;虚火治宜滋补心阴,清心安神。
1、实火
(1)方药:导赤散等。
(2)常用中药:生地黄、木通、生甘草等。
(3)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等。
2、虚火
(1)方药:天王补心丹等。
(2)常用中药: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等。
(3)中成药:天王补心丹等。
牛黄清心丸、天王补心丹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针刺、推拿、刮痧等疗法,对治疗心火也可有一定的效果。医生一般选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来进行操作。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不会传染。
目前暂无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
心火的形成,主要与外邪侵袭、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
1、外邪侵袭
(1)温热之邪侵入机体,聚集于心,最终形成心火。
(2)火热之邪侵入机体,灼伤心阴,造成阴虚火旺,即心之虚火。
2、饮食因素
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或温补之品,若机体未能完全地吸收代谢,则剩余的物质蕴积在体内,日久可化生为火邪,形成心火。
3、精神因素
(1)长期情绪抑郁,可导致心气郁结,日久则化生为火邪,形成心火。
(2)长期忧思、焦虑,可悄悄耗伤心阴,使得心阴亏虚而出现虚火上炎的表现。
4、其他
若患者肝肾阴亏,使得心脏得不到足够的供养,容易累及心阴而导致心阴亏虚,出现阴虚火旺之象。
症状
有心火者,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主要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口干、心烦、小便短赤等症状。可分为虚实两种,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1、实火
实火可表现为心烦易怒、失眠、反复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狂躁谵语、神识不清,吐血、鼻出血等。可伴发热、口渴、面红舌赤,苔黄脉数。
2、虚火
虚火主要表现为潮热(热感由面或胸开始,蔓延至全身)、盗汗、失眠多梦、心悸、心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形体消瘦、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若病情迁延 ,心火可下移至小肠或者火邪累及其他脏腑,出现相关不适表现。
诊断
通常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特别要注意患者的睡眠情况。必要时,可结合相关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来帮助明确病因,判断病情。
1、肝火
肝火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咽疼、胁肋疼痛、急躁易怒、便秘尿黄等。
2、肺火
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3、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4、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预后
心火的转归及预后,与其病因、病情的轻重、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心火者常可出现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等不适,严重者甚至可出现神识不清、狂躁谵语、出血等情况。
2、若病情迁延 ,心火可下移至小肠或者火邪累及其他脏腑,进而出现相关不适表现。
病情较轻者,经及时诊断并治疗,一般可治愈。若失治误治,病情较重,可造成症状反复、绵延不愈,需长期调理。
多数轻症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情绪失调、饮食不合理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引发心火。
预防
预防心火主要包括规律饮食、注意保暖、增强体质等。
1、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健康饮食,要注意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温补之品。
3、坚持体育锻炼,量力而行,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慢跑等运动。
4、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忧思、抑郁过度。
5、在高温、炎热的环境下,应做好相关防护措施。
饮食
心火患者饮食宜清淡、凉润,多饮水,建议每日早晨饮冷开水一杯。避免食用温热食物。
1、建议多吃绿豆、百合、莲子、赤小豆、穿心莲、梨、荸荠、空心菜、油麦菜、茼蒿、苦瓜、苦菊、苦菜等。
2、可用金银花、莲子心、竹叶或蒲公英等泡水,代茶饮。
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少吃或不吃热性食品,如橘子、荔枝、葡萄、榴莲、桂圆、生姜、大蒜、辣椒、花椒、酒类、羊肉、狗肉等。但也要避免过食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