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骨折

骨折(fracture)指外力作用导致的骨的完整性中断或连续性丧失,偶与与骨骼疾病有关。临床表现为患处出血、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骨折轻微者一般预后良好,而较为严重的骨折可能会导致相关部位的功能受损,甚至导致死亡。可通过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治疗。

主要病因

由骨骼经受不适当的外力所致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骨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出血、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反常运动、骨擦音、骨擦感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X线、CT、核磁共振(MRI)

疾病分类

损伤

相关中医疾病

骨伤

英文名称

fracture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可致死,发生骨折后应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

1、根据致病原因分类

(1)创伤性骨折: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造成骨折。

(2)病理性骨折:骨髓炎、骨肿瘤等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

2、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3、根据骨折线的情况分类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

(2)完全骨折:骨折线通过骨膜及骨质全部,使骨折端完全分离者。

4、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形骨折等。

(2)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等。

5、按照骨折在骨骼上的解剖部位分类

(1)骨干骨折:指长管状骨骨干部位的骨折。

(2)关节内骨折:骨折线波及关节表面(关节囊肉)的骨折。

(3)干酷端骨折:指长骨两端的干酯部的骨折,当骨折线波及关节面时则为关节内骨折。

(4)骨折脱位:即骨折与邻近关节脱位同时存在。

(5)骨骼损伤:指儿童骨骼部受累。

(6)软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的特殊类型,需要借助关节镜或MRI检查等才能够确诊。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出现开放性骨折损伤;

2、外伤后出现休克;

3、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受到外力后患处持续疼痛;

2、肢体活动受限制;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症状较轻,则可前往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前往就诊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对患肢的制动以免加重病情。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出现前有过外伤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3、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4、需要做手术么?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骨折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大,易产生负面情绪,应予调节和疏导,在复健过程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循序渐进,避免进一步损伤。

心理护理

骨折使患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常担心骨折愈合后是否影响日常活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现象,尤其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应进行陪护,与患者交谈,进行安慰和鼓励,要协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生活管理

1、避免劳累,避免过多、动作过大的活动患肢。

2、要注意患处的清洁,有外固定的需按时消毒。

3、穿透气衣物,保持患处通风干燥。

复诊须知

遵医嘱进行复诊,评估骨折恢复情况,复诊常规行X线检查,据损伤严重程度亦可行CT检查。

特殊护理

1、功能锻炼

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患肢迅速恢复正常功能。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遵循动静相结合、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防止一些并发症发生。

2、功能锻炼方法

(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患肢局部肿胀、疼痛,骨折端容易再发生移位,软组织正处于修复阶段,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使患肢肌肉作舒缩活动。例如前臂骨折时,可作轻微的握掌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作肌肉舒缩活动,腕、肘关节不活动,而身体其他各部关节均应进行功能锻炼。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2)骨折中期(两周以后),患肢肿胀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正在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功能锻炼的形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并在健肢或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处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在外固定架的支持下,胫腓骨骨折的患者可以自由伸屈下肢各关节。又如股骨骨折,在小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的情况下,可进行撑臂抬臀,伸屈髋、膝等活动。

(3)骨折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使各关节能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创伤后患处出血、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患处体格检查,如出现阳性体征,为进一步诊断,医生还会要求查血常规和X线、CT,必要时行MRI判断周围组织受损情况。

体格检查

1、视诊

医生会观察病肢外形是否有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看患肢是否有肿胀、皮肤发亮、水疱及皮下瘀斑,会观察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活动。

2、触诊

医生会从骨折远处向骨折处挤压,在骨折处或骨折外的地方发现局限性压痛,借此可以诊断深部骨折及其部位。例如骨盆骨折时,用两手轻轻挤压两髂骨翼,可在骨折处引起疼痛;会叩击患处,如果出现叩击痛,对股骨颈嵌插性骨折、舟状骨骨折等关节内骨折的发现有重要价值。

3、神经血管检查

医生会对受伤部位以下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检查,以判定有无神经损伤及其受损的程度与范围等。临床上以桡骨干骨折后桡神经受累机会较多。对于四肢腕、踝部以上的骨折,医生会检查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有无搏动及其是否弱等,以除外四肢血管伤。

实验室检查

若有大出血,血常规检查中可见血红蛋白降低,根据骨折的程度不同,24小时后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或略有增加,血细胞沉降率也可略升高。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是骨折首选且常规进行的检查。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平片检查也很有必要,可以帮助了解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端移位情况,对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CT

CT检查对于关节内骨折、复杂骨折(如骨盆、髋白骨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CT或CT重建能够准确判断骨折块的大小、数量,关节面的损伤、端陷程度,为术前的规划、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

3、核磁共振(MRI)

MR检查可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比如脊髓损伤的程度及其与椎骨骨折的关系,肩、髋及膝关节内韧带的损伤情况,以及关节囊的状态等,也可用于一些隐匿性骨折的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对于严重或开放性骨折需进行抢救休克、止血等紧急处理。内固定术后一般需辅助石膏绷带固定。

对症治疗

1、对于开放性伤口予以清创,将污染的创口,经过清洗、消毒,然后切除创缘、清除异物,切除坏死和失去活力的组织,使之变成清洁的创口。

2、对于伤口出血,予以加压包扎必要时止血带止血。

急性期治疗

骨折的急性期主要是指严重的骨折或开放性骨折,如骨盆骨折、股骨骨折、骨折刺穿皮肤等。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大出血等症状。

1、抢救生命

首先检查病人全身情况,对于发生休克、昏迷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输血、输液等支持治疗;同时,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保护患肢

(1)绝大多数伤口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大血管出血,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最好使用充气止血带,并应记录所用压力和时间。创口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予以包扎,以减少再污染。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又未压迫重要血管、神经者,不应将其复位,以免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

(2)妥善固定是骨折急救的重要措施。凡疑有骨折者,均应按骨折处理。闭合性骨折者,急救时避免过多地搬动病肢,增加疼痛。若病肢肿胀严重,可用剪刀将病肢衣袖和裤脚剪开,减轻压迫。骨折有明显畸形并有穿破软组织或损伤附近重要血管神经的危险时,可适当牵引病肢,待稳定后再行固定。

一般治疗

1、小夹板

适用于四肢闭合性、无移位、稳定性骨折。

2、骨科固定支具

适用于四肢闭合性的稳定性骨折,尤其是四肢稳定性骨折、青枝骨折及关节软组织损伤。

3、石膏绷带

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某些部位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畸形矫正后维持矫形位置和骨关节融合手术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病肢的固定等情况。

4、头颈及外展支具固定

前者主要用于颈椎损伤,后者用于肩关节周围骨折、肱骨骨折及臂丛神经损伤等。

5、持续牵引

持续牵引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股骨骨折、胫骨骨折。

药物治疗

1、镇痛

吗啡、曲马多等,可适用于术后疼痛剧烈的病人。

2、抗感染

(1)建议使用广谱抗生素,通常是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2)对有革兰阴性细菌严重污染危险的损伤需加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如果有厌氧菌感染可能的,推荐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或对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

相关药品

吗啡、曲马多、青霉素

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适应症:①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入或手法复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好,影响关节功能者。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而严重影响功能者。②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不能用外固定者。③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④陈旧性移位骨折。⑤指因外观需要进行解剖对位的骨折,或因职业需要行内固定早期活动的骨折等,均可酌情选择开放复位。

(2)内固定是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加压钢板或带锁髓内钉等,将已复位的骨折予以固定。

2、截肢术

(1)适应症:①成人胫神经彻底毁损;挤压伤伴热缺血时间>6小时。②严重多发伤;严重的同侧损伤;预期行多次软组织延长和重建。

(2)还需通过对骨骼和软组织损伤、休克、局部缺血以及年龄4个方面进行评估。

3、植骨术

(1)适应症:①对于广泛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合并血管、神损伤,伤口严重污染,骨折为粉碎性和节段性缺损的开放性骨折,如果术后3-6周仍未见早期骨痴形成,应尽早植骨。②术后未见早期骨痴形成若超过12周,则可能导致内固定失败,必须行植骨术。

(2)时机需依据软组织缺损部位和严重度而定。

中医治疗

1、中医对内服、外敷药物的应用原则是根据骨折愈合过程的各阶段来用药,再结合全身症状辨证施治。

2、早期应使用行气活血法,在原始骨痂形成期应用和血、养血药,塑形期则应固本培气,强筋健骨为主。外用药第1-2周以活血散瘀、和血生新为治则的敷贴药膏,后期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可用熏洗药物,通过内服、外敷药物的应用,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3、用药也不能截然划分,还要结合临床特点,对症用药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病因

总述

骨折是由创伤所致的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或丧失,多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拉伤、积累劳损、骨骼疾病有关。

基本病因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

2、间接暴力

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肌肉拉力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可拉断肌肉附着处的骨质。

4、积累劳损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伤力(例如远距离行军),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骨折无移位,但愈合慢。

危险因素

骨髓炎、骨肿瘤等病变可造成骨质疏松,使骨骼变脆,使得骨骼在正常活动或遭受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

症状

总述

轻微的骨折一般只引起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而严重骨折和多发性骨折还可导致发热、休克等症状。

典型症状

1、疼痛

骨折局部出现剧烈疼痛,特别是移动病肢时加剧,伴明显压痛。

2、局部肿胀

骨折时,骨髓、骨膜以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处形成血肿,以及软组织损伤所致水肿,致患处局部肿胀。

3、功能障碍

局部肿胀或疼痛使病肢活动受限。若为完全性骨折,可使受伤肢体活动功能完全丧失。

4、骨擦音或骨擦感

两骨折段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

伴随症状

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但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如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血肿吸收时可伴有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1)休克

严重创伤、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器官损伤所致。

(2)脂肪栓塞综合征

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同时,在肺灌注不良时,发生肺出血、肺不张和低血氧。临床上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绀,胸片显示广泛性肺实变。动脉低血氧可致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和死亡。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肋骨骨折时,骨折端可使肋间血管及肺组织损伤,出现气胸、血胸或血气胸,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膀胱和尿道损伤:由骨盆骨折所致,尿外渗引起下腹部、会阴区疼痛、肿胀以及血尿、排尿困难;还可能引起肝、脾、直肠等器官的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股骨髁上骨折,远侧骨折端可致腘动脉损伤;胫骨上段骨折可致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侧骨折端易造成肱动脉损伤。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贴肱骨行走的桡神经。脊柱颈段和胸腰段脊柱骨折和脱位可并发脊髓损伤。

(5)骨筋膜室综合征

是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多由创伤骨折后骨筋膜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所致。常并发肌红蛋白尿,治疗时应予以足量补液促进排尿,如果筋膜室压力大于30mmHg,需及时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

2、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主要发生于因骨折而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特别是老人。

(2)压疮

严重创伤骨折,长期卧床不起,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形成压疮。特别是截瘫病人,不仅更易发生压疮,而且发生后难以治愈,常成为全身感染的来源。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易导致血栓形成。

(4)感染

开放性骨折,特别是污染较重或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者,若清创不彻底,坏死组织残留或软组织覆盖不佳,导致骨外露,可能发生感染。处理不当还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

又称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血肿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常见于肘关节。

(6)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未能达解剖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致使关节负重时出现疼痛。

(7)关节僵硬

病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发生纤维粘连,同时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8)急性骨萎缩

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疼痛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好发于手、足骨折后,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疼痛与损伤程度不一致,随临近关节活动而加剧,局部有烧灼感。表现为早期皮温升高,水肿及汗毛、指甲生长加快,随之皮温低、多汗、皮肤光滑,汗毛脱落。手或足肿胀、僵硬、寒冷、略呈青紫达数月之久。

(9)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可破坏某一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从而该骨折端发生缺血性坏死。常见的有腕舟状骨骨折后近侧骨折端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

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一旦发生则难以治疗,效果极差,常致严重残疾。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或爪形足。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患处具有骨折特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摩擦感或摩擦音)之一即可诊断。但有些骨折如裂缝骨折、嵌插骨折、脊柱骨折及骨盆骨折,没有上述三个典型的骨折特有体征,在进行x线平片检查、CT或MR检查后可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

2、体征

出现骨折的专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3、X线检查

可见骨折线。

鉴别诊断

骨折出现畸形时应和关节脱位相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骨折的愈合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骨折类型和数量、患处血液供应以及是否有感染有关。一般预后可。

危害性

骨折可造成身体活动障碍与畸形,一些严重情况还可导致死亡。

自愈性

儿童的青枝骨折及成人的无移位骨折适当制动可自愈。

治愈性

骨折可通过积极的复位、固定及康复训练治愈。

治愈率

绝大多数可治愈。

后遗症

局部肌肉的疼痛、肿胀、僵硬及活动功能的障碍。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主要与创伤和骨骼疾病有关,使用交通工具时系好安全带、户外运动时使用防护装置可减少创伤;中老年人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增强骨质。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应营养均衡,适当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等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

饮食建议

1、骨折初,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适宜吃新鲜瓜果蔬菜、豆制品、鱼汤等。

2、经过治疗,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A、蛋白质,有助于骨痂生长。

3、适宜吃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在饭后吃香蕉、健胃消食片等,促进肠胃消化吸收。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酗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