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疹块”,也有称“风团”、“风疙瘩”,是由各种食物、药物或其他因素刺激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发生局部水肿,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团块状隆起,鲜红色或苍白色,伴明显瘙痒。

主要病因

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情绪波动、免疫功能失衡

其它名称

风疹块、风团、风疙瘩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皮肤瘙痒、风团、烧灼感或刺痛感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皮肤点刺试验、皮肤划痕试验

相关中医疾病

风疹块、瘾疹

英文名称

urticaria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因为部分患者有荨麻疹家族史

重要提醒

可反复发作。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病程等特征,可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不受外力影响自然发生)和诱导性荨麻疹(即由其他因素诱导发作的荨麻疹)。诱导性荨麻疹又包括物理性荨麻疹和非物理性荨麻疹。

1、自发性荨麻疹

急性自发性荨麻疹:风团持续发作≤ 6 周。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指风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6 周,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

2、物理性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皮肤被划伤后,划痕处出现线条状隆起。

(2)寒冷性荨麻疹(冷接触性荨麻疹):接触冷的物体(冷风、冷水、冷空气),在接触部位形成荨麻疹。

(3)日光性荨麻疹: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后出现。

(4)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垂直受压后 0.5~24 小时后出现红斑样水肿,位于皮肤深部。

(5)热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局部皮肤受热后形成风团。

(6)振动性血管性水肿(振动性荨麻疹):皮肤受振动刺激后数分钟内出现。

(7)胆碱能性荨麻疹:运动、食入辛辣食物或情绪激动,导致体温升高时出现。

3、非物理性

(1)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特殊物质后出现。

(2)水源性荨麻疹:接触水后发生风团。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出现大面积的荨麻疹,伴以下情况,需紧急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1、巨大荨麻疹,多部位荨麻疹;

2、呼吸困难、喉咙紧绷或呼吸道闭合的感觉;

3、声音嘶哑或说话困难;

4、嘴唇、舌头或喉咙肿胀;

5、恶心、腹痛或呕吐;

6、心动过速或脉搏快;

7、焦虑或头晕、意识丧失;

8、其它危急情况。

门诊指征

1、长期反复发作风团,病程超过6周以上,常达数月或数年;

2、怀疑与一些药物、食物、酒精、日光、冷风等接触史有关;

3、伴有局部瘙痒、灼痛、麻木感;

4、皮疹迟迟不愈;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急诊指征,应前往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者,须于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去涂抹药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这种皮损多久了?

2、您觉得皮损瘙痒么?

3、您都有哪些部位出现这些皮损?

4、您皮疹的出现是持续性、间断性,还是偶发的?

5、自从您发现皮损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么?

6、除了皮损,您还有其他不适么?

7、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您之前治疗过么?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您对什么过敏么?

10、您最近有进行疫苗接种或使用了什么药物么?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皮损?

2、我的情况严重么?

3、这些皮损多久会消退,消退后会留有痕迹么?

4、我的皮损会传染么?

5、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8、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9、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10、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荨麻疹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平时应做好皮肤的清洁管理,遵医嘱服用药物,避免接触过敏源等。

心理护理

1、部分荨麻疹发病原因不明,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瘙痒剧烈,虽然不危及生命,但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对其生活影响很大。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会担心自己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这些都会使患者感到恐惧,家属、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学习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恐惧。

3、荨麻疹全身泛发皮疹、发无定处,使得面部及其他可被别人观察到部位的皮肤出现皮疹,患者感到自卑从而不愿与人交流使自己感到孤单。患者应多与家属进行会面交谈,多与病友互相交流治病心得,可通过读书、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

生活管理

1、避免在家中饲养宠物,外出时也尽量避免与宠物接触。

2、注意屋内卫生,擦拭物品时应选用浸湿过的毛巾,以免尘螨吸入体内,引发过敏反应。

3、春夏季出门应带口罩,尽量避免去花、虫较多的地方,如公园等,因花草类植物也是主要过敏原。

4、勤晒被褥,因螨虫对紫外线较为敏感,紫外线照射可以直接杀死螨虫,但应注意在晾晒被褥及衣服时不可隔着玻璃,因玻璃可阻挡紫外线强度,所以应到室外阳光充足的空地处晾晒,最佳时间为12:00-14:00,这时紫外线强度最佳,回收被褥及衣服时应先拍打后再回收,以免尘土及昆虫遗留在被褥及衣服上,加重病情。被褥及衣物应选用纯棉柔软的材质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引起瘙痒,使皮疹加重。

5、荨麻疹患者皮肤瘙痒剧烈,在夜间睡眠期间无意识的抓挠皮肤,使皮肤破损易发生感染,所以必须勤换衣服并按时消毒,以免发生皮肤感染。

6、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及湿度,冬季从室内外出时要适当增添衣服,避免受凉。

7、夏季避免在户外及阳光直接照射处长时间逗留,做好防晒措施,选用刺激性小、化学物质少的防晒喷雾,最好使用防紫外线的雨伞等外用物品或穿长袖衣裤,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化学物质。

8、在四季中荨麻疹患者都应做好防止蚊虫叮咬的措施,在夏季应慎用防蚊虫物品,因慢性荨麻疹患者皮肤泛发皮疹,对刺激性的物质较为敏感,防蚊虫用品化学物质较多,刺激性较大,在使用防蚊虫用品时应避免在皮肤上直接涂抹或喷洒防蚊虫试剂,可选用防蚊贴等,这样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避免皮疹加重。在室内无人时喷洒驱虫喷雾,但对吸入性物质过敏患者不应使用此种方法,可改用蚊帐等。

检查

预计检查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必要时可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怀疑有变应原引起的荨麻疹患者,医生可能建议做点刺试验和血液IgE检测;怀疑物理性荨麻疹者,医生可能建议做冷热试验等;对于反复发作、病程长、药物疗效不佳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开展各项血液检查来寻找病因。

实验室检查

如临床症状诊断有困难或进一步要寻找病因可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

1、疑为风湿病引起荨麻疹者可检查血沉、抗核抗体等,血清补体测定、皮肤活检对有补体活化参与所致荨麻疹的诊断有帮助。

2、对寒冷性荨麻疹应检查梅毒血清试验,测定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抗核抗体等检查。

3、日光性荨麻疹应检查粪、尿卟啉等,应注意与SLE相区别。

4、疑与感染有关,或体检时肝大或病史存在肝炎史,可行血常规、乙肝抗原、抗体检查、大便虫卵、真菌。

5、如怀疑有甲状腺疾病应作抗微粒体甲状腺抗体相关检查。

6、如怀疑吸入或食入过敏者,应行变应原检查,如为阳性可作脱敏治疗。

7、血清病性荨麻疹患者有发热和关节痛,应检查血沉,如血沉正常有重要诊断价值。

8、荨麻疹性血管炎发作时除有明显的低补体血症,血清Cl的亚单位Cla明显降低、C4、C2和Cg中度至重度降低、血清中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和低分子量Clq沉淀素。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皮肤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9、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可检测自身抗体,血管性水肿尤其是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应作血清补体检查,应首先作补体第4成分测定(C4),如C4低下则可能有补体第一成分酯酶抑制物(ClINH)缺乏可能,在发作期C4明显低于正常,在缓解期也低于正常,即使无家族史也可确诊本病。反之,C4正常即可否认本病。

其他检查

疑与感染有关,或体检时肝大或病史存在肝炎史,行病灶部位X线等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荨麻疹目前主要通过抗组胺药物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荨麻疹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为祛除诱发荨麻疹的病因,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很难明确病因。故医生会尽可能详细的询问病史,发现并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怀疑冷、热、压力、振动等物理性刺激诱导者,积极脱离和避免刺激;怀疑药物导致者,停止和避免使用该类药物,用其他药物替代治疗;怀疑感染或炎症导致者,进行抗感染、抗炎治疗;怀疑与食物相关者,应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物过敏原并加以避免。

急性期治疗

伴有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的荨麻疹患者,应急救处理,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激素治疗、抗休克治疗等。

药物治疗

急性荨麻疹,去除病因后,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不能控制症状时,联合激素治疗。慢性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在首选药物常规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更换药品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以上无效时,考虑环孢素、生物制剂、糖皮质激素、光疗等。

1、抗组胺药

一般首选第二代无镇静或低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阿伐斯汀、依匹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奥洛他定。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虽然疗效确切,但是具有中枢镇静、抗胆碱能等不良反应,被限制使用。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目前并无绝对安全可靠的药物针对孕妇。必须用药时,可首先考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

(2)哺乳期妇女,抗组胺药可通过乳汁被婴儿吸入,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应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因为它可引起婴儿嗜睡、食欲低下等不良反应。

(3)儿童患者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

(4)老年人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因为第一代可引起跌倒风险、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2、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因其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患者。还有一种药物,如他克莫司。

3、抗炎药物

对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口服泼尼松有助于减轻肿胀、发红和瘙痒。一般不在慢性荨麻疹中常规使用。

4、H2受体拮抗剂

可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

5、抗白三烯药物

可与抗组胺药联用,如孟鲁司特、曲尼司特、扎鲁司特。

6、生物制剂

如奥马珠单抗(抗IgE单抗),对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7、止痒液、炉甘石洗剂、遮光剂

夏季可选用止痒液、炉甘石洗剂,冬季则选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日光性荨麻疹还可以局部使用遮光剂。

8、其他

在抗组胺药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荨麻疹可联合使用不同药物。

(1)皮肤划痕症可联合使用酮替芬。

(2)寒冷性荨麻疹可联合使用赛庚啶、多塞平。

(3)胆碱能性荨麻疹可联合使用达那唑、酮替芬。

(4)日光性荨麻疹可联合使用羟氯喹。

(5)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氨苯砜或柳氮磺吡啶等治疗。

相关药品

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阿伐斯汀、依匹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奥洛他定、环孢素、他克莫司、泼尼松、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孟鲁司特、曲尼司特、扎鲁司特、奥马珠单抗、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霜

中医治疗

中医疗法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辨证施治。

1、风热证

风团为红色,用手触摸有灼热感,患者常自觉瘙痒,遇热加剧,冷则有所缓解。应疏风清热止痒。

2、风寒证

风团颜色为淡红,有瘙痒的感觉,遇冷加剧,得热则可缓解。以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为治疗原则。

3、肠胃湿热证

表现为风团色泽鲜红,风团的出现与饮食有关,多伴有腹痛腹泻或呕吐,大便稀烂不成形或便秘。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主。

4、毒热炽盛证

患者多发病突然,风团呈鲜红色,触之感到灼热,风团通常融合成片,形状如地图,严重者可弥漫全身;患者瘙痒剧烈,或伴高热、怕冷;或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应清营凉血,解毒止痒。

5、气血亏虚证

风团为淡红色,或者与肤色相同,常常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多年不愈,或通常在劳累后加重;伴有头晕、心慌,经常感到没劲,失眠。以益气养血固表为治法。

其他治疗

光疗:慢性荨麻疹和皮肤划痕症患者,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使用特殊光线照射治疗。

治疗周期

荨麻疹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6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荨麻疹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率为1%~5%。

死亡率

急性荨麻疹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窒息甚至死亡,但死亡率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好发人群

过敏体质人群多发 。本病在青中年人群中高发,在成年人中女性比男性更易得病,在儿童中男孩比女孩易得病。

病因

总述

荨麻疹病因复杂,以及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

基本病因

1、外源性因素,多为一过性

(1)药物:是引起急性荨麻疹的最常见原因。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

(2)食物及食品添加剂:食物是急性荨麻疹的常见病因。如巧克力、动物蛋白(如鱼虾、蟹、牛奶、肉类、蛋类等),植物(如草莓、柠檬、芒果、西红柿、花生、核桃)等。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与食品添加剂有关,如防腐剂、人工色素、抗氧化剂和酵素等。

(3)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常见的有花粉、动物皮屑、毛发、尘螨、甲醛等。

(4)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照射、摩擦、压力、振动等。

2、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

(1)精神及内分泌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可诱发或加重荨麻疹。

(2)系统性疾病及免疫异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3)慢性隐匿性感染: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可能与口腔、咽部、扁桃体、牙齿、胆囊等的感染以及胃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急性荨麻疹与链球菌感染关系密切。儿童急性荨麻疹,可能与感冒病毒感染有光。

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1、以前曾患过荨麻疹。

2、以前患过其它过敏性疾病。

3、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或甲状腺疾病等。

4、有荨麻疹的家族史。

症状

总述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风团,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不同类型的荨麻疹具有不同的发病特征。

典型症状

1、自发性荨麻疹

(1)急性自发性荨麻疹

起病急,患者常突然感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风团刚开始孤立散在,周围多围绕有红晕,可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有的时候风团可呈苍白色。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逐渐消失,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的风团可此起彼伏,病程一般不超过6周。

(2)慢性自发性等麻疹

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有时多有时少,反复出现,病程超过6周以上,常达数月或数年。常和感染及系统性疾病有关。此外,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青霉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麻醉剂、乙醇等可使现有的荨麻疹加剧。

2、物理性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

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数分钟后,划痕处出现条状隆起。可有瘙痒,也可不伴瘙痒,大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退。

此外,有一种迟发型皮肤划痕症,表现为划痕后数小时在皮肤上出现线条状风团和水肿性红斑,6~8 小时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48 小时。皮肤划痕症可持续数周、数月至数年,平均持续2~3年可自愈。

(2)寒冷性荨麻疹

也称为冷接触性荨麻疹,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罕见,从婴幼儿开始发病,可持续终身。

另一种为获得性(后天性),较为常见,表现为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的物体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嘴唇发麻、呼吸费力、心悸(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不舒服的感觉)、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有时进食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水肿。

(3)日光性荨麻疹

患者在日光照射后,暴露部位的皮肤在数分钟内可出现红斑和风团,1~2 小时内可自行消退,病情严重者在身体没有暴露的部位也会出现风团,自觉瘙痒和针刺样疼痛。

少数敏感性较高的患者可由透过玻璃的日光诱发。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怕冷、乏力、晕厥、腹部阵发性绞痛等)。

(4)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皮肤在压力刺激后0.5~24 小时产生瘙痒性、烧灼样或疼痛性水肿性斑块,可持续数日,部分患者伴有怕冷等全身症状。

站立、步行、穿紧身衣及长期坐在硬物体上可诱发本病,常见于承重和持久压迫的部位,如掌部、臀部、足底及系腰带处。

(5)热性荨麻疹

又称热接触性荨麻疹,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先天性热荨麻疹又称延迟性家族性热性荨麻疹,患者常幼年发病。接触温水后1~2 小时在接触部位可出现风团,4~6 小时达到高峰,一般持续 12~24 小时。

获得性热荨麻疹又称局限性热性荨麻疹,患者皮肤接触温水后数分钟后即可出现风团和红斑,伴有刺痛感,持续1 小时左右而自行消退。

(6)振动性荨麻疹

此类型的荨麻疹比较少见,皮肤在被振动刺激后几分钟内可出现局部的红斑和水肿,持续30 分钟左右。这些刺激包括慢跑、毛巾来回的摩擦,甚至是使用震动性机器(如剪草机和摩托车)。

(7)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年轻患者,主要由于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含有乙醇的饮料后,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一种血液细胞)而发病。

表现为受刺激后数分钟出现直径1~3 mm的圆形丘疹性风团,周围有程度不一的红晕,常散在分布于躯干的上部和肢体的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端),互相不融合。感觉剧烈瘙痒、麻刺感或烧灼感,有时仅有剧痒而无皮损,可于 30~60 分钟内消退。偶尔可伴发乙酰胆碱引起的全身症状(如流口水、头痛、脉搏跳动缓慢、瞳孔缩小、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等,头晕严重者可致晕厥。

3、非物理性荨麻疹

(1)接触性荨麻疹

皮肤直接接触变应原(导致过敏的物质)后出现风团和红斑,可由食物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引起。

(2)水源性荨麻疹

在皮肤接触水的部位,立刻或数分钟后出现风团,与水温无关。好发于躯干上半部分,伴瘙痒,持续时间在1 小时之内。

伴随症状

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1、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

2、累及喉头、支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3、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跳动过快等全身中毒症状。

并发症

严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

诊断

诊断原则

1、医生可能询问患者的个人或家族过敏史以及个人感染史、内脏病史、外伤史、手术史、用药史、心理及精神状况,发病前可能的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发病时间,女性患者还需询问月经史,生活习惯、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既往有无治疗、治疗过程、治疗反应等。

2、医生可能询问发病频率、皮损持续的时间、昼夜发作规律、风团的大小及数目、风团的形状及分布情况,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等。根据基本皮肤损害为风团,反复发作及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等临床特点,一般可诊断为荨麻疹。

3、医生可能会建议开展各项血液检查来寻找病因。

鉴别诊断

1、麻疹

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发病前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病后3~5 天可出疹,从耳后、头发的边际开始,自上而下有序迅速发展至额头、面部、颈部、胸部、背部、腹部及四肢,皮疹为淡红色,之后转变为暗红色。出疹后 3~5 天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依次消退,退疹后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可伴有糠秕样脱屑。

2、风疹

为风疹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5~9 岁的儿童。前驱期短,全身中毒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较轻。皮疹类似麻疹,但颜色较淡,无麻疹黏膜斑,1~2 天后消退,无色素沉着和糠秕样脱屑。患者常伴有耳后、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预后

一般预后

荨麻疹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但大多数人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危害性

1、少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恶心、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病症,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危及生命。

2、慢性荨麻疹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治疗难度较大,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自愈性

荨麻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自行恢复正常。不同类型荨麻疹消退时间不同:

1、急性荨麻疹的水肿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减轻,且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肤损害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但是新的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2、慢性荨麻疹虽然症状较轻,但是常反复出现,达数月或数年。

3、皮肤划痕症可持续数周、数月至数年,平均持续 2~3 年可自愈。

4、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可持续终生。

5、日光性荨麻疹 1~2 小时可自行消退。

6、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可持续数日。

7、先天性热荨麻疹一般持续 12 ~14 小时,获得性荨麻疹持续 1 小时左右可自行消退。

8、振动性荨麻疹症状一般持续 30 分钟左右。

9、胆碱能性荨麻疹可于 30~60 分钟内消退。

10、水源性荨麻疹症状持续时间在 1 小时之内。

治愈性

很难治愈,但可通过治疗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

根治性

无法根治。

复发性

病情常反复发作。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避免诱因

本病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概率。

2、注意卫生,避免不良刺激

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之。使生活规律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应予避免。患寒冷性荨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场,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3、注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过敏

在临床中,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多黏菌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

4、积极治疗原有疾病

荨麻疹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能导致荨麻疹的疾病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就有:寄生虫感染如肠蛔虫、蛲虫等;细菌性感染如龋齿、齿槽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鼻旁窦炎等;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如手足癣等。另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紊乱,甚至体内潜在的肿瘤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

5、保持健康心态,提高身体抵抗力

慢性荨麻疹的发作和加重,与人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有一定的关系。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宜清淡饮食和新鲜蔬菜、水果为主,因水果和蔬菜中富含大量维生素 C,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抵抗力,具有抗氧化,促进结缔组织形成的作用。

饮食禁忌

1、荨麻疹患者应尽快做过敏原的检查,若查出明确的食物过敏种类,对已经查出的食物过敏原应避免食用该种食物。

2、少食或不食葱、姜、蒜、韭菜、洋葱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这些食物可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管内大量致敏物质渗出到皮肤,加重病情。

3、应尽量避免油腻、生冷、酸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不食腌制食物及浓茶、咖啡。

5、少食异种蛋白类食物。

6、忌烟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